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思維最好的方式
不要小瞧改變的力量,
可能會因此重獲新生。
作者:洞見yy
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在《終身成長》中寫道:
決定人與人之間差異的,不是天賦,不是勤奮程度,而是思維模式。
一個人思維的層次,決定著他生活的狀態(tài)。
觀念守舊的人,一遇事兒就想著按老辦法解決,終究還是會困在新問題上。
好為人師的人,無論跟什么人交往都以自我為中心,以至于人緣越來越差。
當你發(fā)覺自己處處遭遇不順的時候,或許是思維方式出現(xiàn)了問題。
以下三種改變思維的方式,建議收藏!
1
推倒自己的墻
曾看過作家二月河的故事。
二月河從小喜愛《紅樓夢》,立志要成為紅學家。
成年以后,他埋頭閱讀各類文獻研究《紅樓夢》,十多年間寫了數(shù)十篇論文卻無人贊賞。
他的研究毫無進展,整個人郁郁寡歡,日子更是清貧。
38歲那年,他參加了一次紅學研究會議。
會上,一位紅學泰斗看了他的文章,便勸誡他:
“你在紅學領域難以有所成就,但我看你文筆尚佳,不如轉(zhuǎn)而寫作!
經(jīng)前輩一點撥,二月河感到前路瞬間開闊起來。
他靠著研究《紅樓夢》積累的清代史學知識,很快就投入到歷史小說的創(chuàng)作。
幾年后,他的《康熙大帝》一經(jīng)問世,便紅遍大江南北。
著名自媒體作家Kris說過一句話:
不要小瞧改變的力量,一個人可能會因此重獲新生。
這世上沒有誰的成功之路,是風調(diào)雨順的。
當這一條路走不通的時候,不妨及時調(diào)整思維,另辟蹊徑。
成龍就在采訪中分享過自己的經(jīng)歷。
他剛出道時,一直夢想能成為第二個李小龍。
在電影中,他就常常模仿李小龍的打斗動作,結果票房都很慘淡。
可成龍并未氣餒,而是反思道:
既然做不到李小龍的血性凌厲,何必一直死磕,不如另找自己的表演風格。
經(jīng)過一番摸索后,他一改傳統(tǒng)的武打動作,將滑稽搞笑的武打融入自己的表演中。
沒想到,“功夫喜劇”大獲成功,成龍就此步入演藝巔峰。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一堵墻,阻擋我們前行的腳步。
它可能是老舊的觀念,桎梏著你對事物的判斷,也可能是固有的經(jīng)驗,束縛著你做事的方法。
在一堵堵高墻中,你就如一個自縛手腳的人,最終封閉在狹小的世界中。
《易經(jīng)》中說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對問題束手無策的時候,與其待在原地團團打轉(zhuǎn),不如索性推倒思維的高墻。
想不通的事,可以換個角度思考;走不通的路,那就試著拐個彎。
學會打破固有思維,每推翻一堵墻,人生便多出了一條路。
2
丟掉手里的尺
在網(wǎng)上看過一個心理學實驗。
一個心理學家找到出版社的幾位編輯,要求他們各自策劃一個最有用的選題:
正攻讀第二學位的編輯選題為“論文撰寫指南”;
家中有幼兒的編輯選題是“學齡前兒童教育叢書”;
而愛好圍棋的編輯,則做了一個“聶衛(wèi)平棋路分析”選題。
不難看出,每個編輯都站在各自的立場,去考慮別人最需要什么。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
人總是習慣將自己的好惡、審美、三觀,投射到他人身上。
一旦對方跟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立刻就予以批評、否定。
卻不知,每個人生長的環(huán)境、接受的教育、所處的境遇都不相同。
一味灌輸自己的觀念,只會惹惱別人,同時令自己橫生煩惱。
心理咨詢師武志紅曾講過學生小郝的案例。
小郝有一個十多年的朋友,二人向來無話不談。
前幾年,朋友有了孩子,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小郝就建議她不如請個保姆,一來照顧孩子,二來也能解放家務。
哪知道朋友沒有聽從她的建議,而是請來了婆婆照料起居。
小郝得知消息,就一再勸說她:“婆媳住在一個屋檐下,早晚要鬧翻天!
