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大全,伊人久久成综合久久影院,中文有码人妻字幕在线,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論·研究] 李可染的積墨法研究

已有 104 次閱讀   2023-04-15 17:30
李可染的積墨法研究 

一、李可染積墨法淵源

李可染的積墨法,來自于黃賓虹,并與素描畫法相結合,最終形成其面貌。1979年,李可染在《談學山水畫》一文中說:“學習傳統,貴在直接傳授,即所謂‘真?zhèn)鳌!腋R、黃兩位老師直接學習,所得的教益,終生難忘!薄1】李可染一直說齊、黃是自己的老師,但李可染與齊白石相處時間最長,與黃賓虹相對短一些。他對于黃賓虹的認識,應該是有一個長期的過程。關于這個問題,郎紹君明確指出:“根據可染的作品和自述,似乎可以把他的所學概括如下:

一、齊白石運筆的凝重、果斷、肯定及雄健氣勢。

二、黃賓虹以積墨畫出渾厚華滋境象的基本模式(不是具體畫法)。

三、齊、黃以及前人用筆的平穩(wěn)力均(‘如錐畫沙’),圓潤和諧(‘如折釵股’),沉澀而不浮滑(‘如屋漏痕’),富于力度(‘如金剛杵’、‘力能扛鼎’)。簡言之,繪畫的書法性!薄2】“更具體說,李可染獲益于齊白石筆墨的主要有兩點:一是筆法,二是筆墨與形象相一致的原則!羁扇緩狞S賓虹學到的:一是筆墨鑒賞力,二是積墨法。……就作品而言,黃賓虹把一波三折的筆法放在首位,講求在粗頭亂服之中見韻致,不特看重構圖和形似;李可染則重視描繪對象特征,更突出墨法。二人都積墨,都以重深名世,境界、氣質和韻味卻大相徑庭!薄3】李可染對黃賓虹積墨法的學習,我們可以從如下幾點進一步認識:

1.李可染對黃賓虹的認識是意境太舊,積墨可學

在1959年秋的《山水畫教學論語》中,李可染說:“過去學校掛有黃賓虹先生的畫,一些人看不懂,有的甚至提出反對,說這些畫沒有什么意思。其實,黃老先生的畫有很多優(yōu)點足供我們學習和借鑒,但是他的意境比較舊,我們不能完全用現代人的思想感情去要求他。學習傳統要有分析,要有‘師長舍短’的精神。黃先生的畫整體感很強,層次很深厚,充分表現了大自然多種物象的微妙復雜的關系,若即若離,渾然一體,有的畫遠看草木蔥蘢茂密,山石重疊,近看一塊石頭也找不到;有的畫充分表現了江南山水飽含水蒸氣的濃郁氣氛,在筆墨上達到了很高了成就,這些都值得我們很好學習的!薄4】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李可染對黃賓虹的認識,即黃賓虹的畫反映的“思想感情”不能滿足新時代的需要。黃賓虹的畫“整體感強,層次很深厚”,表現了“大自然多種物象的微妙復雜的關系”,他的畫“遠看草木蔥蘢茂密,山石重疊,近看一塊石頭也找不到”,“有的畫充分表現了江南山水飽含水蒸氣的濃郁氣氛,在筆墨上達到了很高了成就”。這些話說明了李可染對黃賓虹的認識是結合客觀大自然的,以能否反映出“物象的微妙復雜關系”為基礎來評價的,這也體現了李可染山水畫墨法創(chuàng)新的基礎,那就是從自然、生活中來,帶有明顯的“寫實性”。從中還可以看到李可染對黃賓虹的畫“遠看”與“近看”的認識,說明李可染更在意遠看的效果。近看的效果更多表現在筆線形態(tài)較突出,遠看則筆法與墨法在視覺上更統一。

李可染晚年說:“(黃賓虹)他的畫有的乍一看并不感到好,好像很亂,甚至好像是畫壞了的,但仔細看,感到有東西,他把筆和筆打亂,使不平庸,亂中求治,筆筆相生,筆筆相應,使畫面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特別是晚年之作,更擺脫了對象的束縛,求自然內在的神韻,不像中求像,就是求物象內在精神的像,不取表面的貌似而求神似。畫里書法意趣更濃,越畫意趣越深峻,耐人尋味,這是經意之極的不經意。所以先生講:‘山水乃圖自然之性,非剽竊其形;不寫萬物之貌,乃傳其內涵之神!缢嬙绯俊⑼砩系纳骄,黑沉沉的。他說喜看晨昏或云霧中之山,因山川在此時有更多的變化,如何表現這種生活感受,他想了不少辦法,開拓了新的表現方法!薄5】這個訪談在李可染晚年,應該是晚年李可染對黃賓虹積墨法的認識,也是比較成熟的,但我們應注意到的是,李可染對黃賓虹積墨法的理解,更多地是在畫法層面的,而從具體的技法上看,李可染從黃賓虹那里借鑒的更多是“點”,他注重“墨點”的形態(tài),然而“染”卻難以控制。他注重濕筆大的“點”,而導致觀者誤認為他重視染法!包c法”的筆墨形態(tài)結合了皴法、擦法、染法的筆墨特征,因此他的“點”法有著皴法的筆性和筆意,有墨的濃淡干濕變化,有擦法的虛靈、蒼潤、渾融特征,有染法的整體、渾融以及明暗屬性。

