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0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嘉德2010 “秋光萬華――清代宮廷藝術集粹” 秋季拍賣會,一份絹本墨跡草書《平安帖》引起了買家的注意。
眾所周知,《平安帖》是東晉王羲之的書法名帖,曾被乾隆皇帝稱為可媲美“三希堂”珍品的瑰寶。
不過,由于原帖早已湮沒于歷史長河,如今存世的只有兩份仿帖,一份是宋人高仿的草書《平安帖》,另一份是唐人仿的行書《平安帖》,這兩份仿帖幾經(jīng)流傳,后來都成了清宮藏品。
如今,行書《平安帖》被保存在臺北博物館,與《奉橘帖》、《何如帖》合裱于一卷,又稱“平安三帖”,而草書《平安帖》從民國時起就一直不知下落,直到在這次拍賣會上突然面世。
《平安三帖》(從左到右為行書《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對于這份實屬“高仿贗品”的《平安帖》,嘉德拍賣會的起拍價定的是5千萬元,沒想到,開槌后僅僅10秒,就有人喊出了1億的高價。
現(xiàn)場頓時進入了非常緊張的追逐氛圍,當價格喊到2.7億元后,現(xiàn)場一片沉默。
正當人們以為這個價格已經(jīng)是天花板時,一個神秘的電話打了進來,代場外買家舉牌的嘉德總裁胡妍妍把價格直接喊到了2.75億元、也是最后成交價,加上傭金,神秘買家以3.08億的天價買下了宋人高仿的草書《平安帖》。
當人們得知神秘買家是著名收藏大佬劉益謙后,也就不奇怪他能以最高價奪寶了。
然而,身家百億的劉益謙自己也沒有料到,他以3億元高價拍得草書《平安帖》后,竟長時間無法拿到這件藏品。
草書《平安帖》(左側為乾隆皇帝的釋文)
因為,這個藏品屬于1966年去世的趙警忱老人,新聞一經(jīng)見報,趙警忱的幾十名子孫就彼此起訴,同時卷進了這樁遺產(chǎn)官司,法官足足審理了5年時間,劉益謙才能確定物權,支付了3.08億元,拿回自己重金購得的草書《平安帖》。
而已經(jīng)去世多年的古玩愛好者趙警忱,也因此事件被人稱為“撿漏王”。
1、1947年,老人5元撿漏
1947年秋天,由于國民黨政府金融政策失敗、官商囤積居奇,北平城物價飛漲,很多老百姓不得不試圖變賣家中的物件來糊口,可買者卻寥寥無幾,這段時間里,北平琉璃廠市場的鋪子很多都關門歇業(yè)了,只在路邊還有些擺攤人。
琉璃廠
這天,一個老人走進琉璃廠市場,在小攤上翻了一會,他叫趙警忱,是民間的一個書法愛好者,看到攤子上有塊古舊的布料,是份發(fā)黃的絹書,正是草書《平安帖》,上面除了大量的收藏家印章外,還寫著四行四十一個字:
“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歲忽終,感嘆情深,念汝不可往。得去十月書,知姜等平安。壽故不平,復懸心。頃異寒!