朋友沒有反駁,只是微微笑了笑。
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小郝每次看到婆媳不和的新聞、文章,就會立刻轉(zhuǎn)發(fā)給朋友,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誡朋友“趕緊分開住”。
可朋友看到她的消息刷屏后,并沒有一絲贊同,反而表示出厭惡。
就這樣兩人為此鬧了矛盾,關系也疏遠起來。
直到前段時間,小郝從旁人口中探聽到朋友的消息。
朋友的婆婆很是心疼她,家中大小事全包,還全力支持她的工作,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
這時小郝才幡然醒悟,原來是她的建議打擾到了朋友的生活。
汪曾祺在《四方食事》中就講過這樣一段話:
“有些東西,自己盡可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不要以為自己不吃的東西,誰吃,就是豈有此理。”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口味和活法。
你認為的康莊大道,也許是別人心里的荊棘之路;
你以為的精彩人生,或許對方只覺得吵鬧而無趣。
正如莊子所言,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這個世上,本就沒有完全一樣的人生,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也不盡相同。
無論別人怎樣選擇,我們都不要拿自己的想法去指導對方。
丟掉手中的尺子,允許別人做別人,才是一個人最清醒的思維方式。
3
去穿別人的鞋
很認可《殺死一只知更鳥》中的一句話:
你永遠不可能真正了解一個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來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
現(xiàn)實中,多的是不相同的經(jīng)歷,少的是相通的悲歡。
當你難以理解他人,看不慣某人某事的時候,不妨換位思考一番。
站在別人的角度,你往往會更容易察覺對方的感受,理解對方的心意。
作家薛明寫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
80年代的時候,薛明在北京學習,常住在師公葉圣陶家中。
有一天傍晚,他跟同學約好了去劇場看歌劇。
眼看著時間將至,可同學的身影遲遲不見,薛明就開始心焦起來,嘴上還抱怨著:
“早知道他這么磨蹭,就不跟他約了!
恰巧葉圣陶到他的房間小坐,就安慰道:
“站在你的角度考慮,等人心焦,不錯。
你為同學想想,路上有沒有堵車?下班時,乘車是很擠的。他許是比你更著急。”
薛明聽后,雖略不服氣,但也沒有再埋怨了。
十幾分鐘后,同學氣喘吁吁地疾步走來,渾身都汗?jié)窳恕?/span>
原來路上公交車拋了錨,為了不錯過時間,同學竟一路小跑而至。
薛明這才恍然大悟,一時之間,哪還有什么怨氣,心里只是感動。
此后在跟人交往時,薛明總會替對方著想,他也結交了眾多好友。
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見自己難以接受的人或事。
一味的排斥與抱怨,只會使自己更加怨恨。
可當你能夠換位思考,便會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
正如錢鐘書所說,換個角度看世界,會收獲不同的東西,世界也會以另一種面貌展示在你面前。
人生海海,不是每個你遇見的人,都會和你有著相同的經(jīng)歷。
與其抱怨、嘲笑別人,不如穿上對方的鞋。
當你站在了對方的立場,自然就能感受到對方的悲歡,收獲真心。
▽
稻盛和夫在《活法》里說道:
思維是畫筆,人生是畫布,人的思維不同,人生的畫卷也不同。
想要走出生活的困境,你就要應時改變自己的思維。
做人也好,做事也罷,你往往都需要進行換位思考,多角度考慮。
學會換個立場看問題,那些你想不通的人和事,最終都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
點個贊吧 ,時時審視自己,及時升級思維,你的人生終會越來越好。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