李可染山水

2.學習黃賓虹的積墨,主要是解決層次問題

50年代,李可染對黃賓虹的認識主要停留在黃的筆墨理論上。他說:“黃賓虹先生很擅長講,齊白石先生平時不大講。我主要是看他用筆的方法。我過去認為筆墨非常重要,為此訪問過很多人,講得最好的是黃賓虹,實踐最好的是齊白石。”【6】說黃賓虹對筆墨講得好,但實踐最好的是齊白石,實際上講黃賓虹的筆墨實踐,至少在李可染看來,是有保留意見的。他對黃賓虹畫的認識也主要是因為黃的畫“層次很豐富”,他說:“黃先生的畫整體感很強,層次很深厚,充分表現了大自然多種物象的微妙復雜的關系,若即若離,渾然一體,有的畫遠看草木蔥蘢茂密,山石重疊,近看一塊頭也找不到;有的畫充分表現了江南山水飲含水蒸氣的濃郁氣氛,在筆墨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這些都值得我們很好學習的。”【7】他又說:“畫好山水畫,在技法上要過好兩個關:線條和層次,層次關最難,因為山水畫往往要表現幾十里的空間,層次問題就顯得特別突出,這個問題許多老國畫家也沒有解決。層次問題解決了才能達到深厚,沒有一個大藝術家不追求深厚的!薄8】“層次學黃老師(賓虹),線條構圖學齊老師(白石),慢慢形成一種風格”!9】可以看到,他對黃賓虹的理解,在那時也僅在“層次”方面可以借鑒,也表達了從這個方面吸收黃的營養(yǎng)來創(chuàng)造自己風格的愿望。

李可染晚年說:“黃賓虹先生的山水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創(chuàng)出了自己的路子。他在技法上最大的成就是在墨法上,如‘積墨法’,結合多種墨法運用,是前無古人的,賓虹先生五六十歲以后方用積墨法,他唯恐世人對積墨不能理解,故借宋、元人的畫,墨積多少遍,多少遍的說法引申師承,使此法在當時畫壇能被承認。實際上賓虹先生的積墨方法并非‘古已有之’,而是他的獨創(chuàng)。當時黃老那里有一張米芾兒子米友仁的畫,是積墨的云霧中,元氣淋漓蒸濕紙上,得北苑神髓。還有龔半千的畫也是積墨的方法,只是一層層明顯地往上加,但太均勻。他們這方面都畫不過黃賓虹先生,不及他墨法豐富,不及他筆墨交融一體。賓虹先生積墨之法,自然圓潤,筆跡墨痕,躍然紙上,有的墨中間濃,四面淡開,墨華鮮美,永遠不見其干,顯得十分潤澤,他的這種積墨的方法善于表現出大自然物象的渾厚華滋。他自己講:‘積墨作畫,實畫道中的一個難關。’這是甘苦之言。先生辛勤地在筆墨上探求,從用墨用水方面反復試探,窮追到底。一張畫加得少,易薄,多加易膩、板、亂、臟、死,所以要恰到好處。賓虹先生能層層復加,如印刷多層套墨,能加七八遍,十來遍,達到蒼蒼茫茫厚重耐看,越加越覺渾厚華滋,越見顯豁光亮,使一張山水畫有一種深沉蓬勃的氣象。他一點墨中有干濕互用之筆,筆墨結合有蒼有潤、有筆力、有墨采,因此氣韻生動,他的山水畫有渾有清,重實中見空靈,疏松、不滯板,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薄10】李可染用西畫明暗調子調和了黃賓虹的層次,這是李可染學黃賓虹的一個特點。

黃賓虹的積墨作品

3.學習黃賓虹的積墨,要點在于交錯用筆與破墨并行

在1959年秋的《山水畫教學論語》中,李可染說:“畫好山水畫,在技法上要過好兩個關:線條和層次,層次關最難,因為山水畫往往要表現幾十里的空間,層次問題就顯得特別突出,這個問題許多老國畫家也沒有解決。層次問題解決了才能達到深厚,沒有一個大藝術家不追求深厚的。藝術表現總是要求‘夠’,要求充分表現自己感受,正如寫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充分地表達思想一樣。剪裁、夸張、含蓄、提煉,都只是一種手段,要深度需先畫夠,初學時寧過之勿不及,畫夠了再加層次,不要怕碎,但要避免花,在碎的基礎上整理調子,整理的過程就是加層次,也是整理主從關系,要逐漸加,一遍一遍地加,不是完全重復,要像印刷上套網紋沒套準似的,而且最好是七八分干時再加。空間感要有意識強調,處理遠近物體的關系要注意它們的交界處,略加強調地表現,不一定近濃遠淡,要看對象和畫面本身的需要!薄11】我們從李可染的話中可以看到,李可染要求墨法要為層次服務,墨法要凸顯物象真實的明暗關系,以及畫面整體中物象之間的明暗關系。墨法與筆法的關系,在于以虛處用墨襯托實處用筆,突出具體物象或畫面整體的“精彩處或強調處”,體現骨肉統一的關系。墨法和筆法的統一彰顯具體物象和畫面整體的“力度”、“深厚”、“蒼潤”,乃至“墨韻”。用墨具有“加層次”的功能,并能“整理”畫面的整體主從關系。運用墨法“整理”主從關系要運用積墨法,在畫面中不是完全重復,“像印刷上套網紋沒套準似的”,即“筆筆相錯”,如同“擔夫爭道”。積墨法的運用要在紙面“七八分干時再加”,由于紙面未全干,因此內含破墨法,能凸顯“融洽與分明”的對立統一關系。在運用墨法中,濃淡表現空間的遠近關系,不一定是近濃遠淡,根據畫面本身的需要,也可以是近淡遠濃。李可染將“墨分五色”與大自然的豐富光色變化盡量建立起對應關系,將墨法轉換為承擔大自然外在特征的帶有感官意義的功能,使墨法具備了豐富性的、指代性的符號化特征。

