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需要被記憶,時間需要被度量,而閱讀無疑是將消逝的時間保存在記憶中的理想方式。閱讀保證了我們以思考的維度來覆蓋世界,通過閱讀,我們將觀察到的、看到的、經(jīng)歷到的事件融入自己的頭腦,將流逝的時間烙上印記。它填充著我們的人生,也不斷豐富著時光的意義。
2023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特刊。
《藝術與文明II》
作者:范景中版本:上海書畫出版社2023年8月
范景中,1951年11月生于天津。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范景中教授是當代中國藝術史研究的標桿人物。他最早將西方藝術史學者及其研究成果與方法介紹到中國;他首次將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翻譯介紹到國內(nèi);他在20世紀80年代便倡議“美術史應是一門人文學科”,推動了美術史的獨立發(fā)展及對其他領域之影響。
致敬詞
近三十年來,風起云涌的“視覺文化”新美術史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美術史的地位,以高昂的姿態(tài)拋棄價值判斷,而代之以人類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性別學等的外圍研究。范景中有意識地不使用專業(yè)圈內(nèi)流行的各種嶄新術語,圍繞著風格的來由與根源展開論述。《藝術與文明》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西方藝術通史,它消化了許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呈現(xiàn)了諸多連接中外古今的思考。它是關于藝術的研究,更是關于藝術研究的研究。
我們致敬《藝術與文明》,致敬變動不居的人類文明中所孕育的靈感與創(chuàng)造力。我們也致敬它的作者范景中,以學貫中西的底蘊書寫一部雄心勃勃的藝術史詩。
答謝詞
很高興《藝術與文明》成為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我由衷地感謝新京報評選委員會對這本書的高度認可和肯定。
大凡著書的人,都能體會從存在的事物中去創(chuàng)造出新事物的感覺,很像藝術家學會了前人的圖式去創(chuàng)造一幅嶄新的畫?擅佬g史家能從現(xiàn)存的事物中創(chuàng)造什么?這正是我寫書時常常思考的問題。大體上,本書描述的藝術品,按照時間順序,但卻不像教科書一樣面面俱到,而是想把我感興趣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問題,串成一部簡單的通史,因此省略了不少很重要的作品。
對于文明,講的就更少了,而且講得非常含蓄。首先,我把美術史看成文明的代言人,因為藝術品讓文明物質(zhì)化,讓文明可以觸摸;又因為我沒有高明的真知灼見對文明做深邃的表達,所以,就想仰仗藝術作品來呈現(xiàn)。就像斯賓塞在《教育論》中說的:“建筑、雕塑、繪畫、音樂和詩歌,堪稱文明生活的盛世。”也是這個意思。
此外,同樣重要的,我也總是借助書籍、借助圖像學的知識來提示。如此,是想突出我心中懸想的美術史的無用之用。一般來說,我把美術史看作一種熏習,一種煙云供養(yǎng),一種指向文明的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矢量,用奧維德《黑海書簡》中的話說就是:“潛心熏習博雅的藝術,讓人心優(yōu)雅,讓野性消除!边@也是寫作本書的主旨。
——范景中
頒獎嘉賓定宜莊(左一)、《藝術與文明》出版社代表(田松青,左二;黃坤峰,右一)在2023新京報年度閱讀盛典現(xiàn)場。
這本書
摒棄流行的專業(yè)術語
新京報:你提及有意識地摒棄流行的專業(yè)術語,為何做出這樣的選擇?
范景中:我很理解年輕的美術史家對新概念和新詞匯的迷戀,我年輕時也是這樣。然而,如果沒有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基礎,就難免會成為時尚術語的追星者,總是撲向套餐,埋沒了自己點餐的能力。我知道這么說有點保守。然而,這也許能提醒年輕的美術史家,我們不用去理會權威的力量,不用去考慮群眾的壓力,不用去考慮時尚的誘惑。
我一直羨慕西方學者對于文藝復興三杰的研究,那些論著可以壘成小型圖書館。對比而言,中國的藝術大師卻很少有人關注,像王連起先生那樣對《蘭亭序》、趙孟頫作出精湛的研究,特別是從藝術⻆度作深入的研究,實在太少了。我們沒有對藝術品本身作真正的研究,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藝術品的外圍打轉,表面上是視覺文化,其實是美術史的解體。
新京報:有讀者認為它不僅是關于藝術的研究,還是關于藝術研究的研究。你在書中對許多藝術史家的觀點進行了論述,如何看待這樣的反饋?
