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大全,伊人久久成综合久久影院,中文有码人妻字幕在线,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論·研究] 【嶺南文史】近代嶺南文化大家鄧爾雅:在金石中尋根,于變革中傳燈

3 已有 74 次閱讀   2025-03-28 21:21
【嶺南文史】近代嶺南文化大家鄧爾雅:在金石中尋根,于變革中傳燈
金羊網(wǎng) 2025-03-28 06:40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善茵 朱紹杰 通訊員 任海虹
圖/莞城美術(shù)館
“沒有四舅鄧爾雅,便沒有容庚!敝盼淖謱W家、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容庚生前屢屢如此感慨。容庚是名動天下的學者,他這句話并非完全自謙,其舅鄧爾雅是近代著名篆刻家、書法家、文字學家,亦是嶺南文化進程中的重要一員。
2024年適逢鄧爾雅誕辰140周年,逝世70周年!耙幻}盡風流——紀念鄧爾雅誕辰140周年特展”正在他家鄉(xiāng)東莞莞城美術(shù)館展出,觀者如潮。特展通過鄧爾雅的書畫、篆刻作品及相關(guān)文獻,既呈現(xiàn)了他獨特的深厚學養(yǎng)與藝術(shù)面貌,也展現(xiàn)了鄧爾雅一脈及東莞的容、鄧兩大文化家族近代以來的文風家風傳承賡續(xù)。
8歲執(zhí)刀刻石,13歲臨摹古印,15歲教書育人……鄧爾雅幼承家學,詩文、篆刻、書畫兼擅,尤以篆刻、小篆最著。他還精研文字學、印學,著有《鄧齋印雅》《印媵》《印學源流及廣東印人》以及數(shù)十萬字的《文字源流》等,治學之嚴謹、授業(yè)之熱忱,接連滋養(yǎng)了容庚、容肇祖等一代嶺南學問大家。
鄧爾雅曾說:“吾國不患無研究之人,而患無研究之毅力,不患無研究之方法,而患無研究之常知!彼吷袊鴮W、堅毅篤行,守護中華文脈,正是嶺南學人的杰出代表,百年之后仍激勵著學林后輩不斷攀登文化的高峰。
書香傳家,治學有道
進入“一脈盡風流——紀念鄧爾雅誕辰140周年特展”展廳,一幅鄧爾雅親筆畫作《憶舊圖》立刻吸引了觀者的目光。畫中細膩地描繪了庭院、樹木、石山等嶺南特色景致,是畫家對童年時光的深情追憶,更寄托了他對故土東莞的深厚情感。
鄧爾雅的原籍在廣東省東莞市的莞城,始祖自江西遷錦田(現(xiàn)屬香港新界),后散布在嶺南兩廣的東莞、高州、梧州等地。明代萬歷進士、十四世鄧云霄(1566-1631)從東莞竹園遷入邑城南街,此后鄧云霄后裔在此繁衍,聚族而居。鄧爾雅之父鄧蓉鏡(1834-1902),字蓮裳,清同治甲子舉人、辛未翰林,加二品銜花翎,后擔任江西督糧道,晚年曾任著名嶺南學府廣雅書院山長。
1884年1月27日,鄧爾雅出生在北京,初名鄧溥,字爾雅,以字行。生于北京,4歲隨父往江西,隨后南歸廣州,在父親擔任廣雅書院的山長時,鄧爾雅侍讀左右。
鄧爾雅自小以石材代替玩具,8歲開始篆刻生涯,有“早年金石號神童”之譽。他小時入讀私塾,旁聽兄長上課,學《文字蒙求》《說文部首》,已略知六書體例,打下扎實的小學根基。
他在廣雅書院侍讀時,曾問學于黃豈鄉(xiāng),后師從何藻翔,他們都是清代名儒陳澧的再傳弟子?梢哉f,鄧爾雅間接繼承了陳澧“由經(jīng)學而小學,由史學而金石,由金石而至書法、篆刻”的思想,其學術(shù)及藝術(shù)成就自有淵源。
鄧氏一門都與篆刻結(jié)下不解之緣。鄧爾雅長子鄧橘,幼時聰穎嗜學,隨侍父親筆硯之余,亦操刀習印,并隨父親參加印學社團活動。鄧橘雖然早夭,但在鄧氏后人中成就最大。此外,鄧爾雅次子祖永、三男祖潤、三女鄧復(fù)、五女鄧悅,皆能治印。
印從書出,獨辟蹊徑
“近世以小篆名家者,罕與其匹!”這是古文字學家、書法家馬國權(quán)對鄧爾雅的評價。鄧爾雅的詩、書、畫、印皆負盛名,但藝術(shù)成就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篆刻,其印名遠播南北,遐邇海外。
早在1911年,西泠印社出版的《廣印人傳》便收入鄧爾雅的名字。曾任西泠印社社長的沙孟海在《沙村印話》中說:“南國鍥家(篆刻家)以東莞鄧爾雅、鶴山易大廠最為老師!
