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大全,伊人久久成综合久久影院,中文有码人妻字幕在线,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論·研究] 原創(chuàng) “離離原上草”為何課本里要刪掉后四句?看了原詩,刪減很高明

已有 52 次閱讀   2025-03-12 21:34
原創(chuàng) “離離原上草”為何課本里要刪掉后四句?看了原詩,刪減很高明
徐鵬元 2025-03-12 13:30
唐代文壇明珠璀璨,出現(xiàn)了不少有才華的詩人,從詩仙李白到詩圣杜甫,從初唐到盛唐,晚唐,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代表性詩人出現(xiàn)。
在這其中,有位詩人尤其特別。
從先秦到盛唐的詩歌一直屬于士人文化范疇,而這位詩人的出現(xiàn),將詩歌文學的受眾人群,擴展到了底層的民眾中去,這位詩人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的詩歌深入人心,且情感真摯,他的詩歌有其獨到的特色。首先,白居易的題材來源于生活所思,兼具抒情和敘事。
其次,他的詩歌有代匹夫匹婦立言的人本傾向。最后,他希望自己的詩歌即使是最底層的百姓也能夠聽懂,傳聞他做完詩,總會先拿出去看看老嫗能否聽懂。
正因為這些點,白居易的詩歌接受度很高,在民間流傳也很廣泛。有一首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知名的詩,《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以古原草為景別寫出了多重意境。
小學課本為什么只留下《賦得草原送別》前四句?
賞析:《賦得草原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是一種詩歌體式,在此表現(xiàn)為即景賦詩。
開篇“離離原上草”,寫的是春季的古原草,同時也抓住春季古原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對比一下秋來深徑里,發(fā)現(xiàn)這就是另一種感覺了。
古原草每年新生,春榮秋枯,一歲一枯榮,恰好是從秋到春,新生的時序,而如果是一歲一榮枯,那就是在寫秋景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兩句詩中暗含兩種力量。寫野火燎原,毀滅的力量之大,正好突出再生的力量之猛烈,凸顯新生野草那份生機勃勃與頑強之感。
前四句構成一個獨立的景別和意境,表現(xiàn)出奮斗不止的頑強精神。
后四句引出離別之情,借著古原草之景,來寫離別愁緒。
“遠芳”、“晴翠”兩個詞,芳曰遠,可感知古原上的清香彌漫,翠曰晴,可窺見陽光下綠草的清新。
侵、接二字寫出野草蔓延擴展的強勢之態(tài),突出在競爭中生存的姿態(tài),
最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草與別情,似乎是從名句“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敝卸鴣。名句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懷念遠游未歸之人,這里寫的卻是萋萋芳草增加了送別的感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滿含別情。
一首詩中涵蓋兩種含義,前四句和后四句分開來,也是意義完整的。
小學課本里,只保留前四句,正好只取整首詩中昂揚的一面,表達生機勃勃,奮斗不息的精神,對于學生學習有激勵之意。
后四句的送別情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難以共鳴,因此只保留前四句,從學習上來說,更方便小學生理解這首詩。
而且后四句中,有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生詞,提高了小學生的認讀門檻。小學生的教學,以興趣啟蒙為主,不宜太過高深復雜。
白居易的詩風
白居易的一生以諷喻詩,閑適詩為主。代表作除了《賦得古原草送別》,還有《長恨歌》,《琵琶行》。他的敘事詩當中抒情性很濃,表達感情力求民間百姓也能意會。
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
在千古絕唱《長恨歌》中,詩人描繪了“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這樣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形象,然而他沒有依照刻板形象塑造下去,而是把詩中的皇帝描繪成了一個有血有肉,會情傷會思念的普通人,很容易引發(fā)百姓的代入和共鳴。
比如說,“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似乎表達了帝王家擁有常人百姓那種長相廝守,互相陪伴的愿望,然而因為現(xiàn)實的身份,這份感情求而不得,F(xiàn)實與理想的沖突,將詩中的似真似幻的感情,推向了另一個高度。
這樣真摯的情感表達,離不開對主人公的性格塑造。詩人對于人物的刻畫似乎表現(xiàn)了對封建社會的一種反叛,對民間真情的一種神往。
在四十四歲遭到貶謫時候,巧遇歌女,寫下《琵琶行》,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
在這首真摯動人的敘事詩中,最能打動人的點,是詩人在這里拋開了身份上的差別,以平等的態(tài)度,在情感上和歌女心心相惜。
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塑造是他的詩文中突出特色之一,另一個特色是以景寫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的是古原草面貌,表達的是人之情。《長恨歌》更是經(jīng)典,詩中有一段寫漢皇對貴妃的思念,作者以景表情,從各個方面層層渲染。“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垂淚……”貴妃死后,皇帝舊地重游,追憶傷感,回宮之后,池苑依舊,睹物思人,想念綿綿不絕期。
詩文中還借秋色,月光,雨夜鈴聲等撩人思緒的事物來抒發(fā)漢皇失去貴妃后寂寞孤冷的情感,使得情感更加深刻曲折。
白居易的人生哲學與其詩風相統(tǒng)一
白居易籍貫太原,生于河南新鄭。在貞元十六年中進士,當時二十九歲,在“五十少進士”的唐代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的存在。
白居易三十六歲時,被皇帝招為翰林學士,此時風華正茂,預想在官場上一展拳腳。這時候的他對治世滿懷熱情,想要救國家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此期間,多次給皇帝上諫書,并且寫了很多諷喻詩。
元和十年,四十四歲的白居易被貶謫到了江州,《琵琶行》是他在這一段生活的真實寫照。
這次貶謫是白居易人生當中的重大轉折,在這之前,他把國事放于心中第一位,而從這時候起,他更加重視個人的自由,這個時候也是他創(chuàng)作的豐收期。
元和十三年,白居易又被貶謫為蠻荒之地的刺史,但是依舊不改樂天的本性,在這里寫的《種桃杏》中表達了他對于當下生活的態(tài)度,“無論天涯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
而長慶年間,白居易又被調回皇城,做正五品的中書舍人。在這里白居易發(fā)現(xiàn)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于是急流勇退,請求外調為杭州刺史。
在杭州任職期間,他興修水利,灌溉農田,解決很多民生問題。由此可見,他其實從未忘記為生民立命的至高理念。
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是白居易貫徹終身的人生哲學。處于高處一心為百姓負責,處于低處保持閑適淡然的情懷,是他對于先賢蔚然之風的傳承和秉持。
這樣的心態(tài)也在其詩歌中得以展現(xiàn),諷喻詩和閑適詩就是典型代表。
分享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