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評論:微短劇走紅豈能靠“擦邊”?
近日,微短劇《我在古代開超市》受到關注,一些故事情節(jié)被網友認為有“擦邊”“內容低俗”的嫌疑。并且,這也并非微短劇領域首次被曝存在亂象。此前,已有部分微短劇因存在內容低俗,價值導向偏差等問題,相關作品及違規(guī)片段被全網下線。

圖片來源:上觀新聞
當下,微短劇行業(yè)發(fā)展迅速,產業(yè)的火熱為微短劇市場帶來了諸多發(fā)展機遇,也吸引著大量企業(yè)投資和制作團隊加入。與此同時,也有部分制作團隊生產著質量低下,形式單一,甚至內容低俗,導向錯誤的作品。治理微短劇市場亂象,除了要對內容加以審核把關,完善作品的評價機制,為發(fā)布設置“門檻”,亦要鼓勵主創(chuàng)團隊大膽創(chuàng)新,不囿于眼前利益,去制作有水平,有內核,有“匠心”的微短劇。
微短劇市場之所以屢屢出現有違公序良俗,價值導向存在偏差的作品。究其原因,還是部分創(chuàng)作團隊存在創(chuàng)造力固化、形式選題呆板以及“唯流量”“收益至上”的拜金思維等問題。一部好的微短劇,既不能在選題上千篇一律,也不能在敘事上因循守舊。它既不能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風氣,為了流量不顧一切;也不能教自身淪為流水線產物,內容固定,失去靈性和活性。
文藝的終極目的是服務大眾,反映人民心聲和時代脈絡,從而有益于社會良好風氣的形塑和建設。微短劇并非要以“爽感”為第一要務,也并非只有選擇“擦邊”道路才能走紅,獲得關注。微短劇可以“短”而不“淺”,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和敘事節(jié)奏中傳遞出積極向上的能量。只有“用心做好作品”,才能讓微短劇制作團隊擁有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可以說,主創(chuàng)團隊不能因為微短劇時間上的限制就馬馬虎虎,虛浮應事,為了所謂的“效率”和“流量”去“另辟蹊徑”,踩在低俗內容的邊緣試探。其實,緊湊的劇情設置要求導演、編劇對故事敘事節(jié)奏的充分把握;有限的視頻時長離不開攝影攝像機位工作人員對鏡頭的合理調度;臺詞劇本的節(jié)約使得作品呈現效果更依賴于演員的準備和表現。質量上乘微短劇的創(chuàng)作需要各個制作環(huán)節(jié)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去展示細膩的情感與巧思。
重要的是,無論是制作團隊還是媒體平臺,都應當了解社會需要什么,受眾喜歡什么。微短劇作為文化產品,在滿足觀眾文娛需求的同時,勢必要傳達積極正確的導向。它既不該單純?yōu)榱俗非笥^感而漠視作品的社會影響,也不能畫地為牢,讓選題局限在雞毛蒜皮的小事、茶杯里的風波。一件好的作品,不能缺乏深刻的立意、生動的呈現與精妙的表達,微短劇亦是如此。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