嶺南印學源遠流長,明代時期,嶺南隨著本地文化藝術(shù)漸趨繁榮,篆刻藝術(shù)風氣也日漸興盛。直至清末民初,在金石學、訓詁學蓬勃發(fā)展之勢的影響下,黃牧甫南來,奠定了嶺南篆刻正式形成學術(shù)流派的基礎(chǔ)。
黃牧甫(1849-1908)是晚清著名書畫篆刻家,中年后到廣州發(fā)展,長居十數(shù)年,受清代嘉慶、道光以來的嶺南樸學,以及自黎簡、謝景卿再到陳澧的印學傳統(tǒng)影響,最終形成“光潔挺拔,尚先天法”的印風,成為近代嶺南印壇上的標志性人物之一。
鄧爾雅醉心于黃牧甫的印學,但他并未局限于此,還創(chuàng)新提出“布白幾何入三昧,沖刀旁舞敵千兵”的印學理論,成為嶺南篆刻史上的先驅(qū)者。
20世紀新文字材料、新考古成果不斷出現(xiàn),鄧爾雅廣涉古璽、磚瓦、銅鏡、碑版、陶瓷、青銅、甲骨等銘文,乃至造像、象形圖案,甚至西夏文、高麗文、羅馬文等文字,將之有機融合,形成獨特的風格。
此次莞城特展中展出的、鄧爾雅為朋友俞亮寫的五言篆書聯(lián)“俞見堯舜典,諒在伊呂間”,因為篆書中沒有“亮”字,鄧爾雅用“諒”來代替,而“俞”字用的是金文寫法。其書法與篆刻氣息相通,字體變化多端,結(jié)構(gòu)獨特,奇趣橫生,韻味悠長。
“鄧爾雅的篆刻、書法實踐深植于文字學體系,其創(chuàng)作核心在于對許慎《說文解字》篆文建構(gòu)方法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睆V州金石收藏家黃耀忠認為,世人將鄧爾雅的書法篆刻說成“藝術(shù)成就”其實不甚準確,應(yīng)以“文化成就”來定義他的書法篆刻。
“小學”大家,無一字無來處
鄧爾雅曾有論印之詩:“大巧渾若拙,小學必先通。”小學,指的是研究文字學、訓詁學和音韻學方面的學問;小學不小,是中華文明傳承的根基性學科。
“鄧爾雅的成功之道,首先在于淵博的文字學功底,此乃書法與篆刻之基礎(chǔ)!蔽氖穼W者、鄧爾雅外孫黃大德說。鄧爾雅在少年時代就對中國文字的源流、變遷、形體、結(jié)構(gòu)、聲切、音韻有著鍥而不舍的研究。從六朝碑文、殷墟龜甲、刀幣鼎彝、磚瓦殘劍、六體四書,乃至古今印譜,皆狂搜飽讀,因而被稱為“小學”大家。
1926年,清末報人黃冷觀在香港創(chuàng)辦中華中學,鄧爾雅受聘擔任教師,教授書法、文字學課程。這兩門課原本枯燥,但鄧爾雅教學深入淺出,學生聽得興趣盎然。
“記得鄧爾雅先生講文字聲韻,說到每一地方方言的不同發(fā)音,他認為廣東土音還保留了隋唐正音:廣東話有無的‘無’,方音略如‘髦’,是由古代漢語‘毋’‘罔’‘亡’‘無’等字的一音之轉(zhuǎn)!泵佬g(shù)評論家黃苗子當時師從鄧爾雅,后來他在《先生之風》中回憶道:先生喜歡說點笑話,愛談文藝典故,恨不得把一腦門子學問都掏出來給人;先生嗜抽卷煙,口袋里裝滿卷煙紙,但并非僅為抽煙所用。每每在讀書、看報甚至與友人聊天時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資料,他都會馬上拿出煙紙認真記錄,然后分門別類加以整理,為日后所用。
在特展展廳,記者還留意到鄧爾雅畢生心血草就的《文字源流》手稿,這部40余萬字的文字學專著最充分地展現(xiàn)了他對古文字細致入微的研究。展廳中更令人矚目的是《心經(jīng)別字》,三幅《心經(jīng)》并列,《心經(jīng)別字》的稿本并陳于下,《心經(jīng)》兩側(cè)抽出《心經(jīng)別字》數(shù)個字的不同寫法,如一個“無”字,竟多達26個寫法。
“外公的手稿每每都會解釋每個字的來歷,也闡明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見解!秉S大德說,鄧爾雅生前的出版物與發(fā)表文章不多,加之中年起長居香港,畢生所撰文字學方面的手稿,絕大部分都分藏于香港各大文博機構(gòu)或散藏于民間,導致今人對他的關(guān)注多集中在書法、篆刻藝術(shù)成就上,而對其學術(shù)成就并未引人重視。
“外公6歲就接觸《文字蒙求》,到去世前還在不斷修改自己的《文字源流》稿。從《文字蒙求》到《文字源流》,整整經(jīng)歷了60個年頭。”黃大德說,“60年,路漫漫,但他憑著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一步一個腳印艱難地走著,窮畢生的心血,還有那份驚人的毅力,寫就了這部大書!
