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知道敬畏,懂得敬畏,才是君子的處世之道;唯我獨尊,不可一世,是小人的狂妄言行。
《易經(jīng)》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大道至簡,去偽存真。命運的真相即是:懂得敬畏,人生才沒有禍患。
01
《易經(jīng)》上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眾。
人生在世,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更多的人是在一片冰川上行走,時時刻刻戰(zhàn)戰(zhàn)兢兢,做人做事更多還是要小心翼翼。
生命中有許多事的發(fā)生,往往都始料不及。
佛說:一念起,萬物生;一念落,萬象滅。
一個畫家,他每天坐在寺廟里,與佛法同修,他的心中也有了佛相。他后來跟歹徒混在一起,每天面對亂象,無動于衷。面相也就成了鬼相。
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應有的敬畏之心,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信,什么都敢做。
行無所止,身無可依。對天地失去敬畏之心,他儼然成了一縷失去了做人底線的“游魂”,肆無忌憚,為所欲為,隨意褻瀆的后果必然就是受到應有的懲罰。
所以,古人告訴我們做人要常懷敬畏,敬畏我們當下做的每一件事,敬畏我們萌生出的每一個念頭,敬畏我們開口說的每一句話。
人存了敬畏,才會真正的無所畏懼。
02
《道德經(jīng)》上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天地之間空曠,在古人眼里就像一個巨大的風箱。
風箱中空,空而虛,正因為中為空,才能鼓風不斷,其能量用之不盡,取之不竭。天地無心,無心無私,才有了生化萬物,生生不息。
倘若天地有了私念,欲望收放,成了實心。那么天地也不存,世道也不再。
人這一生,活出最好的境界,應是效仿天地,在心境與心念之間留出一片無暇無私的境地。
要存有無私,首先要懂得敬畏,唯有敬畏的人,才會明白,原來世間種種,都來之不易,一花一葉,皆是菩提。
《易經(jīng)》中說:“天垂象,見吉兇!
老天的無私,生出了繁榮昌盛的萬物。它用風調(diào)雨順來滋養(yǎng)生靈,也是在告訴人們,生命最高的法則莫過于——“敬畏”兩個字。
生活在人世間,總有一些人和事需要我們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對待父母。我們要懂得“孝順”,孝順父母,就是敬畏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心存感激,孝敬父母即是供養(yǎng)世間的佛。
對待愛人、朋友。我們要學會“忠誠”,忠誠是婚姻的底線,亦是對友情的堅守。當一個人身上失去了仁義禮智信,他注定一敗涂地。
甚至對待陌生人,我們也要心存“敬畏”。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理解別人的不易。在復雜的生活里保持細微的善良,溫暖別人,也是在造福自己。
此生不長,還需敬畏。
敬畏天地,敬畏萬物,上至天地,下至一草一木,都需心懷敬畏。
遵從規(guī)矩,敬畏生命里的一切,才能活出一個人的本性與真我,才能活出一個人真實的模樣。
03
其實,敬畏就是人類對世間萬事萬物的一種態(tài)度。如果說,這世上有一種藥能夠撫平命運帶來的創(chuàng)傷。那便是名為“敬畏”的良藥。
正如六十四卦中“謙”卦的箴言:“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人活一世,最大的解藥莫過于:謙。當我們成長到一定的高度,就會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天邊垂云,亦有別樣天地。心存敬畏的人,前路永不止;用謙卑處事的人,才能沒有禍患。
做人,務必請記住一句話:人在做,天在看,凡事憑良心,報應會遲到,卻從不會缺席。
◎本文圖源網(wǎng)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來源 大道知行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