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和他的朋友圈:互相欣賞,互為助力
齊白石,號白石、白石山翁,人們親切地稱他為白石老人。從布衣木匠到繪畫大師,齊白石的藝術天賦和孜孜以求固然是決定性因素,而他的朋友圈同樣不容小覷。在他的眾多好友中,有畫壇領軍人物,如陳師曾、徐悲鴻;有著作等身的文豪,如老舍;有大名鼎鼎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如梅蘭芳。他的朋友圈有如一雙隱形的翅膀,助他在藝術的天空盡情翱翔,直至夢想花開,抵達巔峰。

齊白石作畫的資料照片 新華社
知己相助夢想花開
這次特展上展出的《墨梅》,創(chuàng)作于1917年。那一年,齊白石為躲避匪患,從湖南老家來到北京,結識了幾位對他產生重要影響的朋友,并漸漸融入北京文化圈。在那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中,關系最密切的是陳師曾。當時,陳師曾為北京畫壇領袖,他在琉璃廠無意間看到齊白石的畫作后,便決定拜訪寓居于法源寺的這位“北漂”畫家。兩人相見恨晚,“晤談之下,即成莫逆”。

創(chuàng)作于1917年的《墨梅》
那幅“以蒼勁為之”的《墨梅》,乃齊白石為一起寓居在法源寺的好友楊潛庵所作。畫面上,新枝與老干交錯,花朵與花苞交疊,給人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繁盛感。而樹干的遒勁與花枝的俏麗形成鮮明反差,看上去張弛有度,繁盛中顯出古樸。陳師曾看到后,欣然題跋:“齊翁嗜畫與詩同,信筆誰知造化功。別有酸寒殊可味,不因蟠屈始為工。心逃塵境如方外,里裹清香在客中。酒后嘗為盡情語,何須趨步尹和翁!币臀,即尹和伯,陳師曾年少時曾隨其學畫,齊白石早年的梅花畫作也是學尹和伯的。而此時,陳師曾建議他擺脫尹和伯的畫風,開創(chuàng)一種新的風格。與此同時,北京四大書法家之一的羅復堪也題詞稱贊他“身處寒寺,與寒梅為伴,笑看人間”。這對于初到京城的齊白石來說,無疑是莫大的鼓勵。

齊白石作品《葡萄公雞》 北京畫院藏
正是在陳師曾等好友的鼓勵下,齊白石閉門十載,“衰年變法”,不再拘泥于臨摹前人的作品。他求新求變,開創(chuàng)了“紅花墨葉”的大寫意風格。展覽中的《豆角蟋蟀》《葡萄公雞》《桃花源》等畫作,便顯示了齊白石“脫盡縱橫習氣”的新畫風。1922年,陳師曾又將齊白石的繪畫作品介紹到日本。從此,齊白石不僅在國內聲名鵲起,而且蜚聲海外。