爾雅遺風,薪火永續(xù)
生于清末風云激蕩之際,鄧爾雅堪稱時代的“逆行者”。當西學浪潮席卷九州,傳統(tǒng)金石詞章備受質(zhì)疑之時,他以存續(xù)國粹為己任,矢志守護中華文脈!班嚑栄欧路鹱⒍ㄊ且粋時代的叛逆者,來到人間的使命就是復(fù)興國粹、存學救世、發(fā)揚國光!秉S大德說。
1914年,鄧爾雅從東莞可園張家購得唐代古琴“綠綺臺”,這床古琴曾為明末嶺南抗清英雄鄺露所有,“出入必與俱”。明朝滅亡清兵入粵后,廣州淪陷,鄺露抱琴而死!班嚑栄呕ㄖ亟鹳彺斯徘,看重的是附于琴上的民族氣節(jié),直到他中年在香港筑園而居,還以‘綠綺’為居所命名!秉S大德介紹。
20世紀初,鄧爾雅先后加入了鄧實、黃節(jié)發(fā)起的“國學保存會”,柳亞子組織的“南社”,與黃賓虹、蔡哲夫共組“貞社”,和潘致中組“廣東國畫研究會”。而從鄧爾雅發(fā)表的《小學教科書私議》《學生文字之游戲》兩文中可知,他在教學中已懂得文字為國粹,必須“從娃娃抓起”的道理。
“容母三遷”是容庚研究者耳熟能詳?shù)墓适。容庚、容肇祖和容肇新三兄弟自小跟從舅舅學習篆刻、書法、古詩文。在他的指導下,容庚專攻金石,容肇新學治印,容肇祖學古文,為日后的學術(shù)研究打下了堅實的根基。容庚屢屢感慨:“沒有四舅爾雅,便沒有容庚!
在這個文化家族中,鄧爾雅的女婿、黃大德的父親黃般若無疑也是重要一員。黃般若是嶺南畫壇的代表性人物,上世紀20年代,他作為“廣東國畫研究會”的核心成員,參與了與方人定的藝術(shù)論爭,名動一時,影響深遠。
鄧爾雅曾為黃般若刻了數(shù)十方“萬千”字號的印章,“萬千”是黃般若的字號,兩翁婿研文論藝,最為默契。
鄧氏、容氏家族堪稱在嶺南文化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他們的后人在多個領(lǐng)域都取得卓越成就,如嶺南畫派名家容祖椿,著名土壤學家、農(nóng)業(yè)教育家、近代廣東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拓荒者鄧植儀等。容、鄧后人以卓越的才華和深厚的人文修為,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東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李炳球指出,鄧爾雅是嶺南書畫篆刻界承上啟下的人物,通過他的學術(shù)淵源和藝術(shù)傳承,能折射出莞城乃至東莞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nèi)涵!班嚑栄攀侨莞牟畼,他們都是從東莞走出的集大成式文化人物。沒有鄧爾雅,東莞的歷史文化會遜色很多。”
1954年,鄧爾雅卒于香港,享年70歲。親友知交暨文藝界人士在香港殯儀館舉行追悼會,各方致送挽聯(lián)詩詞甚多。70年后的今天,東莞中學高三教學樓旁,鄧蓉鏡、鄧爾雅曾居之地仍書香氤氳。
據(jù)東莞市莞城文化服務(wù)中心負責人介紹,鄧蓉鏡、鄧爾雅故居曾因年久失修多有破損,2013年,東莞中學籌集資金300萬元,對故居進行保護性修葺。2014年,故居被東莞市委市政府公布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此處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為利用好鄧氏故居,莞城近年來積極籌劃鄧爾雅的相關(guān)展覽,發(fā)揮其展示名人風采、弘揚嶺南文化的作用。
“所幸東莞對鄧氏一族的文化傳承尤為重視,祖輩留下的書畫藏品等文化財富得以陸續(xù)面向公眾展出,讓更多人知道他的故事。”黃大德說。
訪談
“保持清醒、保存國粹”的一生
黃大德:文史學者、鄧爾雅外孫
羊城晚報:能否分享您與外祖父鄧爾雅的往事?