這是王羲之在那年臘月寫給唯一女兒王孟姜的一封信,內容是:一年即將結束了,感嘆你們相憶情深,我也很想念你們,但又不能前去看望你們。收到你們去年十月的來信,知道姜道等人一切平安。只是壽的舊病還未恢復,我又感到十分擔心。最近天氣異常寒冷。
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對女兒愛若珍寶,寫帖時,王羲之年事已高,對女兒、外孫很想念,所以寫了不少給“姜”的信,如《告姜帖》等。
如今,王羲之的原帖已經(jīng)無法找到了,這是宋人仿摹之作,但如今全世界都找不到王羲之真跡,而這個宋人用宋絹所制的高仿作品已經(jīng)是世所罕見的珍品。
當趙警忱拿起這塊布料時,看到上面赫然寫著“王羲之”三個字,他意識到這個絹本應該比較珍貴,但當時戰(zhàn)亂頻繁,京城里流出來的收藏品很多,文物市場一片蕭條,老人的口袋錢也不多,只是偶爾來淘摸點喜歡的書法作品,因此隨口開了個價:5元錢,而攤主竟然也同意了。
就這樣,老人把草書《平安帖》帶回家收藏了起來。
他雖然是個書法愛好者,但對文物知識了解有限,其實,這個絹本草書《平安帖》最早被收錄于北宋《絳帖》刻本中,在明清時代就是珍品,明代時,一度為江南才子文徵明收藏把玩,文徵明認為這個仿帖很可能是南宋內府的藏品,他一度還認為花綾前隔水上的題簽“晉右將軍會稽內史王羲之平安帖”是趙構的御筆。后來,草書《平安帖》流傳入清朝內宮后,也被乾隆皇帝推崇備至。
雖然趙警忱沒想到這份書法作品將來可以賣出幾個億,但他也把《平安帖》當成是自己的重要收藏品,多將向家人展示,因此,他的兒孫都知道老人家的《平安帖》是個寶貝。
2、拍賣新聞引發(fā)3億元爭產(chǎn)案
2010年,草書《平安帖》在嘉德拍賣會上拍出3億元高價的新聞轟動一時,而趙家的幾代兒孫都感到很驚訝,趙警忱于1966年去世后,他的《平安帖》也跟著消失了,他們當時還以為這個文物早就丟了,沒想到竟會被人拿出來公開拍賣。
拍賣結束,正當劉益謙準備和委托人交割時,卻被告知委托手續(xù)被叫了“暫!,原來,趙家兒孫們打聽到這個委托嘉德拍賣《平安帖》的人就是他們自家兄弟趙宜康后,立刻把他告上了法庭,因為趙警忱的后代共有50多人,按法律規(guī)定,他們全都有繼承權,而趙宜康獨自處置趙警忱遺產(chǎn)的行為屬于侵權。
拍賣會現(xiàn)場
趙宜康是趙警忱的一個孫子,聽說叔叔、堂兄弟們要告他,他一時有些著忙,本想用一筆錢來打發(fā)親戚,卻沒有談妥。
一審時,在北京東城法院的法庭上,趙宜康說,這份《平安帖》的確是爺爺用5元錢在琉璃廠買的,不過,1953年,老趙家分家時,他爺爺把《平安帖》分給了自己的父親趙振經(jīng),而且,爺爺是1966年去世的,當時大家已經(jīng)把爺爺留下的遺產(chǎn)全分割了,也沒人提起要分《平安帖》,如今,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44年,這么長的時間里,這些親戚從沒主張過自己的財產(chǎn)權,《民法通則》規(guī)定,民事訴訟有效期為20年,如今早就過了訴訟有效期,親戚們的起訴不應受支持。
不難看出,趙宜康父子為了策劃此事,也的確是“深謀遠慮”,把東西瞞了幾十年才拿出來變賣。
對趙宜康的話,趙家兒孫們紛紛提出了異議,他們從來沒聽說趙警忱把《平安帖》單獨留給趙振經(jīng)的事,趙宜康既拿不出書證,也拿不出人證,這份《平安帖》早年間就找不到了,大家還以為丟了,沒想到是被趙振經(jīng)悄悄收了起來,這屬于隱匿財產(chǎn),有私吞的嫌疑。
法院審理后認為,趙宜康與堂兄弟趙宜謙曾于2011年簽訂了一份《庭外和解協(xié)議》,約定趙宜康給趙宜謙100萬元,而趙宜謙此后不再就《平安帖》拍賣收益事宜向法院提出訴求,這足以證明《平安帖》是趙警忱的遺產(chǎn),其他上訴人的主張有理有據(jù)。
趙警忱是1966年9月去世的,對他的財產(chǎn),直系親屬都有繼承權,幾十個兒孫中,也從沒人提出放棄繼承權,這說明《平安帖》為這個家族共同共有。
他們當時沒就《平安帖》提出要求,是趙振經(jīng)把它給藏了起來,大家無法得知《平安帖》的下落。而且,最高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9條規(guī)定,權利人由于客觀的障礙在法定訴訟時效期間不能行使請求權的,屬于特殊情況,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限。
