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王安石這闕詞豪邁奔放,回到金陵后再不提及,整天只念叨著兩句詩
歷史上,王安石無疑是偉大的。雖然他的改革大業(yè)毀譽參半,但他的變法大業(yè)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王安石是歷史上第一位影響了國運大文人,但他也是一位傳統(tǒng)的文人,他的失意得意煩惱憂愁都會在其詩詞中找到影子。

今天我們就跟朋友們一起欣賞王安石的一闕詞,這闕詞可以說是王安石人生高潮時期的宣言,是他遠大志向的宣示,全詞豪邁曠達,讀來令人振奮。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談笑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王安石《浪淘沙令》
這闕詞寫于王安石大刀闊斧的變法前夜。這個時候的王安石無疑是躊躇滿志的,他一直盼望中的明君出現(xiàn)了,他一直盼望著的大顯身手的時候到了。
王安石出道很早,24歲就中了進士。但是,朝廷封給他的官,都不是他想要的。這樣館那樣館的學士編修,這些他都看不上眼,他想要的能夠讓自己大干一番事業(yè)的官,要能自己說了算,要能改變大宋國運走向富強。

在皇帝身邊起草詔書,這是無數(shù)文人都想得到的差事,司馬光得到這個官時,心花怒放。而他卻在為如何辭掉這個別人眼里的香餑餑而跟仁宗多次鬧翻。
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他向仁宗上萬言書,但石沉大海。他對仁宗這樣的老皇帝失去了信心,現(xiàn)在,這個神宗正是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這位年輕人,就是他的明主,能夠給他一個平臺,施展平生抱負。如此,他如何不信心滿滿躊躇滿志呢?
這首詞里,他寫了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都是他自己的寫照,代表了他的志向和抱負。一個是伊尹,商朝的開國功臣。他原是一名棄嬰,作為奴隸陪嫁到商湯。后來湯王發(fā)現(xiàn)了他的才能,他也就得遇明主,成就了一番大業(yè)。

另一個是姜尚,也就是《封神演義》里的姜子牙。他的故事,中國人是人人皆知,渭水垂釣,80歲才出道,遇到明主周武王,滅商興周,成就了八百年大周偉業(yè)。
伊尹和姜尚這兩個人,跟此時的王安石非常契合。這兩人都是在晚年才得遇明主,而此時王安石也已經(jīng)49歲了,可謂是老之將至。
伊尹和姜尚,一個是奴隸一個是垂釣者,如果不是遇到了明主,也只能老死在山野之中。但是,伊尹遇到了湯王,姜子牙遇到武王,于是風云際會,談笑之間,便建立了王業(yè),如今千年過去了,誰敢跟他們比豐功偉績!
這說的是伊尹嗎,說的是姜尚嗎?是,也不是,歸根結(jié)底不是,說的是自己,說的王安石自己。他要力追伊尹超越姜尚,為大宋建立不朽功績,名傳千古享譽百世!

王安石確實也大刀闊斧去做了,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嘔心瀝血,但是,事情并非如他所愿,雖然改革的紅利從神宗起一直吃了好幾代,但他變法的步伐總是遇到強力阻礙。
他之前尊敬的賞識的人,都變成了變法的絆腳石。而他又是一個心胸開闊的人,他不想將這些人置于死地,但他們又拼命地反對他的新法。司馬光那樣的頑固分子也就罷了,蘇軾也跟著起哄,歐陽修都不能理解他,這些大腕,讓他很為難!
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主要原因是他觸動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其次跟他用人不當也有著很大的關系。比如變法的二號人物呂慧卿,德不配位,戀的不過是權(quán)柄,跟王安石為天下謀完全不同。后期,就是這個呂慧卿反咬他,讓變法走向了末路。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王安石是幸運的,因為他沒有像他以前那些變法者一樣,成為變法的犧牲品。即使是他的新法被廢除了,即使是反對變法的對頭們,對他的評價還是不低。皇帝也念念不忘他。
說到他的罷相,其實也不是罷相,都是他自己主動辭職的。王安石這一輩子,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辭職。宰相這樣的官,也辭了兩次,這就是所謂的兩次罷相。
這就是王安石的精明之處,變法走不下去了,就不要逆天行事了,還是急流勇退吧,雖然心里痛苦至極,但還能怎么樣?
王安石罷相回歸金陵之后,再也沒有提及自己曾經(jīng)寫的這闕詞。而他整天念叨的,是這樣的兩句詩:
當年諸葛成何事?只合終身作臥龍。
他把這兩句詩寫成條幅掛在中堂,這兩句詩每天都在為他抒發(fā)情懷。對于這兩句詩,有人攻擊王安石,說是他連諸葛亮都看不上。確實,王安石看不上諸葛亮,但這里不是這個意思。

王安石晚年最喜歡的這兩句詩,不過是為自己做的一個總結(jié)。這里的諸葛其實說的是自己,是拿諸葛來說自己的。諸葛亮當年又做成了什么大事了呢?他鞠躬盡瘁得來的三國鼎立局面,不還是一統(tǒng)歸晉了嗎?他耗盡心血的蜀國呢,早就不復存在了。
這不就是說的自己嗎?他嘔心瀝血的變法,也已經(jīng)失敗了,他重振大宋王朝的理想,也一樣破滅了。跟諸葛一樣,自己又做成了什么大事了呢?如此看來,諸葛真的不如終身就當一條臥龍,自己其實不也一樣嗎?終身在金陵隱居多好!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