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97歲葉嘉瑩:一生執(zhí)教捐款千萬,養(yǎng)育了2個女兒,卻說沒有過愛情

在這蕓蕓眾生中,誰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但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自己心中所愿,又有多少人甘之如飴的等待平庸。
積極向上,不畏艱難才是我們人生的常態(tài),自古以來,在中國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就不乏涌出一些文人墨客。
他們滿腹經綸,風華絕代,贊頌著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也將眾多的詩詞歌賦流傳至今。

讓無數(shù)后代人學習和傳頌,教書育人的老師更是偉大,將自己的青春都奉獻給了教育行業(yè)。
而葉嘉瑩就是一位,一生都在教育中揣摩自己的人生價值,捐款數(shù)千萬,并且有兩個女兒相伴在旁。

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卻坦言,從未有過愛情,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愛情一直都是人們亙古不變所談論的話題,而心動的感覺更是讓無數(shù)人陷入愛河的沼澤中無法自拔。
羞紅的臉龐總是讓這些男男女女感受到愛情的魔力。俗話說,一眼萬年,再見時依舊會心動。

而這世間又有多少人是“一眼誤終生”的,又有多少人因為愛情吃盡苦頭仍相信尚有真情在。
葉嘉瑩是輔仁大學出了名的才女,有顏值有氣質,還有文化,這種知性女孩最容易牽動少年的心。
于是便有無數(shù)葉嘉瑩的追求者對她魂牽夢縈,但都被葉嘉瑩冷淡的態(tài)度一一勸退,因為葉嘉瑩的心中,詩詞的力量大過于配偶。

后來也是在老師的介紹下,葉嘉瑩無法拒絕,才答應見見老師口中同樣優(yōu)秀的趙鐘蓀。
見面后的倆人相談甚歡,年齡相當,愛好相當,三觀挺合,于是這一來二往的,葉嘉瑩和趙鐘蓀就熟知起來。
在時機成熟后,這對郎才女貌的小青年就領了結婚證,正式結為夫妻,婚后的葉嘉瑩隨著丈夫趙鐘蓀一起來到臺灣。

還在這里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女寶寶,本以為日子就會這樣幸福的走下去時,丈夫趙鐘蓀因為一些莫須有的罪名鋃鐺入獄。
于是葉嘉瑩帶著女兒孤兒寡母地寄居在親戚家,一邊獨自養(yǎng)育著女兒,一邊到處打聽丈夫的消息。
三年,整整三年,葉嘉瑩這種寄人籬下的孤苦日子,一直持續(xù)到了丈夫趙鐘蓀從獄中歸來。

可丈夫的回歸不僅沒有改變現(xiàn)有的生活,反而讓葉嘉瑩走向了另一個恐懼的盡頭。
眾所周知,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shù)次,從獄中歸來的丈夫也許是經歷了一段很黑暗或者難以忍受的時光。
導致他性情大變,一改之前溫文爾雅的形象,可以說簡直是判若兩人,他兇狠、殘暴,脾氣非常不好。

經常毆打葉嘉瑩和女兒,稍有不順,受傷害的永遠是葉嘉瑩母女,葉嘉瑩身上的每一條傷痕,每一個傷疤,都是拜他所賜。
然而,葉嘉瑩的苦難還沒有結束,在她生下第二個女兒后,丈夫就冷漠出走了,甚至連孩子的面都未曾見過。
在這個女人最艱難的時候,身邊竟沒一人陪伴,那么葉嘉瑩的父母去哪兒了呢?其實葉嘉瑩的前半生,更為艱難。

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讓中國全國上下都陷入災難之中,葉嘉瑩的家庭也不幸成為了這場災難中的犧牲品。
她的父親在逃難中走失,至今下落不明。那個動蕩的年代甚至都不允許她們有傷心的時間。
所以葉嘉瑩和母親,還有弟弟們只能繼續(xù)逃亡,可禍不單行,母親在長期的奔波下,不幸生病去世了。

這讓當時只有17歲的葉嘉瑩幾近崩潰,她與兩個弟弟無處可逃,沒有了最親的親人,在逃,又能逃到哪兒去呢?
于是,葉嘉瑩和弟弟們就暫時住在了親戚家,原來,這種寄人籬下的日子,葉嘉瑩從小就體會過。
所以當她長大后帶著女兒再重溫這種感覺時,心中的滋味恐怕不言而喻。

父母的離世,戰(zhàn)爭的混亂,還有那寄人籬下的滋味,都讓葉嘉瑩痛苦極了,她沒有辦法改變這一切,只能將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詩歌上。
其實,葉嘉瑩與詩歌的不解之緣,還要從她幼時說起,那時的她還有個幸福寬裕的家庭。
出生于書香世家,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葉嘉瑩從小就喜愛看書,在文學方面更是有著極高的天賦。

而長大些父母又將她送去讀書,對她要求十分嚴格,所以才能了后來的葉嘉瑩,那時的葉嘉瑩生活中只有書籍。
每天在葉家聽到最多的聲音,就是葉嘉瑩與爸爸媽媽們探討文學的聲音,葉嘉瑩小小年紀,就有了很深的造詣。
直到她長大后雖然寄居在親戚家中,也從未放棄過對詩詞的熱愛,詩詞還一度成為她在那段痛苦日子里,唯一寄托的東西。

就這樣,她憑借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輔仁大學的國文系,在那里,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在書的海洋里如癡如醉。
她像魯迅先生一樣,拿筆做武器,在空白的紙上,一筆一劃地為國家盡一些綿薄之力。
從學校畢業(yè)后,又如心中所愿,當了一名女先生,在經歷了一場不順利的婚姻后,依舊回歸了教育行業(yè)。

這一次,卻是一生。她在課堂上大放異彩,傳播著詩詞的無限力量,吸引了眾多學生的興趣。
后來,她不僅投身在教育行業(yè)中,還建立了基金會,將自己的積蓄都捐獻給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細細數(shù)下來,竟捐了有千萬的資金。

唯一令人遺憾的是,當采訪葉嘉瑩關于愛情婚姻方面的問題時,這位97歲的老人卻直言,從來沒有過愛情。
葉嘉瑩的一生可謂是多災多難,但是她在經歷了如此多的磨難后,依舊能夠堅持自己的心中所愛,實在是讓我們佩服。
在那段辛酸的歲月中,是詩詞救贖了她的人生,陪伴她度過黑暗的時光,讓她能夠勇敢地站在講臺上綻放光芒。

是葉嘉瑩向人們傳頌了詩詞的無限魅力,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力量是多么的強大。
對于葉嘉瑩而言,詩詞是她的全部,是她前進的動力。而對于我們而言,如何繼續(xù)傳承下去,卻是我們的責任。

在我們這個發(fā)展迅速的泱泱大國里,我們都應該在平淡歲月中將中國文化發(fā)揚光大,讓更多的人可以慢慢地熟知并了解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