李可染說:“我第一次看到賓虹先生是在北京石駙馬故居處,我見他桌上沒有筆洗,只有一個小酒盅(泥金碗)放點墨來畫畫,我就說:‘老師,下次我?guī)б粋筆洗來送給您。’他說:‘不用,不用!嫊r把筆蘸水后再到小酒盅中蘸墨汁,先畫畫面上要求焦、濃的地方,隨著筆尖的墨水淡下來,就去畫別處要求淡的地方,直至筆上墨全用光,甚至可在自己衣服上擦而不留墨痕。然后再蘸墨重復先畫濃處,漸漸到淡處。他畫面形象整體性強,無論畫樹、屋、人、山,上下前后一氣落筆,從勾勒開筆到苔點,都是這樣。如點苔,前山點點,后山點點,筆與筆氣韻(聯)連貫,不像有的先把前面山全畫好,再畫后面山,物象氣不易貫通。經過由濃墨到淡墨的無數地周轉,像圓周似的,積成他所需之境界,這就是他獨創(chuàng)的用墨之法,但積墨法往往要與破墨法同時并用,畫濃墨用淡墨破,畫淡墨用濃墨破,最好不要等墨太干,反復進行!薄12】從上述話中可以看出,李可染對黃賓虹的學習是有選擇的。

黃賓虹的積墨

4.學習黃賓虹的積墨,有效解決了素描明暗調子向

國畫的“層次”的轉化

在《李可染的生平和藝術》一文中,郎紹君先生認為,李可染在黃賓虹那里學到的首先是對筆墨的認識。李可染談及黃賓虹,總是在談及筆墨的時侯。1955年他對他的學生講筆法,提到筆法“最根本的規(guī)律”是:“平、圓、留、重、變”。這五項完全是黃賓虹的總結。李可染認為講筆墨者,以黃賓虹“講得最好”。李可染雖然掌握了賓虹老人的筆墨理論,卻沒在有筆線功力上達到黃賓虹那般的自由、豐富,以及深宏精微的水準。而李可染在黃賓虹那里學到的第二個重要的東西,即積墨法:

“積墨法并不創(chuàng)始于黃賓虹。元人如王蒙,清人如龔賢等,都是善用積墨的大家。但黃賓虹的確豐富并發(fā)展了積墨法。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墨色深厚,但又處處見筆,凝重墨氣和飛龍走蛇般的點線渾然一體,構成他渾厚華滋的藝術品格。他能夠在一個畫面上反復積畫十余次,又絕不會畫‘膩’畫‘死’,其把握積墨的能力可謂深厚。李可染20世紀40年代的山水向以潑墨為特色,從不用積墨的。齊白石山水則向以勾勒點畫和略加淡色為特征,對李可染的山水畫無明顯影響。

李可染從1954年開始面對實景寫生,大量運用積墨法則始自1956年的寫生,著名的《巫峽百步梯》《凌云山頂》等,都是以積墨法為主的作品。而后,不論是寫生還是創(chuàng)作,始終沒離開過此一基本畫法。他深秀的畫風,主要也是得力于積墨法。李可染對王蒙、石濤、龔賢都很喜歡,也都有所借鑒。但毫無疑問,他的積墨法主要源自黃賓虹。對此,李可染自己是坦然承認的。

……

李可染為什么選擇了黃賓虹的積墨法?直接的原因是,他在寫生中追求描繪的真實感和豐富性,這樣既可以遠離傳統山水畫的模式,又能縮短作品與現代欣賞者的距離,獲得現代感。在這種追求中,他一方面利用自己的素描功底,另一方面利用積墨法,盡量畫得厚一些、深一些、具體一些。他總結寫生經驗時,曾把作畫過程概括為‘先豐富、豐富、豐富,然后單純、單純、單純’。這豐富與單純兩個過程,都是以積墨法為主,兼以潑墨法的!薄13】

這一項重要的總結,李可染自己在公開場合從來沒有如此深入地談到過。本來筆墨不分,但從李可染對黃賓虹積墨法的繼承來看,他顯然是弱化了用筆,筆法則具體從皴、擦、點、染中體現,因此最后集中地體現為墨法的問題,也因此形成了他的個性特點。黃苗子《師造化,法前賢—答小棣關于李可染藝術的來信》談李可染學黃賓虹時說:

“看到李可染的山水畫,他那逐層皴染的方法(即你所說的:‘調子近黑’),明顯地是從黃賓虹晚年的山水的濃皴重擦出來的。但是,兩者又截然不同,雖然黃賓虹和李可染都以皴擦點染為主,但黃賓虹著力處在筆,李可染著力處在墨;李可染善于用墨來表現宇宙的色和光。這就是說,可染從賓老處學來了宋元人傳統的以暗寫明的方法,摻合了現代歐洲繪畫的色光處理,是深入了賓老的堂奧而又從賓老的框格中突破出來的。這一點,賓虹先生自己已經點破,他曾說:‘今人作畫,不能食古而不化,要出古人頭地,還要別開生面。我用重墨,意在墨中求層次,表現山中渾然之氣……重墨作畫是畫中之一個難關……’

而李可染對自己的重墨方法,則進一步自我剖析,他以畫四川萬縣的山城暮色為例:‘……我畫這幅畫,先把樹木和房子都畫上,然后慢慢再加上去,以紙的明度為‘0’,樹木、房子畫到‘5’,色階成‘0’與‘5’之比,顯得樹木房子都很清楚,然后把最亮的部分一層層遞加到‘4’與‘5’之比,就有了深厚無盡之感了。我把這種表現方法和創(chuàng)作理論叫做“從無到有,從有到無。’

賓老說的‘用重墨,意在墨中求層次’,到了李可染就科學地分析‘層次’的比例,而歸結為‘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這一辯證關系在藝術上的運用!薄14】

