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4歲就能畫的像拉斐爾一樣好,但我畫了一輩子才畫的像一個孩子”,晚年畢加索向世人如此總結,對于葉永青而言也是如此,在漫長的繪畫生涯里他不斷的回溯著童年的本質(zhì)是什么,保持著孩童般的好奇心。
然而,一個藝術家的作品能夠在當代被賞識那是極端的幸運,梵高死后作品才被人發(fā)現(xiàn),畢加索的畫作備受當時代人的爭議,葉永青相較于他們來說還算幸運,至少他的《鳥》被看見了,他的光芒沒有被掩蓋!
愛畫的少年
“純粹的碧水藍天,五彩斑斕的豬槽船,花開花落的小鎮(zhèn)……”這是葉永青多年以后回顧童年家鄉(xiāng)的模樣,在他心靈深處,云南是他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大寶藏。
“云南讓人變得任性”葉永昌認真地告訴記者。
葉永青是大理人,高考的時候考上了四川美術學院之后,葉父覺得大理這邊也沒有前途可言,聯(lián)系四川那邊的親屬舉家搬遷到重慶定居。葉永青也就很少回到自己生活了十幾年的城市——大理。
1982年,葉永青因為畫作有靈性,被留校在四川美院當老師。那個時候中國藝術正結束了傷痕和鄉(xiāng)土批判現(xiàn)實主義,而藝術好像一下子不知該走向何方,很多藝術家不得不千篇一律創(chuàng)作著相似的作品。
葉永青也想突破這種困惑,重新走出另一條路,屬于他自己的小路。學校放寒假的時候,葉永青就背起自己的背包,帶著畫架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xiāng)——云南昆明。
云南冬風冰涼刺骨,葉永青住在圭山村子里小學公房里,自己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已然無法住人。房東是本地小學的老師,他看葉永青冷得發(fā)抖,手中的畫筆都握不穩(wěn),就將家中一個鐵皮小桶裝上炭火讓他取暖,葉永青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完成他的創(chuàng)作。
在葉永青眼中,圭山冬天的荒涼有一份蕭瑟和渴望的美感,高原的陽光使得那些山丘和村落,水池和云霞響亮動人,他畫了很多風景畫,而也正是這批風景畫讓他獲得了到更高的美術學府繼續(xù)深造的機會。
《鳥》的驚人
2010年,天涯論壇上有一個網(wǎng)友掛出一折帖子題目叫《給大家欣賞一幅名畫售價82萬元人民幣》,一下子引爆了熱潮。
畫中的鳥孤零零地展開翅膀,身體沒有任何鳥的靈活性,羽毛極盡凋零,只有寥寥幾筆,線條磕巴不流暢,有網(wǎng)友表示:“如果這是我女兒畫出來的話,我都得狠狠批一頓,怎么可能賣出這么高的價錢?”
有專門的畫作評賞者發(fā)帖提醒:“你們仔細觀察這只鳥的眼睛,這只鳥也許不值82萬,但是這只鳥眼睛的價值已然高過它已有的價值!
對于藝術品鑒和欣賞,往往不在于作品本身,而是作品或者作者想要借此傳遞的思想,從欣賞到認可再到收藏,82萬的價格確實不貴,畢竟千金難買心頭好。
這幅被網(wǎng)友熱議的《鳥》就出自葉永青之手,其實這幅畫作是他2000年左右完成的,他專注畫鳥已然二十年了,他癡迷于鳥的任何部位。
“有人問我為何對鳥如此癡迷?其實這和我自己的生活有很大的關聯(lián),我雖然是四川美院的老師,但是很多時候我都只是上幾堂課就乘飛機到世界別的地方去采風,我像一只候鳥一樣四處飛翔,無法停歇!比~永青笑著解釋。
葉永青在重慶、云南、北京、倫敦都設有工作室,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連軸轉,白天要為各式各樣的畫展做策劃,晚上也就在那個地方一個人安靜的繪畫。
“不斷重復描繪一只鳥對于我而言意義非凡,它就像我的生活一般,我只是在不斷記錄我候鳥般的生活!比~永青長嘆道。
事實上,葉永青已經(jīng)游覽過將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同時也在英國、新加坡、美國等國家舉辦了多次個人畫展,他的《鳥》被多家美術館甚至是大富豪收藏,其中有一個收藏者就是鼎鼎大名的比爾.蓋茨。
那年冬季,葉永青受邀到美國西雅圖舉辦“葉永青個人畫展”。葉永青獨特的隨性畫風加上現(xiàn)代主義風格的中國式演繹吸引了一大批美國繪畫愛好者、現(xiàn)代美術大師以及美術收藏者。
“你好,先生,這幅《鳥》好像被困在一個絕境里,不由讓人產(chǎn)生同情的感覺!币粋穿著隨意的觀賞者忽然拍了拍葉永青的肩膀。