黃大德:我只見過外公鄧爾雅一面。那是20世紀50年代初的事了,媽媽帶著我和妹妹去香港探親,順便到跑馬地奕蔭街去看望他。那時我只有八九歲,印象早已一片模糊。唯一記得的,就是他很矮、很瘦,穿著長衫,手拿拐杖,嘴巴不停地翕動,此后一年他便去世了。
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搜集外公的資料,剛開始對他的了解不多,直到近些年來編撰他的年譜、出版《鄧爾雅詩文集》,才慢慢了解他的人生軌跡,走進他的內(nèi)心世界。
羊城晚報:您主編的這本《鄧爾雅詩文集》,更直接地反映了先生的所思所想。
黃大德:外公在研究文字之外,只能靠寫稿、寫字、刻印來謀生,詩文發(fā)表量也不小。早在30多年前,我便開始在省港兩地搜集外公的文字作品,但進行得十分困難。
其一,筆名的確認是令人頭痛的問題。俗話說,文人多別號。據(jù)外公發(fā)表時所用筆名很快可以確認的有“爾雅”“萬歲”“溥”“八表”,根據(jù)文章前后可相印證的筆名有“鳳凰”,盡管很多文章的內(nèi)容、文風等都極為相似,但筆名無法確認,故不敢貿(mào)然收入。
其二,上世紀一二十年代穗港兩地的報刊本來甚多,但至今能保留下來的卻很少,絕大多數(shù)都已蕩然無存。最令人唏噓的是抗戰(zhàn)勝利后的《春秋報》,外公在該報上發(fā)表了不少文章,其中還開了“鄧齋印可”專欄,可惜的是在今天香港大學的藏報中均已不存,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只存若干。
30多年過去,在這本《鄧爾雅詩文集》中,只搜得詩詞480余首,文350余篇,約30萬字,也只好暫時畫一句號。所搜集到的詩文涉及領(lǐng)域甚廣,文學藝術(shù)、風土人情、奇聞異談、社會時政、天文地理、中外古今,幾乎無所不包。它們篇幅雖短,但皆有人、有物、有識、有情、有趣、有味。本詩文集只收錄曾在報刊上發(fā)表過的作品。至于未發(fā)表的手稿,還有多達三四萬頁,就暫未收錄了。
羊城晚報:在您看來,鄧爾雅的書法與篆刻兩者間的關(guān)系如何?
黃大德:外祖父的書法與篆刻藝術(shù),孰為一,孰為二?很難這么分。但他晚年的學生梁潔華告訴我一個故事,她跟鄧爾雅學書法的第三天,鄧爾雅就讓她去學篆刻。梁潔華說:“老師對我說,要寫好字,就必須學篆刻!
可見,鄧爾雅是把篆刻視為書法之基礎(chǔ)的。但無論是篆刻還是書法,都離不開文字學的基礎(chǔ)。
羊城晚報:重新挖掘鄧老的生平事跡、傳世之作,對我們今天有哪些啟發(fā)?
黃大德:如今一些學者的心態(tài)比較浮躁,難以沉住氣坐冷板凳。鄧爾雅雖生于名門望族,但一生貧病交加,能夠在清末西學東漸的潮流中保持清醒,保存國粹、發(fā)揚國光,提升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這一點是值得后人學習和傳承的。
延伸
鄧爾雅的“朋友圈”
鄧爾雅交游廣泛,他的一生中與眾多文化名人、藝術(shù)家和學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與合作關(guān)系!凹o念鄧爾雅誕辰140周年特展”中最后一部分是“鄧爾雅的朋友圈”的展示,其中包括350余位與鄧爾雅關(guān)系較為密切,在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shù)史、文學史、政治史上留有痕跡的名人——羅振玉、王國維、蔡元培、張大千、黃賓虹、胡適、柳亞子……這個“朋友圈”是鄧爾雅學術(shù)成就的傳承與發(fā)展的最好見證。
鄧爾雅將嶺南印學的藝術(shù)理念和創(chuàng)作手法注入香江文化土壤,成為粵港兩地篆刻藝術(shù)的重要紐帶。他晚年寓居香港,與多位香港文化名人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如1940年與文化學者葉恭綽、歷史學家簡又文合作,在香港舉辦“廣東文物展覽會”,這種以鄉(xiāng)緣為紐帶的文化共同體,在抗戰(zhàn)時期成為保存嶺南文化火種的重要陣地之一。
香港的印人與文博人士紛紛組團前往東莞觀展,有的一看再看。他們紛紛留言:鄧爾雅是殿堂級的人物,是粵港文化的典范。希望把鄧爾雅“請”回香港,讓更多人認識香港本土最重要的藝術(shù)家。鄧爾雅用畢生藝術(shù)實踐印證:莞港文化本就是同根同源的并蒂蓮。在同心同向共建人文灣區(qū)的背景下,這種基于人文血脈的文化認同,正轉(zhuǎn)化為推動嶺南文化創(chuàng)新的深層動力。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