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真實李白:四段婚姻皆以悲劇收場,一生抑郁不得志而死
“輕舟已過萬重山!”
隨著這句高亢的感慨落下,影片《長安三萬里》已然落下帷幕。
然而,李白的人生卻不曾就此結束。
俗話說,“情場失意,官場得意”,我們不妨來看一看,“詩仙”李太白的這一生到底是“春風得意”名利雙收,還是“一枕黃粱”大夢一場。

“酒中仙”李白的愛情“交響曲”
李白,一個名字,一個傳奇。
他嗜酒如命,就連杜甫都曾寫詩稱他“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但就是這樣一個嘗遍天下美酒的人,卻也迷失在了愛情這杯酒中。
李白擁有過四段婚姻,這幾段婚姻最終都以悲劇而告終。
他的愛情生涯就像是一出交響曲,音符時而飄逸如流水,時而湍急如暴風,每一次都讓人陷入情感的音浪中無法自拔。

第一段婚姻,是和許家小姐的結合。
許家小姐,是名門之后,她的爺爺許圉師曾經(jīng)做過宰相,由此可見,許家是絕對的名門望族。
那么,在講究“門當戶對”的那時,出身商賈的李白,又是怎么娶到了許家小姐呢?
這里除了李白自身的才華,得了一些貴族的青睞外,還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孟浩然。

孟浩然,比李白年長,事業(yè)上也比李白有成就。
此時李白家中已有變故,為了讓李白能隨心所欲地一心投入到寫詩事業(yè)中,而不被柴米油鹽所累,孟浩然就攛掇李白入贅了許家。
入贅許家之后,夫妻二人琴瑟和鳴,恩愛有加,李白的《寄遠十二首》中還有不少寫給妻子的詩句,諸如“遙將一點淚,遠寄如花人”、“兩不見,但相思”等。
后來,許氏還為李白生下了一雙兒女。
但是,李白他這個人吧,他天生放蕩不羈愛自由,所以,在這場婚姻中,他也常常不著家。
為此,還寫了一首《贈內》向許氏表達自己的歉疚。
然而,李白的第一段婚姻,最終沒能迎來圓滿,許氏后來病重辭世。

許氏去世一年后,他又娶了劉氏,開啟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
與望族出身的許氏不同,劉氏出身鄉(xiāng)野,她不在乎李白是不是浪漫,她在乎的是生存,是一日三餐。
她不懂李白的詩詞歌賦,她只知道,這個男人,不僅不能掙來家用,還時常醉酒。
兩個人根本沒有共同語言,大概處于一種“我說城門樓子,你說胯骨軸子”的狀態(tài)。
于是,精神層面不相通的兩個人,注定不會有美好的結局,兩個人和離,給了彼此自由。

這第二段婚姻同樣以悲劇,結局了。
李白的第三段婚姻,是與一個不曾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女子的結合。
歷史上稱其為某氏。
和某氏的結合,沒有了和劉氏相處時的爭吵,讓李白再次感受到家的感覺,某氏對李白也是悉心照料。
不幸的是,兩人育有一子后,某氏同樣病重辭世,李白再次遭遇喪妻之痛。
李白的最后一段婚姻,娶了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煜。
如果,將這場婚姻和入贅許家相聯(lián)系的話,倒頗有幾分首尾呼應的感覺。
宗煜和李白,是真正的靈魂相通的伴侶,宗煜自己就頗有詩才,所以很欣賞自己丈夫的詩作,由此還留下了“千金買壁”的典故。

如果說靈魂相通是兩人結合的幸運,那么被迫分離,至死無法相見的結局,則因為這份幸運更添了幾分悲楚。
在與宗煜的婚姻期間,李白因永王李璘的謀反,而受到牽連入獄。
宗煜為救李白四處奔走,李白仍被流放夜郎。
后在途中遇大赦,而免去夜郎。
也就是在此時,李白發(fā)出了那一聲“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慨嘆。
然而,雖遇大赦,卻始終不曾與宗煜再見。
李白的最后一段婚姻,仍然以悲劇收場。
“謫仙人”李太白也是職場小白?
人家都說“情場失意,官場就會得意”,那么在情場上屢屢受挫的李白,在官場上會一帆風順嗎?
讓我們一起走進,“謫仙人”李太白的官場生活。
入仕做官,本來就不容易,而相較于其他人,李白的做官之路又多了幾分不易。

唐人入仕為官,有三條途徑可走,一是科舉,二是世襲,三是舉薦。
有人說了,這有啥難的,這么多條路李白不是分分鐘就能“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李白他還真不能。
先說第一條路,古代士農工商,士為高,商為末,商人后人不準參與科舉,也就是說商賈之家根本走不了科舉這條路,不幸的是,李白就出身商賈。
所以,這一條路,被堵上了。
至于世襲這條路,就更不用分析了,他一個商賈之家,哪兒來的官位世襲?
最后,李白要是想做官,就只有舉薦這一條路可走了。
舉薦這個事情吧,說難也難,畢竟它不能是,這邊李白簡歷一遞,那邊offer就來了。
但是你說容易吧,它也容易,只要有人舉薦,那多半會成功入仕。
李白,會是這個幸運兒嗎?
他還真是。
咱都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巧的是,李白就遇到了他的伯樂——賀知章。

