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道:清晨是我蘇醒的時刻,黎明在我心中。
向自己做出早起的承諾,也會慢慢改變你的生活。
這個理念,我很是認同。我已經(jīng)有大半年做不到每天早起了,能早起還是在孩子沒上高中前,倒逼著我每天5點多起床。
后來,就徹底松散了,要么間歇性早起,要么一覺睡到自然醒。
不是所有的懶覺,都能讓人神清氣爽。沒有早起,并沒有讓我精力有多充沛,而是感覺到更累,還有對自己的迷茫。
有種想做到又力不從心的感覺,好像這件事并非我情愿,但每天都在這樣做。
似乎,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時刻。
比如說,明明理智告訴自己晚上不能吃東西,飲食要清淡,但情緒上又很想暴飲暴食。
還有想去錄視頻,想去做點其它事情,卻還是選擇了躺平和消磨時間。
這樣的時刻出現(xiàn)越來越多時,有點心慌,也有點煩。
怎么破局?我一直沒想明白,索性就一直這么隨波逐流,走哪算哪。
直到我的孩子出現(xiàn)跟我一樣的狀態(tài)后,我決心要改變了,我對自己做出的承諾是:我一定要做到,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來影響孩子。
如果我站在高處來指導孩子應(yīng)該要怎么做,而我自己做得一塌糊涂,那只能說明:己所不欲,專施于人。
但凡我做不到的事情,要求我孩子去做是不合理的。即便我能輕而易舉能做到的,孩子想要做到也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
因為我和孩子的地平線和起跑線是不一樣的,我比他多了30年的經(jīng)驗和認知。
這樣想了之后,我突然理解了孩子是多么的不容易,突然想通了是我沒有做好,才會導致他的問題出現(xiàn)。
時間不會偏袒任何一個人,過去的散漫和慵懶,會讓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變得被動。
沒有人不想變得更好,只是缺了那么一點點的信念、堅定和信心。
就拿早起來說,我有大半年做得很不好的原因,并不是我沒有能力做到,只是沒有一個堅定的理由,所以才沒有養(yǎng)成習慣。
這半年以來,我做得也不好,每天都在隨波逐流,想逃避就逃避,一直在做自己舒適區(qū)以內(nèi)的事,稍微有難度就直接無視不做。
我孩子大概率也有這樣的時刻?人和人的氣場會神奇地相似,想法和做也會如出一轍的相似。
心里怎么想,真的會投射到言行舉止,會決定事情的去向。
想明白了這一點后,我開始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每一天的細節(jié),感覺每一個心靈相處的時刻。
最重要的是不給自己定硬性早起目標,但頭腦中有一個信念:我要變好。
是的,我想我孩子變得足夠好,而前提是我先要變得足夠好。要直面自己的弱點,直面自己想做又一直沒有做到的東西。
打碎內(nèi)心的紙老虎,才是重建。我給自己設(shè)置了太多限制,對自己并沒有那么多的自信,所以才會導致目標和初心會忽近忽遠。
我不想對過去說抱歉,也不愿意把時間花在后悔上,但一定要反思。
要在過去的遺憾和惋惜中,重塑心力,從現(xiàn)在開始及時努力,為明天的精彩增加點籌碼。
想都是問題,做都是答案。
當我靜下心足夠理解自己時,我忽然就理解了孩子。從自己身上的問題,再關(guān)聯(lián)孩子身上的問題,發(fā)現(xiàn)神奇的相似。
察覺就是療愈,越清晰自己,越能看到背后的事實。
這幾天學習和思考,讓我在混沌中變得愈發(fā)清晰。當然,我不能說我已經(jīng)完全開悟,但起碼“冰山”的一角已經(jīng)被我鑿出來一個洞。
剩下就是要繼續(xù)努力,不斷挖掘自己的內(nèi)心,持續(xù)去踐行,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書寫可以。思維局限的地方,學習可以彌補。
做一個真正成長型的媽媽,不僅僅是為了孩子,更是為了我自己。
讓情緒流動起來,接納時好時壞的情緒,看見問題,也看見自己,看見美好,也看見悲歡離合是人生的常態(tài)。
如此,才能在良性循環(huán)中一路向前。堅定信念,重塑心力,正念的及時介入是我做的又一次無比正確的選擇。
是時候,也讓自己再進階一波了。有點期待奮發(fā)向上的自己了。我堅信當我做好時,我孩子一定能做好。
來源 愛讀書的百合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