桃花源 北京畫院藏
1928年,齊白石結識了藝術之路上的另一位貴人——徐悲鴻。當時,徐悲鴻33歲,他64歲。時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的徐悲鴻,像劉備三顧茅廬那樣邀請齊白石到藝術學院任教。對齊白石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徐悲鴻大加贊賞。于是,一位出身于民間藝人的國畫大師與一位曾經留學法國、學習西畫的藝術家成了忘年交。
對齊白石的國畫,徐悲鴻推崇備至。在兩人的書信往來中,徐悲鴻多次叮囑齊白石,將他的最新佳作留給自己,并按例寄去稿酬。據說,徐悲鴻紀念館里收藏的齊白石作品,大多為精品力作。徐悲鴻不僅自己收藏齊白石的作品,還帶動周圍的朋友一起收藏。他在國外舉辦展覽時,更是不失時機地大力推介齊白石的作品。齊白石曾慨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
在齊白石的《尋舊圖》中,一位老者拄杖踽踽獨行,尋尋覓覓。那位老者是齊白石的自畫像,而他去尋找的舊友,就是徐悲鴻。
愛畫文豪成為粉絲
老舍是個畫迷,買畫、掛畫、賞畫、收藏畫,樂此不疲。他有不少畫家朋友,比如,北方的齊白石、徐悲鴻、陳半丁、李可染、葉淺予等,南方的傅抱石、黃賓虹、林風眠、豐子愷、關山月等。與畫家朋友的交往,使他藏畫頗豐。
1933年,老舍收藏了齊白石創(chuàng)作的《雛雞圖》。當時,許地山住在北京西城,距離齊白石居住的跨車胡同很近,而且他與齊白石交往密切。于是,老舍便請許地山代他向齊白石求畫,并按當時的潤筆付酬。得到《雛雞圖》后,老舍如獲至寶,精心裝裱成長軸,只在喜慶的日子拿出來懸掛。畫面上,毛茸茸的小雞逼真?zhèn)魃,形態(tài)各異。1943年,這幅畫被帶到了重慶,懸掛在北碚的多鼠齋——老舍的客廳、書房、臥室。意想不到的是,消息不脛而走,文藝界的朋友競相前來觀看。更加意想不到的是,坊間相傳,老舍得到了一箱齊白石的畫軸,發(fā)了大財。老舍一笑,隨即寫了一篇小文——《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畫》,調侃了造謠者,也寫出了大后方文人的窘迫。
在老舍家里,客廳的西墻被稱作“老舍畫墻”,因為那是他掛畫的地方。但限于那面墻的長度,只能并列懸掛四幅國畫。老舍通常懸掛四位畫家的作品,他們是齊白石、傅抱石、黃賓虹和林風眠。
與齊白石成為好友后,老舍便想按照自己的心意,求幾幅命題畫。他從曼殊禪師的詩中選出四句,交給齊白石,讓齊白石按照詩意作畫,有點考試的意味。那四句詩分別為:手摘紅櫻拜美人,代表春;紅蓮禮白蓮,代表夏;芭蕉葉卷抱秋花,代表秋;幾樹寒梅映雪紅,代表冬。春夏秋冬,四季花卉,詩與畫相配。
齊白石看到“試卷”后,稍加思索,一揮而就,并在畫面上題寫了“老舍命予依句作畫”或“老舍先生雅正”字樣。老舍請人精心裝裱,趕在春節(jié)前掛上西墻。前來拜年的親朋好友看到這四幅命題畫,連聲稱好,老舍和齊白石更是心情大悅。
不久,老舍“得寸進尺”,又以四句詩向齊白石索畫,而這次的難度大大增加。譬如,查初白的詩句“蛙聲十里出山泉”和趙秋谷的詩句“凄迷燈火更宜秋”,時間、空間、動作、距離、地理環(huán)境、無形的聲音和特定的情調,將這些元素體現在畫面上,談何容易。齊白石冥思苦想三天,終于交卷。而老舍看到這四幅畫后,拍手稱絕。在這四幅命題畫中,《蛙聲十里出山泉》成為齊白石的代表作之一,還被印制成了郵票。
老舍與齊白石的交情,在當時的京城文化圈成為美談。按照現在的說法,老舍可以算作齊白石的粉絲。每當有好友來訪,老舍便泡上一壺香片,從書房里一軸一軸地往外取畫。然后,一邊展圖一邊講解,他與齊白石交往的種種趣事,便使畫面生動起來。
藝術師友傳為佳話
齊白石與梅蘭芳同為藝術大師,一個蜚聲畫壇,一個名滿梨園。有趣的是,齊白石酷愛京戲,梅蘭芳迷戀國畫。于是,他們順理成章地成了師友。而他們相識時,齊白石58歲,梅蘭芳24歲。就像徐悲鴻、老舍一樣,梅蘭芳也是齊白石的忘年交。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經好友齊如山引薦,齊白石結識了梅蘭芳。當時,梅蘭芳不僅戲唱得好,還畫得一手好畫。他有心提高繪畫技藝,便讓齊如山邀請齊白石到家中做客。梅蘭芳的書房寬敞雅致,各種盆景簇擁著一塊石刻——綴玉軒。寒暄之后,梅蘭芳為齊白石鋪紙研墨,請齊白石畫草蟲,而自己謙恭地站在旁邊悉心觀摩。齊白石拿起筆,點抹幾下,一只栩栩如生的蛐蛐便出現在紙上。隨后,他將筆在清水里蘸了蘸,三勾兩畫,又涂抹出山石翠草。“這叫草石蟲鳴!饼R白石說。“真是神來之筆!泵诽m芳驚嘆。
齊白石畫完草蟲,放下筆,風趣地說:“該你唱了。”于是,梅蘭芳唱了一段《刺湯》:“譙樓上打罷了初更盡,脫卻了素衣又換新……”也許是距離太近的緣故,梅蘭芳的嗓音清亮激昂,大有繞梁三日之勢。于是,齊白石感嘆:“能夠如此近距離地聽梅先生唱戲,真是好福氣!
因為投緣,梅蘭芳提出拜齊白石為師。他誠懇地說:“我是經吳昌碩老師指點,并托如山介紹,決心拜先生為師,恭請您教畫的!饼R白石趕忙說:“豈敢,豈敢。我一直崇敬缶廬(吳昌碩別號)先生,有他教你,我豈敢班門弄斧!笨粗诽m芳焦急無奈的樣子,齊白石想了個折中的辦法。“這樣吧,我教你畫,你教我戲,咱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你看如何?”他說。梅蘭芳轉憂為喜,拿出自己畫的工筆佛像和花卉,向齊白石討教。齊白石對那些工筆畫的靈氣大加贊賞,并指出了功力的不足。綴玉軒的相會,成了他們忘年交的開端。
此后,齊白石經常到梅蘭芳家的花園里賞花,因為那里栽種著大量奇異的牽;。那些牽;ㄊ墙浫毡緢@藝家改良后,栽種在花盆里的低矮品種,五顏六色,花朵碩大如碗口。齊白石曾賦詩曰:“百本牽;ㄍ氪,三年無夢到梅家。”農民出身的齊白石對鄉(xiāng)野草花懷有一種特殊情感,當他在梅家花園看到那些無與倫比的牽;〞r,即刻萌生了將其入畫的念頭。幾經摸索,牽;ńK于成為齊白石花鳥畫中具有代表性的題材之一。
就年齡而言,梅蘭芳尊齊白石為師。但就藝術而言,他們互為師生。這種教學相長的師生之誼,在當時的京城文化圈傳為佳話。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
作者: 岳強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