正是由于趙宜康之父把《平安帖》藏匿多年,讓大家都不知道它的下落,給遺產(chǎn)繼承造成了客觀障礙,這些繼承人才無法在法定訴訟時效內行使請求權。
最終,一二審法院支持了31個與趙宜康對簿公堂的趙家兒孫的請求,判定他們可以和趙宜康一起享受草書《平安帖》的財產(chǎn)權。
而趙宜康對此很不服氣,他先向北京高院申請再審,再審請求被駁回后,他又向最高院提交了再審申請書,一直想要獨占《平安帖》。
就這樣,圍繞《平安帖》的遺產(chǎn)官司一打就是五年。
3、5年后才能確立物權
劉益謙祖籍湖北,定居上海,1980年,他初二那年,幫舅舅在豫園小商品市場擺攤賣皮具,同學們忙著中考升學,他小小年齡卻當上了“萬元戶”,就這樣,劉益謙放棄了升學,初中還沒畢業(yè),就專心開始賺錢。
他頭腦靈活,在上海灘,他一次次抓住了商機,曾擺過百貨攤、當過出租車司機,上世紀90年代后涉足證券市場,2008年,他以30億資產(chǎn)在“胡潤百富榜”上位列第261名,2016年,其家族資產(chǎn)已迅速增值至345億元。
在收藏市場上,劉益謙更為出名,只要他覺得有收藏價值的,往往不惜重金收購,曾以2.8億高價拍下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刷新中國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以3.48億港幣拍下一張明代唐卡,以2.2億元拍下張大千作品,是公認非!坝绣X任性”的中國大買家。
在2010年,劉益謙拍下草書《平安帖》時,花的錢對他當時的資產(chǎn)來說,絕對不是個小數(shù)目,可見他對王羲之書法的喜愛。
然而就算是這么“有錢任性”的收藏家,在老趙家的遺產(chǎn)官司打完之前,也無法拿到他渴望已久的《平安帖》。
2015年,他甚至無奈地在自己朋友圈里曬圖嘆息道:“想你想五年了,平安帖該回家了!
最終,2015年4月,最高院駁回了趙宜康的再審申請,至此,《平安帖》物權被確定為趙家子孫共同共有,他們的祖輩一次無心的撿漏之舉,給后人帶來了一個財富神話。
這筆高達2.75億的現(xiàn)金,就算由趙警忱的兒女們平分,每家也有幾千萬元,孫子、曾孫子們每人至少能分得好幾百萬元,一下子讓這個家庭變成了億萬家族。
對于此事,趙宜康心里肯定感慨萬千,他本來以為他們父子精心藏匿幾十年,可以獨占爺爺留下的這筆巨額財產(chǎn),卻沒想到凡事扛不過情、理二字,這種充滿私心的秘謀根本站不住腳,就算他暫時不敢拿出來拍賣,再過幾十年,草書《平安帖》也不會變成他一個人的,反而讓他有隱匿他人財產(chǎn)、剝奪他人繼承權的嫌疑。
確權之后,在嘉德公司的幫助下,劉益謙順利和幾十位趙警忱的繼承人辦好了交割手續(xù),拿到他渴盼已久的草書《平安帖》和成交確認證書。
乾隆皇帝的書房“三希堂”因收藏了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三件珍稀書法帖而著稱,后來,他獲得草書《平安帖》后,盛贊其僅次于三希堂瑰寶《快雪時晴帖》,認為民間流傳的王羲之高古摹本無出其右。
乾隆贊語“可亞時晴帖”
草書《平安帖》的41個字周圍蓋滿了幾十方收藏鑒賞印章,可見其幾百年來多次易主,不過其上的清帝“御覽”印章中,按時間順序,最后一個是嘉慶帝,沒有清宮藏品最常見的“宣統(tǒng)御覽”,可見是在道光年間已經(jīng)流出了宮外。
雖然多次受到皇家、權貴的賞鑒,但這張?zhí)凶钫滟F的,除了王羲之氣韻雄渾的書法,還有書圣濃濃的親情。
在那個戰(zhàn)亂流離的時代里,王羲之在簡短的信件里多次祝福親人平安,盼望親人身體康健,書帖中最頻繁出現(xiàn)的字眼就是“平安”和“念”……
而圍繞這張草書《平安帖》的遺產(chǎn)官司,與這封書帖里的濃郁親情是很不相稱的。
參考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嘉德秋拍宮廷專場成交6.94億 《平安帖》拍出天價
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
人民網(wǎng)《“平安夜”可以沒有,王羲之《平安帖》不能不看》
第一財經(jīng)網(wǎng)《5年物權波瀾平復,劉益謙迎來“3億元”《平安帖》
來源 伯樂說收藏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