黃秉乙《一面之緣,終生之師》謂1974年秋拜訪李可染,問李可染如何畫畫,可染沉吟后回答:“凡畫要先立意,立意后還要精心構思,構思很重要,立意構思不佳,也畫不出好畫來。我像畫素描一樣,把有關的物象都勾畫出來,然后根據主題,用墨一層層地畫下去,層層積累,把最典型最主要的留下來,把次要的東西用墨壓下去,這樣才能突出主題!庇謫柸绾斡媚,可染說:“古人云墨分五彩,你可以把墨的濃淡分得再細點,從0號到10號,你想用哪一號的墨,蘸墨一調,畫出來就是那號墨,畫山水必須熟練地掌握它,駕馭它,不然畫不出好畫來!薄15】這些內容非常質樸也非常到位地講了李可染的畫法?梢钥吹剑羁扇镜哪ㄊ紫扰c素描明暗調子有非常大的關系。他的一些習作【16】也體現出這一點。

李可染注重“所見”和畫面效果,因此他學習和研究黃賓虹主要在積墨法方面。經過反復實踐和探索,形成了濕積墨法。李可染為求整體、統一,必然需要反復“染”,而“染”不見筆意,又是他不愿見到的,他說:“皴擦點染要有機地反復進行,最靠不住的是染。皴擦點是很重要的。底子要畫好,涂色才好看,盡量做到不染就成畫!薄17】所以,他的反復“染”,不是反復渲染,而是另有內涵的,應是為了畫面整體、統一的“積染”,而從他所做這一切的本質來講,尤其在他的早期,這實際上解決了如何在宣紙上利用毛筆與水墨實現豐富明暗層次的問題!18】

二、李可染積墨法特色之一:“揉墨法”

李可染在《漫談山水畫》中說:

“前兩年,和一個青年同志到四川寫生,船過三峽,看到傍晚真是美極了。太陽落山,晚霞反照中一帶模糊,樹木千株萬株,山和房子隱約可見。雨景霧景也美,里面的東西很豐富,深厚得不得了,可是外面又罩著一層薄霧,這怎么表現?很困難。有時輕描淡寫,也能畫出來,可是單薄地很。作了許多次嘗試,終于想出一個辦法:先把所看到的一切,清清楚楚畫上去,越詳盡越好,然后用淡墨慢慢整理底色,使原有的輪廓漸漸消失,再統一調子。將消失未消失,那效果與自然景象比較接近。我們稱這種方法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意匠的設計,不是一時就能成功的,往往要經過許多次的嘗試和失敗,才能比較完美地實現!薄19】

這篇文章是1959年發(fā)表的,講的應是1956年的寫生。這段話對于研究李可染的墨法運用有重要的啟示。首先是對特定場景的選擇,重視“傍晚”、“雨景”、“霧景”;其次注意“模糊”、“隱約可見”、“豐富”、“深厚”、“薄霧”等物象特征,并反對“單薄”,這符合李可染所追求的意境特點;第三,李可染在表現時,明顯依據客觀對象,接近于“照搬”眼中所見,在“經過許多次的嘗試和失敗,才能比較完美地實現。”在其中,意匠手段中有這樣的特征:先把所看到的一切,非!霸敱M”地畫上去,后用“淡墨”“慢慢”地整理底色。我們知道,淡墨不見得能將畫面中的輪廓線“消失”,這話中有“慢慢”這一詞匯,意味著淡墨不止一遍,必然涉及到積墨,兼及紙面的干濕程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破墨。結合李可染的作品分析,可以說,李可染這種意匠手法始終貫穿于他的寫生和創(chuàng)作中。

在七八十年代的作品中,李可染的擦筆與五六十年代相比,不僅僅局限在畫面的虛遠處。他更加注意在具體的山石局部刻畫中運用擦法,擦筆不再局限在淡墨擦筆上,更加重視濃墨擦筆。也不是完全為了整體畫面的“調整”而運用擦法,而是自覺地運用擦筆,使山石的虛處更厚,山石的暗部更黑,使紙最大可能地吸納墨。李可染的擦法帶有西方油畫技法的因素,造成了紙面大量“起毛”甚至“破碎”的現象。李可染在自覺運用擦法的同時,也在尋找含棉料和纖維絲較多的宣紙,后來,他選用的幾乎都是加厚的特凈宣紙。由于李可染在七八十年代重視點染法的濕筆運用,所以他的擦法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多與點染法統一在一起運用?傊,他的擦法在畫面中的具體體現是使畫面物象有機地渾融,表現一種在光線因素下的山石筆墨效果,具有“蒼潤、渾融、沉郁、沉著、含蓄”的特征。

李可染的擦法濕筆運用首先在山石的亮部、反光部位;其次是在畫面中景后的遠山;第三是瀑布、溪水兩端的山石虛處;第四是云與山石交界處的虛處;第五是山石暗部的光影部分;第六是山石樹木在水中的倒影;第七是遠山底端的沙渚;第八是云隙間的山石;第九是襯托前山亮部的后山暗部。這些部位都有著較重的“起毛”甚至“破碎”現象。李可染在這些部位運用擦筆是在紙面濕時進行的。由于在濕的紙面上運筆,就必然包含著破墨法的介入,尤其是反復地運用擦筆,必然存在著積墨法的要素。因此,擦筆的筆墨形態(tài)特征不可避免地被弱化,而由顯性特征轉變?yōu)殡[性特征。在紙面最能證明擦法存在的證據就是畫面的“起毛”和“破碎”現象。

