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一屆展覽都要說工筆、寫意這個問題。從六屆美展開始,工筆畫開始得到倡導,工筆畫在展覽中大致占30%的比例,七屆美展以后逐漸向50%靠攏,九屆美展金獎沒給工筆畫,但是那一屆工筆畫的比例仍然很高,參展的比例仍然比寫意大,大家覺得寫意畫才應當是中國畫精神的表現(xiàn),工筆畫太寫實,不符合中國藝術精神。到了十一屆、十二屆,每一屆的工筆畫參展都是55%以上,所以剛才尚輝總結的工筆畫在本屆展覽中占比57%,實際上跟以前的比例是差不多的。
我在對近幾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作研究,對工筆畫和寫意畫占比作數(shù)字統(tǒng)計的時候,有一部分不好區(qū)分工筆或寫意性質的作品占比大概30%—40%。就是水墨寫意里面有偏工筆的,這部分不好判斷究竟是工還是寫。求職者博客前幾屆展覽,水墨寫意大敗,整個展覽中水墨大寫意的作品非常少。最慘的一屆進京展只有一件寫意作品,而且還是一幅不太標準的、糅進了一些工筆意味的水墨寫意。
通過近年來對寫意精神的反復倡導,這一屆展覽從直觀來看,水墨寫意已經(jīng)大有起色了,水墨寫意作品在本屆展覽中已經(jīng)相當多了。我剛才數(shù)了一下,在進京展里面,水墨寫意作品是29件,占全部進京展作品(加上獲獎作品)87件的三分之一,準確的說,比較標準的水墨寫意作品占全部進京作品的33%了,這是近二十年來前所未有的。只要我們客觀地去看,水墨寫意在本屆絕對是大有進步,當然工筆畫仍然占了大部分。
常朝暉《在希望的田野上》,240x220cm
王珂《都是熱血兒郎》,238x198cm
本屆水墨寫意不僅在數(shù)量占比上大有長進,質量還相當高。比如說《盛況空前》、《在希望的田野上》、《都是熱血兒郎》、《月照千山遠》、《絕壁有路》、《春意正當時》、《印象賀蘭山》等,還有許多人物畫,都是水墨寫意的,都畫得非常不錯,完全超出我的想象。應該說十三屆全國美展,對于水墨畫來講真的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出現(xiàn)了一個非常精彩的中國畫趨勢,就是工筆與寫意的對立在減弱,工寫融合的成分在增多。比如說工筆畫,像陳治、武欣及他們的老師何家英那種很成熟的工筆畫樣式作品比例現(xiàn)在在大大減少。這種題材主要是城市題材,對象主要是城市年輕人,造型準確,用筆非常精到,顏色平勻,寫實性達到極致。這種人物畫創(chuàng)作模式已經(jīng)流行幾十年了,這個模式在這屆展覽里已經(jīng)大大減弱。當然不是說這種作畫方式不好,何家英、陳治們繼續(xù)這樣畫,繼續(xù)這樣走,作為領頭羊,中國的畫生態(tài)中總需要這樣一些成熟的畫家和成熟的創(chuàng)作,陳治、武欣這樣非常老練的掌握嫻熟技藝的畫家,當然應當繼續(xù)走自己的路,但是跟風的人應該少。
孫娟娟《對話》 220x180cm
流行的工筆畫模式套路在減弱,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許多工筆畫家變線為面。在展覽里作品變線為面的比較多,線條不太明顯,以淡雅色調之塊面造型的很多,和以前的工筆勾勒填色就不太一樣。如《對話》就是這種朦朧淡雅,線條不顯的作品。又如為了打破依賴照片的那種寫實的復制感,很多人已經(jīng)開始把寫實對象進行再處理,許多人更多地利用寫生。留學生討論網(wǎng)為了突破敘事性寫實的套路,甚至對人像頭部進行局部取舍,在嚴謹?shù)墓すP畫寫實中,這是一個很大膽的處理,如《遠去的苗風》。還有些畫家用工筆的精細線條去勾畫粗放自由的形體,或者用飄逸的工筆式細線去處理整個環(huán)境之表達,這種作品也非常多,《原頌》就是以塊面而非線條造型。這次畫展中工筆類繪畫當中以面造型的作品非常多,打破了以前的工筆畫模式。