葉永青一開始沒認出來,看了一眼他所指的那幅《鳥》,點頭贊賞道:“那是我82年冬天回到云南在圭山小村創(chuàng)作的,當時的我還不知道未來是什么樣子,像困在籠子里,謝謝你看懂了,真的謝謝。”
“我要把它買下來,先生,我很喜歡這幅畫,”男人微笑地說:“我是比爾蓋茨。”
葉永青頓時覺得有些吃驚,但是很快就恢復平靜,葉永青和比爾蓋茨聊了很久關于繪畫創(chuàng)作的事情,二人相約下次再談藝術。
生活總是因為出人意料才精彩,而人生如果沒有處于一種困境中恐怕很難保持一種初心,2019年,葉永青被曝過去三十年“抄襲”比利時畫家克里斯蒂安.希爾文。網(wǎng)絡上一時鋪天蓋地的負面新聞讓葉永青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平靜。
他從來也沒有遭受到如此多的誹謗,即使他很快就在朋友圈對此事進行回應,但是沒有人愿意相信他的言語,他第一次感覺到一種說不出來的困頓,他關閉了所有的社交網(wǎng)絡,一個人回到了家鄉(xiāng)——云南昆明。
回到故土
葉永青在云南一所美術學院做老師,他之前實際上已經(jīng)在四川美院執(zhí)教將近四十年了,他厭煩了傳統(tǒng)的素描課以及透視課,因為這種師生關系是很淡的,你只需要在教室里看學生畫畫并且告訴他們:“你畫歪了!碑厴I(yè)的時候也就只有薄薄地三張畫,師生關系就到此為止。
年過半百的葉永青更渴望一種穩(wěn)定的生活了,半輩子都在過著候鳥一般的生活,所以他這次回到云南開了一個不一樣的課。
金秋九月,葉永青早早地就來到班上,將所有的畫架都收起來,然后坐在講臺上等待學生的到來。
學生陸陸續(xù)續(xù)地走進教室,葉永青聽到他們在教室門外竊竊私語,輕鬧的笑聲都讓他產(chǎn)生一種“年輕真好”的感慨。
鈴聲響了以后,學生正準備搬畫架下來,葉永青輕輕地搖了搖頭說:“別忙,我們今天不畫畫!
學生疑惑:“那老師,我們干什么?”
“我的這堂課沒有作業(yè),這十幾天你們先隨著我到農(nóng)村去,女生全部將腳上的高跟鞋換掉,穿上平底鞋,我走路很快,你們必須要跟上!比~永青停下來喝了一口水。
底下學生開始騷動,“先別說話,等我說完,我們這次去尋訪大理的鄉(xiāng)村,我們要爬山,要進入深山野廟,你們有真正看過麥子是什么樣子嗎?”
“沒有”有一個男生大著膽子問:“老師,那我們需要帶什么嗎?”
“帶上你的心跟著我去感受自然,我們可能會吃到自己親手做得好吃的飯,今天是魚,明天可能是采集到的蘑菇,我的課程和體驗有關,沒有體驗作業(yè)沒有意義。”葉永青微笑回答。
葉永青和那一屆學生真正體會了一把創(chuàng)作,而且葉永青所帶的這一批學生都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有一番不一樣的作為。
“云南代表中國的‘多’,”葉永青接受《新周刊》采訪的時候說:“云南是中國擁有最多少數(shù)民族的省,它不僅少數(shù)民族多而且價值觀也‘多’。”
對于葉永青而言,云南是“多”的實踐,葉永青本身也有白族血統(tǒng),云南本身也是他藝術靈感的溫床,中國這幾十年的藝術的不斷發(fā)展變遷他有很多時候也不能夠迅速適應,他將云南比喻成一個非常偏僻的邊地農(nóng)村,慢慢發(fā)展成大城市人身邊的江湖。
這個江湖因為包容,慢慢形成一種新的氛圍,能夠讓葉永青釋放自己內(nèi)心的痛苦,解開自己的束縛,任何偽裝和禁錮一點一點在這樣一個地方剝落掉,他在云南待的時間越長就好像越能夠看到自己本來的渴望了。
現(xiàn)如今的葉永青已經(jīng)在大理買了自己的院子,在那次“抄襲”風波過后,葉永青將很多工作都停下來了,在云南這所美術學院中靜心地帶著自己的學生去進行“鄉(xiāng)村田野調(diào)查”。
在葉永青的計劃里,他想依靠藝術的方式實現(xiàn)大理鄉(xiāng)村的自救,也實現(xiàn)對自我的一種自救,希望能夠生活在一個比較純粹的環(huán)境里,大理應該不同于中國其他城市,它應該是一個慢節(jié)奏講究中國古老的人際關系的一個城市。
結語
人生猶如白駒過隙,一切功名都像是黃粱美夢。所受的災禍如能夠靜心沉淀終將開出別樣花朵,葉永青就是如此,他沒有自此而一蹶不振,反而真正地想有一番有別于繪畫的作為。
而也正是這一番作為讓葉永青的藝術煥發(fā)了別樣生機,他再次接受面對記者的采訪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只聊藝術,不聊果實!蹦ǖ暨^去所有的榮與光,只盯緊眼前事,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大師風范吧!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