這種“起毛”和“破碎”現象有顯著特點。按照毛的大小程度,毛有“輕微毛”、“微毛”、“毛團”;按照毛的明度,毛有“淡灰毛”、“濃黑毛”。這些毛團帶有一定的弧度,在紙面上呈現出一定的體積,從中我們能看出李可染擦筆的用筆動作、方向和角度。結合李可染的畫法來看,追求畫面“無筆痕”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原因。

1.“起毛”現象

首先,紙面“起毛”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肌理效果。紙面在濕的狀態(tài)下,經過擦掃,尤其是反復擦掃用筆的情況下,“棉料”會結成毛。在用筆作用下,“棉料”起伏并黏結,就會結成有體積的曲線狀“毛團”。由于具有一定的體積,更加對運筆產生阻力,特別是在用筆的反復操作中能吸納更多的墨,從而產生了筆墨的另一種層次。

其次,結合對李可染作品的分析可以發(fā)現,他的作品多個部位出現大量的“起毛”現象,是擦筆運用在“半干”的紙面或是“近乎干”的紙面上造成的。并且,擦筆的運用不止一遍,由此可見,紙面“起毛”甚至破碎是擦筆反復運用的結果。我們知道,紙面上的筆墨形態(tài)、畫面層次及節(jié)奏關系只有在紙面全濕或全干的狀態(tài)下才能全面地展現出來,畫家在畫的過程中,初畫的局部與后畫的局部之間在墨色效果上很難達到畫家所設想的要求。尤其在紙面具有一定濕度的情況下運用擦筆,必然與紙面干時的狀態(tài)運筆有不同的筆墨效果,這是造成擦筆運用遍數增多的一個原因。也就是說,作品“起毛”現象不是李可染在勾、皴、擦、點、染中自然形成的,而是在調整畫面各種關系的過程中,在作畫的后半階段生成的,因此帶有“調整”的成分。尤其是先前的勾皴用筆過于凸現了筆意,或顯得與整體不統一,或影響了畫面的主次關系。尤其是在遠山,或山石樹木的暗部光影部位。

需要說明的是,生宣紙在吸水后會變柔、變軟,在干筆的揉、搓下必定會“起毛”,并且用筆遍數的多少也決定了紙面“起毛”程度的大小,尤其李可染用的是硬毫毛筆,這也是紙面起毛幅度大小的一個原因。

再者,從紙面上的“起毛”能看出李可染運用擦筆的角度和力度,以及運用擦筆的具體部位!懊珗F”畫面上能呈現出多種方向,說明李可染搓、揉的擦筆動作特點不僅存在力度的變化,還存在運筆角度和方向的變化。從同一個角度運筆,尤其在紙面濕的狀態(tài)下,會造成運筆部位同其他部位的凹凸幅度反差太大,運筆幾遍就造成紙面破碎。如果朝上下左右多個角度運筆,紙面就會不完全在一個角度受力,從而使紙面的凹凸程度變小。李可染的擦筆運用多處在畫面虛處,目的是突出畫面主體,將次要的畫面物象弱化至“虛”的效果,“虛”的部位大多在遠山、山石樹木的暗部。需要指出的是,李可染寫生期作品“起毛”處的筆墨形態(tài)多是淡墨,創(chuàng)作期作品“起毛”處的筆墨形態(tài)則是淡墨、濃墨,這說明李可染不僅僅注重一種“無筆痕”或“虛”的筆墨效果,而是更加注重“墨韻”了。

總之,李可染求筆墨的“無筆痕”效果,求物象“渾然一體”的擦筆運用是造成紙面“起毛”的一個重要原因。

2.“破碎”現象

首先,李可染作品中的“破碎”現象與他的濕筆積染法反復運用有關。他曾在雨中寫生作畫,致使紙面始終保持一定的濕度,在這樣的紙面上運筆用墨,有破墨的屬性。如他的作品《雨亦奇》(1954),畫面有多達五處破碎的地方,全集中在遠景部位。我們知道,雨點不可能只打濕紙面的上部,偏偏“破碎”和“起毛”的地方都處在遠景山體的輪廓線之后,也就是山體的背光處、虛處,這充分說明李可染的染法著意處是在山體的暗部和虛處。這么多的“起毛”和“破碎”的地方,是因為李可染反復運用染法的結果。當然,其中有擦筆運用的原因。經過對李可染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他反復點染的目的是淡墨的層次及畫面的虛實關系,具體說,是既要保證遠山在畫面整體中“虛”的特征,又不能過于簡單,在“虛”中要再求變化,這必然聯系到點染法的運用。并且,點染法是李可染墨法的主要操作技法,這尤其表現在他的晚年作品中,可見,點染法的運用同他作品的“破碎”現象密切相關。我們從李可染晚年的作品中可以明確看到,如《黃山云!罚1982),有八處“起毛”;作品《江山無盡》(1982)【20】,有十處“起毛”,五處“破碎”;作品《崇山茂林源遠流長圖》(1987)【21】,“起毛”較突出的部位有八處,“破碎”處有五處,“補紙”處有兩處;作品《王維詩意》(1987)【22】,有六處“起毛”,三處“破碎”。

其次,李可染的點染法結合擦法反復運用導致紙面“破碎”。經過對李可染作品的分析,筆者發(fā)現,畫面“破碎”處多在畫面虛處,尤其在遠山、山石暗部(襯托前山的后山暗部)、屋宇的亮部附近。當然,我們不排除畫面的破碎有偶然性的一面,但李可染畫面的破碎處或者“補紙”的部位總是處在這些部位,說明李可染的點染法結合擦筆運用有明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

