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提到,王力先生講到近體詩的避字時,分為了三部分:避重韻、避重字、避題字。昨天說了避重字需要注意的事項。今天說一說避重韻和避題字。
古詩中,作為韻腳的字一般不重復,否則為重韻。
1、古體詩的重韻
例如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船、眠、天、前4個字都有重韻的現(xiàn)象: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飲中八仙歌是古體詩,古體詩的押韻是比較寬松的。
2、近體詩的重韻?
但是有一種現(xiàn)象要注意,假如一個字有兩種意義,那么這個字可以當做兩個字看待,不算重韻。
不過在在四句的絕句和八句的律詩中,這種同字不算重韻的現(xiàn)象也不會出現(xiàn)。只是在較長的排律中,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例如白居易排律《寄獻北都留守裴令公》中,兩次用皋押韻:
紫微留北闕,綠野寄東皋。
公雖慕張范,帝未舍伊皋。
東皋,東邊的水邊之地,伊皋,指人名。不同的含義。這種同字不同韻的押韻,不算重韻。
3、古今字的不同
還有一種現(xiàn)象需要提一下,就是有些字的繁體是兩個字,但是簡化以后稱為一個字,例如頭發(fā)的發(fā),繁體寫作:髮;發(fā)財?shù)陌l(fā),繁體寫作:發(fā)。
髮、發(fā)兩個都是入聲字,不會成為近體詩的韻腳,所以找了一首詞:蘇軾的《念奴嬌》里。其中就有這樣的兩個發(fā)字: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前一個是:髮,后一個是:發(fā),這是兩個字。
最早的古詩,大多沒有題目,例如詩經(jīng)、古詩十九首等。
后來的一些詩作,后人直接取前2字為詩的題目,例如杜甫的《能畫》、《宿昔》,李商隱的《錦瑟》等。杜甫的有些詩用詩體來做題目,例如《絕句》。還有人喜歡用無題來作詩,例如李商隱的《無題》有很多名篇傳世。
既然有很多詩本就無題,自然也存在什么避題字,所謂避題字的風氣,主要起源于詠物詩詞。
1、有意點題的詠物詩
詠物詩詞的避題字,一開始并沒有詩人注意,甚至很多詩人詠物時,有意在首聯(lián)甚至頷聯(lián)有點題。
杜甫的很多詠雨詩就有意點題,如《八月十五夜月》第一首: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zhuǎn)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shù)秋毫。
2、特意避題字的詠物詩
還是杜甫的詩,有不少特意避題字的情形,例如《八月十五夜月》第二首:
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例如李嘉佑的《詠螢》,寫的是螢火蟲:
映水光難定,凌虛體自輕。
夜風吹不滅,秋露洗還明。
向燭仍分焰,投書更有情。
猶將流亂影,來此傍檐楹。
又如李商隱的這首七律: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上面是李商隱的《淚》,如果肚子里沒有墨水,恐怕不知道李商隱在說些什么。
3、類似于猜謎的詠物詩
有些避題字的詠物詩,如果不看題目,搞不清楚詩人詠的是何物,這就有點像猜謎了。
如陸游的這首七律《雨》:
映空初作繭絲微,掠地俄成箭鏃飛。 紙帳光遲饒曉夢,銅爐香潤覆春衣。
池魚鱍鱍隨溝出,梁燕翩翩接翅歸。 惟有落花吹不去,數(shù)枝紅濕自相依。
假如這首詩沒有題目,讓您給這首詩命題的話,您會選擇“雨”嗎?
連續(xù)兩篇文章,提到了王力關(guān)于近體詩的避字,分為三類:避重韻、避重字、避題字。
詠物詩作得好不好,與是否避題字沒有關(guān)系。平時大家作詩,也無須把避題字當作一種嚴格的要求。
避重字,昨天的文章里說過,有各種不同的情況,有的避,有的不避。
但是,近體詩的避重韻不可忽視。
@老街味道
近體詩的避字(上):關(guān)于避重字,有的需要避免,有的不需要避免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