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八年,曾國藩給國荃的信中說:“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囂訟,即多言也。歷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
曾國藩在這里指出了普通人的兩大兇德和弱點:傲慢和話多。某種程度上說,年輕的曾國藩犯過傲慢和多言的錯誤,但他都能在事后認真反省、改正,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人格,所以曾國藩說的“兇德致敗者”是他從人生經(jīng)驗中總結出來的寶貴訓誡。
一、傲,敗亡之道
李自成,陜西米脂縣人,初名鴻基,明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稱帝時以李繼遷為太祖。
李自成出身貧苦,童年時給地主放羊。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后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崇禎八年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zhàn)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聲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犧牲后,他繼稱闖王。十一年在潼關戰(zhàn)敗,僅率劉宗敏等十余人,隱伏商雒叢山中(在豫陜邊區(qū))。次年出山再起。十三年又在巴西魚腹山(腹一作復)被困,以五十騎突圍,進入河南。
其時中原災荒嚴重,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李自成在滎陽斬露頭角。他在艱難困苦的推翻王朝的戰(zhàn)爭歲月中,絕不向任何敵人屈服,與戰(zhàn)士同甘苦、共患難,提出了有利于百姓的“均田免糧”口號。當時的歌謠說:“吃他娘、著他娘,吃著不盡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碑敃r遠近傳播,深得人心。部隊發(fā)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 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同年,在 河南汝州(今臨汝)殲滅明陜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
1644年,李自成的起義軍占領北京,推翻了統(tǒng)治276年之久的朱明王朝。李自成進京后,軍紀嚴明,基本保持了農(nóng)民軍的本色,但是在勝利之中,滋生了驕傲情緒。不僅對復雜多變的東北邊關形勢沒有清醒的認識,更沒有想到如何對付清軍,對于部下、士兵的日益腐化也沒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武將忙于“追贓助餉”,文官忙于開科取士、登極大典,士兵沉溺于勝利之中,認為戰(zhàn)斗已經(jīng)結束,可以高枕無憂了。
這樣一來,起義軍喪失了斗志。由于清軍對吳三桂的支持,迫使李自成起義軍撤回北京,而清軍直逼京城。李自成的山海關戰(zhàn)役失利,使形勢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原來投降起義軍的明朝官吏紛紛出來對抗起義軍。比如牛金星,原來是明朝的一個舉人,為了避禍加入李自成的起義軍,早期為起義軍的擴建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為此被冊封為天佑殿大學士。
但他卻以開國功臣自居,私下對人說像李自成這樣的農(nóng)民政權,一定會失敗。在起義軍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他開始設計捕殺起義軍將領李巖兄弟。劉宗敏得到這一消息后,怒斥牛金星。牛金星不久離開了李自成,前往河南,這樣大順政權的內部出現(xiàn)了分裂。最終在清軍的追擊下,李自成被迫離京出走,退到西安。順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軍出擊潼關,大順軍列陣迎戰(zhàn),清軍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達,堅守不戰(zhàn)。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以紅衣大炮攻破潼關,李自成戰(zhàn)敗向南潰退,經(jīng)襄陽入湖北,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lián)合抗清。左良玉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在征討馬士英病死途中。四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軍一擊即潰。最后,死于湖北通山縣九宮山。
李自成本人“不貪財,不好色,光明磊落”,但卻“犯了勝利時驕傲的錯誤”,值得記取歷史教訓。
二、多言,貽害無窮
曾國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僅經(jīng)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也經(jīng)常反問自己“言多諧謔,又不出自心中之誠”,這種言語習慣、個性缺點,“何時能拔此根株?”他不僅對自己有這個“戒多言”的要求,還把它當成家訓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內容,尤其是對他的兩個兒子和幾個弟弟反復灌輸、強調這一點。
曾國藩認為,如果想用言語超過壓制別人,即使勝了,別人也不會服氣,為人處世上,還是應當謙遜一些為好。爭吵往往沒有是非可言,結果常常會意氣用事。一個人牢騷太多,結局必然抑塞,無故而怨天,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人必不服。抑郁不平之氣,往往傷人害己。
“戒多言”的本質是在面臨人和事的時候,要做到自我控制,避免禍從口出、亂從口出,在本質上,這是一種臨事不糾纏、少爭論的行動智慧。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