再者,李可染的點染法結合濃墨擦筆多在中景物象暗部,點染法結合淡墨擦筆多在中、遠景的虛處。濃墨擦筆是為了讓紙面最大限度地吸納墨。李可染反復地運筆積濃墨,當紙面承載墨達到一定的限度時,由于宣紙薄、軟的特點,再加上反復地擦揉,紙面起毛乃至破碎就理所當然了;淡墨擦筆是對物象“無筆痕”的追求,他在山體的暗部與畫面虛處反復揉搓,目的是為了強調“虛”,進而突出畫面的實處(如中景山體)。但過于求“無筆痕”,會導致山體無骨,不結實。因此,他注意順著山體結構運筆,如此能保證體的結構感。由于山體結構往往有同一方向的特征,導致李可染運筆也順其方向,如此同一角度的擦揉與點染,從而使這些部位“破碎”。需要指出的是,點染法結合擦筆運用的部位呈現出的“黑、重、厚、結實、沉著、蒼茫、潤澤以及隱隱有空氣感”的筆墨效果是其他技法難以企及的。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我們分析李可染的作品發(fā)現,畫面中遠山部位的破碎處就很少,這是因為對遠山的結構感要求沒有近、中景的高,主要取其“無筆痕”、“虛遠”效果的原因。

總之,李可染點染法結合擦法的反復運用是造成其作品多處“破碎”的重要原因。

3.揉墨

針對李可染墨法的生成及發(fā)展,在經過對他大量作品的分析和總結后,筆者提出一個概念,即“揉墨法”,“揉墨法”屬于積墨法范圍。李可染的“揉墨”是他積墨法的一種具體操作技法,是帶有擦筆動作的積墨,內含濕積及破墨特征,這與王原祁、龔賢的積墨法不同。在濕積和破墨運用方面與黃賓虹的積墨法相仿;在擦筆運用和注重筆墨效果方面,與林風眠的操作方式相近。

首先,“揉墨法”與李可染的擦法運用有關!叭唷痹从诶羁扇静练ǖ牟、掃動作,有運筆動作和力度、速度的內在規(guī)定性。“揉”的運筆動作講究“慢”,是在紙面半干的狀態(tài)下完成,目的是使紙盡可能地“吸收”墨,并且是在同一個部位進行反復操作。由于是在濕紙上進行,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破墨屬性。需要指出的是,“揉”的目的主要是求物象的“無筆痕”特征,這主要體現在畫面的虛處。其次是獲得“渾融、蒼潤、虛靈、渾厚”筆墨效果,這主要體現在淡墨部位。如作品《黃山云海(局部)》(1982)【23】。三是為使紙盡可能地“吸納”墨,達到“黑、厚、重、實”的筆墨效果,這主要體現在濃墨部位。

其次,李可染的“揉墨法”結合著點法運用。他畫面中的點更多地體現為一種“聚點”、“集點”,這是他表現物象體面的手段;在點之上再“積”點或是“破”點,是他表現物象豐富性的方法!捌泣c”與“積點”的統一即他的“揉墨法”運用。需要說明的是,李可染注重點染法運用,尤其是他的晚年。通過分析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注重在紙半干或是近乎濕的狀態(tài)時積墨的。因此可以說,他是以“點染的方式”去“揉墨”,“揉墨”實質是破墨與積墨的統一。

再者,我們從繪畫材料方面對李可染作品進行深入地分析后發(fā)現,“揉墨法”運用對紙、墨、筆都有一定的要求。首先,紙要厚、有韌性,含的纖維、棉料要多。其次,紙吸水后,紙面不要產生太大的凹凸起伏。第三,對墨的要求是細膩,不發(fā)光,層次多,含膠少。筆要求用較硬的狼毫,既有硬度,又保證一定的含水量。李可染對繪畫材料的嚴格選擇與使用印證了“揉墨法”的運用特色。

需要說明的是,關于李可染“揉墨”的情況,王魯湘也注意到了。王魯湘在《(李可染)山水畫作品畫解·千巖萬壑夕照中》這段文字中說:“黃昏夕照的蒼茫景色是李可染最著迷的,但很難畫好,需反復皴擦,造成畫面的朦朧模糊,筆要隱于墨中,墨要揉入紙中,紙要起毛無光,筆、墨、紙、水,要微妙地融為一體!藞D李可染連續(xù)畫了七天,宣紙被毛筆搓去一層又一層,峰、云、樹、石最后都只剩下蒙朧模糊的影子!薄24】李可染揉墨法的形成可能和他學素描有關系。孫美蘭說過這樣的事:

“本來是由中國畫啟蒙的可染,不會素描,和其他同學相比,差得還很遠,畫起來像棉花,軟趴趴。克羅多教授,每周進行素描成績總評,可染實在不好意思把作業(yè)亮出來。先將畫反貼,等老師走近才翻過來,為自己的成績太差而羞愧之極。但他決沒有絲毫氣餒,要畫好素描的決心反而更大了。他用油畫筆在自己的畫板上寫了一個‘王’字。每天作畫,無數次面對它?扇拘χ貞浾f:‘這是我的第一個暗號:王和亡同音,王其實是亡命的亡他用這個暗號,暗示自己‘畫不好素描毋寧死’!真有‘一人亡命,萬夫莫當’的氣概!那時,天不亮就起床,點著煤油燈畫素描。等到上素描課,他已經奮戰(zhàn)三個小時了。結果,一學期下來,進步飛快。他的素描顯得很特別,用手指配合炭條,擦來揉去。為了表現他觀察對象的實感,不惜把紙給搓破磨穿。最后,畫得黑亮、結實、厚重,體積感、質感、整體感極強。擺在那里,眾口交贊,說是‘跟一座銅像似的’!薄25】

可以認為,李可染的“揉墨”很大程度上與動作習慣有關,這種動作習慣在他早年學素描時就形成了。

在畫面的視覺要求和處理方式上,他的“揉墨法”與他的風景速寫和素描的暗部處理是一致的,即虛處要求“統一、透氣,無筆痕,隱隱有空氣感”。由此可見,李可染是借鑒了素描處理方式的!26】