王錦霞《遠去的苗風》,240x170cm
另一方面,寫意畫弱化了筆墨豪放之大寫意風貌,也在弱化自身特點向工筆方向靠攏。由于全國美展對主題性創(chuàng)作的需要,尤其是主題性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寫實需要,水墨寫意大刀闊斧的豪放畫法在細節(jié)刻畫上亦有不便之處。所以,有的水墨寫意人物畫必須在細節(jié)處用比較精細的用筆去處理。像《暖風》、《國家記憶——公糧》里的人物都很復雜,要畫這么多復雜的人物,大寫意的粗放筆墨顯然不太好處理,其人物用線就是用工筆式的細線,但是墨法卻非常靈動自由,很“寫意”……這種處理就很巧妙。另外,像帶有小寫意傾向的一些山水作品,就大量用淡色線來進行造型,這里就完全沒有墨法。比如《紅色革命圣地》,它基本上是用一種柔和的淡墨紅線去描繪,盡管線條是寫意性的線條,但是它完全沒有墨法。另外還有《新山物語》,它沒有筆線,而是用小墨塊構成的。還有《我想靜靜之小藍鹿》,也是用這種淡淡的柔和的色線去畫大山,用工筆去畫小鹿和小樹。這里都是有工有寫。而《后赤壁時代》,干脆是一邊寫意一邊工筆山水的條幅式拼接,這一類型的作品比例還相當高。
梁振杰《我想靜靜之小藍鹿》,200x190cm
肖志偉《后赤壁時代》,102x197cm
一直畫工筆青綠山水的?苏\剛才之所以要捍衛(wèi)工筆的權利,是因為工筆和寫意都是中國傳統(tǒng)的構成之一。畢業(yè)證補辦寫意這個名詞什么時候開使用?元朝。所以我們不用把寫意看得太正宗。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基本精神也不是寫意,而是意象。在整個中國古代繪畫史中,基本上沒有使用工筆一說,都是用“工”或者是“細筆”,寫意也往往說粗筆,比如文征明就有粗文、細文之說。清代雖然出現(xiàn)了工筆這個說法,但整個清代都沒有普遍使用“工筆”這個詞。“工筆”的使用是20世紀初期的事情了。所以在古代繪畫史中就沒有工筆與寫意的對立,我們今天把工筆與寫意作如此的對立,跟使用這兩個概念有直接的關系。
由于本屆中國畫展工筆與寫意互相滲透融合的上述趨勢的出現(xiàn),這一屆就出現(xiàn)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苗頭。上一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我在統(tǒng)計數(shù)字的時候,標準的工筆大致占了55%,標準的寫意大致占了10%,中間剩余的部分實際上就是工筆和寫意融合的傾向。但是我在那個時候沒有意識到這種傾向,我只認為是一種在工寫之間不太好準確分辨的現(xiàn)象,F(xiàn)在看來,這實際上是一種新的中國畫趨勢在出現(xiàn),就是恢復我們古代自由寬泛的繪畫傳統(tǒng),那個時候由于沒有工筆這個說法,而寫意這個說法是元代才開始出現(xiàn),且用得不是太多,所以古人沒有工筆和寫意的對立,他們很自由。畫家們因心而造境,他們作畫都非常自由,或粗或細,自由選擇而沒有心理障礙。
我們這次展覽里面這一類工寫難分的作品,可能也要占20—30%,或者更多。這樣一來,我們就沒有必要老是在談工筆、寫意誰是正宗、誰不正宗。工筆與寫意都是我們的傳統(tǒng)。中國的傳統(tǒng)很豐富,它可以有多種支脈,從中選擇就行了,色彩傳統(tǒng)我們有敦煌,水墨傳統(tǒng)我們有南宋院畫和元以后的文人畫,工筆的傳統(tǒng)我們從戰(zhàn)國帛畫開始一直到宋院畫,還有無數(shù)的宗教繪畫……我覺得這次畫展工筆寫意的融合互滲是一個非常好的苗頭,希望下一次的全國美展工筆與寫意這個問題不再是個問題。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