再遇到賀知章之前,李白也曾拜謁過宰相張說、玉真公主等人,也給唐玄宗獻過詩賦,但始終沒能真正得到唐玄宗的青睞和重用。
之后,在某次李白受玄宗征召入長安時,在紫極宮中結識了賀知章。
賀知章看了他寫的詩以后,當時就覺得這小子有才華,還叫他“謫仙人”,后來又將李白舉薦給了唐玄宗。
賀知章此時已經(jīng)是名揚天下了,所以一經(jīng)他的舉薦,李白就得到了玄宗的優(yōu)待,進翰林院做了供奉。
到這里,按照能量守恒來說,李白情場已經(jīng)很失意了,官場應該就會這么一直順利下去了吧。
可惜,再有名的人舉薦,也架不住李白他居然是個“職場小白”啊。

李白到底“小白”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是他不會處理人際關系。
李白這個人,生性高傲,他只佩服又才華的人,而對無能的人多有無禮,這點從歷史上著名的“力士脫靴”就可以窺探一二。
高力士是誰?
那可是皇帝身邊的近臣,雖然是個宦官,但是耐不住人家離天子近啊。
李白敢得罪高力士,高力士還能在唐玄宗面前給李白說好話嗎?
那自然是不能的,不僅不能在皇帝面前美言,還會在楊貴妃面前詆毀他。
《新唐書》中曾記載高力士在楊貴妃面前挑李白的刺兒,“擿其詩以激楊貴妃”,所以后來唐玄宗想要給李白個官當當?shù)臅r候,被楊貴妃阻止了。
因為狂傲,李白失去了一個升遷的機會。

李白的第二個“小白”之處在于分不清局勢。
安史之亂后,唐肅宗即位,改年號至徳,這就相當于向世人宣告了大唐已經(jīng)換了領導人了,大家都得聽他的。
偏偏這時候出了一個永王李璘。
永王早就有割據(jù)一方的心,于是他趁亂想要謀反,違抗肅宗的命令。
這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的事情,偏偏李白看不出來,他只覺得,跟著李璘,會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而不是每天給皇帝和貴妃作詩,他做官,不是為了給他們寫詩來的。
于是他不僅做了李璘的幕僚,還寫《永王東巡歌》贊頌他。
最終,永王兵敗,李白也鋃鐺入獄,最后流放夜郎。
你說,李白這不是自討苦吃嗎?

生命的終章:執(zhí)念終成空
李白的愛情和事業(yè)可謂是雙悲劇,他執(zhí)著了一輩子的入仕,最終也成了一場空。
流放夜郎遇大赦之后,“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李白此時已經(jīng)年老,不出意外的話,基本與入仕無緣了。
能夠吟詠出“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樣詩句的李白,無疑是一個豁達的人,只是經(jīng)歷了這么多事情,再樂觀的人,也免不了憂慮。
于是心力交瘁,而又沒有錢財傍身的李白,無奈之下,只能投靠了他在當涂縣的一個親戚。
這個親戚叫李陽冰,是李白的族叔。
李陽冰作為當涂縣縣令,雖然沒有多大的官,但是照顧一個李白自然也不會什么負擔。

李白一生都在追求高官,渴望“于世有功”,晚年卻凄楚至此,最終淪落至靠族叔照料的境地。
追求高官者得到了小官縣令的救助,這也許也是一種生命的暗語吧。
最終,李白交代完后事之后,留下一首《臨終歌》,結束了他的一生。
李太白的另一種人生
李白去世后就葬在當涂山上,然而這種郁郁而終的結局,顯然配不上“謫仙人”般的李太白,于是就有人說李白死于醉酒撈月,在《妖貓傳》中就有這一情節(jié)。
借著這醉酒撈月的結局,我們不妨來設想一下,假如李白不醉心于官場,對做官沒有那么大的執(zhí)念的話,他又會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呢?
過什么樣的生活,自然得有什么樣的能力,拿李白來說,他有才氣、會劍術,卻唯獨少了官場頭腦,顯然官場并不適合他。

那么,想象一下,李白到底適合什么樣的生活?
寄情山水?專攻詞賦?好像都不錯,但又好像都差點兒什么。
李白是個豁達的人,他的確放蕩不羈,向往自由,但同時他該有自己的抱負。
我們說過,李白劍術還算不錯,他自己也寫過一首《俠客行》,“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很明顯地表達了他對于俠客贊賞。
所以,李白如果不執(zhí)著官場的話,他也許會是一個游俠。
成為游俠的李白,既能自在人生,也能滿足他“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的理想。

他的人生,也許會是一個真正的美滿結局,也就不需要“醉酒撈月”的粉飾了。
有時候,面對人生的選擇,我們不需要一條路走到黑,也不需要太過執(zhí)著。
一件事成了執(zhí)念,也許就會偏離了初心,偏離了人生。
我們需要有李白豁達的胸襟,卻不必擁有他的“執(zhí)念”。
人生需要堅持,但堅持不是執(zhí)念,而是信念。
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再去堅持。
那時,信念愈堅定,前路俞坦蕩。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