總之,李可染的“揉墨”是破墨與積墨的統一,是造成其作品“起毛”和“破碎”的主要原因。

三、李可染積墨法特色之二:“帶有光色因素的積墨法”

通過對李可染作品的深入分析和總結,可以認為,李可染的墨法源于對西法的融合,始終存在西畫的影子,相對于傳統積墨法來說有其獨到之處。針對李可染積墨法的淵源特點和運用方式,筆者稱之為“帶有光色因素的積墨法”。在這里需要指出,從李可染積墨法整體特征上看,“帶有光色因素的積墨法”在一定意義上包含了“揉墨法”,畢竟“揉墨法”帶有明暗因素,但從積墨法的具體運用和表現來看,“揉墨法”主要運用在畫面“虛處”和物象的暗部,“帶有光色因素的積墨法”主要運用在畫面物象的亮部或畫面的“實處”,體現物象的“光色特征”非常明確。

首先,從技法層面上看,李可染“帶有光色因素的積墨法”是對傳統積墨法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蔡星儀《黑的魅力—略談李可染的山水畫》:“說到筆墨,這種黑,完全屬于李可染獨有,它絕不同于龔賢或黃賓虹,它雖然從傳統的墨法中來,卻有新的突破和創(chuàng)造。畫家把潑墨、積墨、破墨結合在一起,層層潑染,反復積迭,構成畫面縝密厚重的肌理層次,濃、淡、干、濕的墨,若聚若散,渾然無跡,特別是對水份的控制臻于化境,《荷塘消夏圖》、《春雨江南》、《山雨欲來》等近作,充分反映出他在探索、發(fā)掘、掌握、駕馭筆墨表現力的高度成就,因此,李可染山水畫的黑調子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薄27】郎紹君說:“可染先生最重積墨。他以積墨求深厚,求豐富,求內在性。但積不好易板、亂、臟、死。因此,他要求積墨的層次,說‘層次最難,層次解決了,才能達到深厚’,主張‘積墨、破墨同時并用’。在積墨過程中,他要求有濃、亮、中間色的區(qū)別,‘不要把畫面光亮處填死了……因此,要筆筆交錯,逐漸形成體積、空間、明暗和氣氛’!薄28】與積墨法并行的,是破墨法。李可染說:

“積墨法往往要與破墨法同時并用。畫濃墨用淡墨破,畫淡墨用濃墨破,最好不要等墨太干反復進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整體觀念強。何處最濃、何處最亮、何處是中間色,要胸有成竹。黃老常說‘畫中有龍蛇’,意思是不要把光亮相通處填死了。加時第二遍不是第一遍的完全重復,有時用不同的皴法、筆法交錯進行,就像印刷套版沒有套準似的。筆筆交錯,逐漸形成物體的體積、空間、明暗和氣氛!薄29】

由此可以看出,在技術操作方面,李可染的積墨法與傳統意義上的積墨法是有淵源關系的,但運用和表現有著不同的屬性。具體說,他的積墨法在運用同時,融入了傳統的破墨法、潑墨法要素。并且,從積墨法運用的指向性來看,明顯借鑒了西方明暗造型法。

其次,李可染將“帶有光色因素的積墨法”的運用與山川的“渾厚華滋”聯系起來,也就是說,“渾厚華滋”帶有“光色”因素?梢哉f,“帶有光色因素的積墨法”是李可染對黃賓虹墨法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是形成自己風格的重要因素。在《談藝術實踐中的苦功》一文中,李可染說:“黃賓虹先生晚年為了表現祖國山川的渾厚華茂,多么辛勤不倦地在墨法上用了大功夫。他把傳統的破墨積墨法,反復試探,窮追到底,一張畫能畫七八遍至十數遍。結果使畫面蔥蔥郁郁,氣象蓬勃,豐厚之極,而又不失于空靈。一掃明清部分文人畫單薄凋疏之風,提高了山水畫的表現力,為我們留下極為可貴的遺產。”【30】我們再結合李可染的作品來看,“帶有光色因素的積墨法”主要在畫面山石、樹木亮部,如作品《魯迅故居百草園》(1956),畫面光感特別強,冷暖、明暗關系明確,“外光”特征非常突出。

需要說明的是,李可染“帶有光色因素的積墨法”的筆墨形態(tài),尤其是變化豐富的“點”,在外在形態(tài)上與西方繪畫印象派作品中的筆觸有相似性。

再者,李可染“帶有光色因素的積墨法”是結合皴法、擦法、點染法運用的。李可染前期重視皴法,后期他的皴法在一定意義上轉化至擦法與點染法中。點染法主要運用在畫面的虛處和物象暗部,以“揉墨法”的形式體現出來。擦法則是“帶有光色因素的積墨法”的主要技術操作手段?梢哉f,“帶有光色因素的積墨法”的筆墨形態(tài)主要通過擦筆體現出來,并且,從筆墨意義上看,李可染追求筆墨的“蒼潤”效果,這在視覺上與“帶有光色因素的積墨法”的筆墨形態(tài)有著一致性!皫в泄馍蛩氐姆e墨法”的具體運用主要表現在山石亮部。具體操作是對山石皴染以后,趁紙未干,在其上使用散鋒淡墨擦筆和散鋒濃墨擦筆,依照明暗關系,先淡后濃,使其過渡自然。運筆用墨間,因為有破墨、積墨因素的介入,所以筆墨呈現出“毛潤、松、厚”的審美特征,這在視覺上能呈現出一種光色效果。在此基礎上,如感到效果不夠豐富,可再染色,使顏色有層次,在其上又運擦筆,如此反復幾遍,可獲得西方印象派油畫的光色效果。可以說,這在中國山水畫畫法上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如作品《峽江輕舟圖》(1986)【31】、《黃山云海》(1982)、《千巖萬壑夕照中》(1984)。

需要指出的是,李可染“帶有光色因素的積墨法”往往運用在畫面整體中“光亮”的部位,有油畫般的厚重結實以及斑駁的肌理效果,并能看出色粉與墨在紙面上的厚度。如作品《黃山云海(局部)》(1982)【32】。

總的來說,李可染在重視表現物象光色特征的前提下,結合點染法與擦法的運用,發(fā)展了傳統的積墨法,創(chuàng)造了他獨具特色的“帶有光色因素的積墨法”?梢哉f,在一定意義上,“帶有光色因素的積墨法”源于西方印象派的油畫技法,是李可染在傳統積墨法基礎上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

注釋:

【1】李可染:《談學山水畫》,《美術研究》,1979年第1期,第8頁。

【2】郎紹君:《黑入太陰意蘊深》,《自然的再發(fā)現》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5頁。

【3】郎紹君:《李可染山水畫的分期與特色》,《自然的再發(fā)現》,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59-60頁。

【4】李可染:《山水畫教學論語(1959年秋)》,《李可染論藝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第137頁。

【5】李可染:《李可染談黃賓虹先生山水畫藝術》,《李可染論藝術》,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276-277頁。

【6】李可染:《論筆法(1959年12月5日在中國畫系講課記錄)》,《李可染論藝術》,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 2007年,第124頁。

【7】李可染:《山水畫教學論語(1959年秋)》,《李可染論藝術》,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132頁。

【8】李可染:《山水畫教學論語(1959年秋)》,《李可染論藝術》,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137頁。

【9】李可染:《頤和園寫生談(1959年5月)》,《李可染論藝術》,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147頁。

【10】李可染:《李可染談黃賓虹先生山水畫藝術》,《李可染論藝術》,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275頁。

【11】李可染:《山水畫教學論語(1959年秋)》,《李可染論藝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第143頁。

【12】李可染:《李可染談黃賓虹先生山水畫藝術》,《李可染論藝術》,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276頁。

【13】郎紹君:《李可染的生平和藝術》,《自然的再發(fā)現》,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112-113頁。

【14】黃苗子:《師造化·法前賢—答小棣關于李可染藝術的來信》,《論李可染藝術》,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29頁。

【15】黃秉乙:《一面之緣,終生之師》,《百年可染紀念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第207頁。

【16】李可染女兒李珠提供給筆者的李可染水墨畫稿《山的研究》1976年。

【17】李可染:《頤和園寫生談(1959年5月)》,《李可染論藝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第152頁。

【18】張仃在《李可染藝術的師承與創(chuàng)新》中說:“可染一反淡墨雨景畫法,用重墨、濃墨層層積累的‘黑山水’,又是一種獨創(chuàng),這方面,我以為來自黃先生的啟示為多。賓老經常在談話和著作中提到清朝三百年中的‘白山頭’。所謂‘白山頭’,即是以臨古為能、脫離‘自然’的概念化的近代文人山水畫中的劣作。賓老反其道而行之,畫‘黑山頭’、畫夜山,尤其是在晚年深研宋元明清各家筆墨之后,又飽覽全國各地名山大川,發(fā)現近代山水畫之致命痼疾,從而產生‘頓悟’,大膽使用積墨、破墨、以糾時弊。晚年常在題畫中透露自己主張,如關于畫夜山時題:‘高房夜山圖,余游黃山青城常于宵深人靜中啟戶獨立領其趣!e老的‘夜山’,在他健在時已遭淺薄之徒攻擊。而可染的‘黑山頭’遭到的攻擊,更是含有政治誣陷的,說李畫是‘江山如此多黑’,在十年動亂前就有人如此說,更在十年動亂中構成‘黑畫典型’的罪狀。對此,人們當記憶猶新?扇镜摹谏筋^’也畫過夜山。我以為他最大的成就還是以中國筆墨,借鑒西方,引進‘逆光’于中國山水畫,這是前無古人的。”(張仃:《李可染藝術的師承與創(chuàng)新》,《論李可染藝術》,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48-49頁。)雖然他也用逆光說談李可染畫風獨創(chuàng),實際上也指出這種獨創(chuàng)是向黃賓虹靠近的。

【19】李可染:《漫談山水畫》,《美術》,1959年第5期,第17頁。

【20】見《李可染書畫全集》(山水卷),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第280頁。

【21】見《李可染書畫全集》(山水卷),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第363頁。

【22】見《李可染書畫全集》(山水卷),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第50頁。

【23】見《李可染書畫全集》(山水卷),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第286頁。

【24】王魯湘:《(李可染)山水畫作品畫解·千巖萬壑夕照中》,《墨天無盡》,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192頁。

【25】孫美蘭:《尾聲·走近大師—李可染》,《傳統今朝》,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141-142頁。

【26】見《世紀可染·紀念李可染誕辰100周年—作品集》,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299頁。

【27】蔡星儀:《黑的魅力—略談李可染的山水畫》,王春雪、王勇主編:《百年可染紀念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第281頁。

【28】郎紹君:《李可染的繪畫思想》,《自然的再發(fā)現》,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2頁。

【29】李可染:《談學山水畫》,《美術研究》,1979年第1期,第13頁。

【30】李可染:《談藝術實踐中的苦功》(1961年發(fā)表),《李可染論藝術》,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第43頁。

【31】見《李可染書畫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第341頁。

【32】見《李可染書畫全集》(山水卷),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第286頁。

分享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