范景中:在前面講到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實際上就是要弄懂學術史。由于我寫作的初衷,把讀者對象設定為美術史的本科生,所以我想以沃爾夫林的形式分析、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和貢布里希的“圖式與修正”這些“美術史的普通知識”為主線進行講解。
當然,除了這三者之外,也融入了當代的一些新的成果,有時也添入自己的一些評述。不過,寫到最后,我發(fā)現(xiàn)這本書有些違背初衷,有時我也會跳進書中對作品進行解釋,有些地方還有暗示性的評騭。尤其是我對沃爾夫林五對概念的“考鏡源流”,幾乎讓這部書變成了一部個人色彩很強烈的書。
這個人
我是被語言打敗的人
新京報:這部《藝術與文明》在你的作品中占據(jù)怎樣的地位?有讀者拿它與《藝術的故事》比較,這本書你也是譯介者。
范景中:《藝術的故事》在2000年時,得到了影響20世紀百部著作之一的高度評價,我認為,那是名至實歸。從寫史的結構而言,它完美得令人擲書三嘆。它用平實、淺近的語言講述需要用一部《藝術與錯覺》那樣的杰作來論述的藝術發(fā)展史,更是讓人贊美擊節(jié)。所以《藝術與文明》在某種意義上是閱讀《藝術的故事》的感想,就此而言,它也是一部讀書筆記或札記。我從未想到會寫這樣一部書,這一點倒和《藝術的故事》一樣,都是偶然的產(chǎn)物。
我寫的書很少,上世紀80年代初讀陳寅恪先生《柳如是別傳》后就自我告誡:切勿寫書。這也牽涉到我對一部書的珍貴特質(zhì)的看法:一部書的珍貴總是讓人對語言敬畏,同時又不時地流露出作者跟語言搏斗的痕跡,他要選好一個詞、選好一種表達,都要費盡心機,以至于常常覺得,我們的語言遠勝于我們自己。
畢竟,語言讓我們成為人。后來,得了大病,接著眼睛又出了問題,不能再看英文的小字了,反而寫了幾本短小的書。不過,我寫《中華竹韻》也是偶然。我真正想寫的也許是從藝術的角度看書籍史,因為我常常想以一部書向書籍致敬向書籍感恩,可惜我已經(jīng)沒有精力寫了,只發(fā)表了幾篇文章。
新京報:寫作這本書時遇到的最大障礙或者挑戰(zhàn)是什么?
范景中:唐人劉知幾要求寫歷史的人具備三個條件:才、學、識。后人又補充為德、才、學、識。用法國人⻉爾(Pierre Bayle ,1647—1706 )在《歷史和批評辭典》(Dictionnaire Historique et Critique)中闡述的話說就是:“寫歷史是一個作家所能涉獵的最具難度的創(chuàng)作,它要求超常的判斷,高貴、清晰、簡潔的文⻛,出色的道德感,完全的正直誠實,能把大量寶貴的資料安排得井然有序的高超造詣;還有最重要的,要有抵御宗教狂熱的力量,而這種狂熱會扇動我們排斥真實的東西!
以上條件,除了史德還自信未泯之外,其他條件也就那么一星半點兒。不過,我也幻想,如果再去國外從從容容地旅行一次,可能會比現(xiàn)在寫得好上一些。但也不一定,也許得到更多的材料,反而更駕馭不住了。寫長篇的書,要獲得一個一以貫之的主線不容易,要把一個美妙的想法表達得栩栩有氣韻不容易,要寫得讓自己過得去更不容易。只要寫書,就處處是障礙,實際上,最大的障礙就是不論怎么寫,自己都不滿意。
我常說,我是被語言打敗的人。我在《美術史的形狀》前言中,曾向楊思梁和徐一維等人致敬,他們都有語言的天賦,我很羨慕很敬佩他們。我為自己過不了寫作這一關,不得不在投老殘年仍然學習而感到吃力。《藝術與文明》出了三冊,每冊我都不敢翻看;身為教師,不能不教學生,否則失責;但轉為作者,就難免有愧于讀者了。
這一年
藝術能救人于困厄
新京報:當下,了解藝術與藝術史能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
范景中:1986年我去敦煌,火車上遇到北京大學地理系的一些學生,我們聊起天來,我給他們提了一個建議,建議他們?nèi)ザ鼗停恢豢吹匦蔚孛,更要多看藝術。因為藝術在人們成⻓的年月,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昂然而起,救人于困厄。我想,在疫情中,大概有不少人已經(jīng)有了這種體驗了。
新京報:這一年的生活與工作狀態(tài)是怎樣的?
范景中:我的生活很簡單很單調(diào),大都是在閱讀中度過的。也許年齡大了,有句拉丁警句一直不敢忘記:視人生明日將逝,視學問永生無止。因此我也經(jīng)常到學校,或是和學生探討論文,或是傾聽年輕老師講他們的新知新獲,這是我獲得知識的重要來源。偶爾也會走進劇場沉浸在古典音樂當中。
我經(jīng)常想起德國大數(shù)學家希爾伯特,他過了70歲,經(jīng)常請一位年輕學者給他講學術的進展。能在修途促景中還源源不絕地獲得新知識的滋養(yǎng),促動心靈中未僵硬的驚奇感,還有什么比這更美好的?
采寫/張婷
編輯/荷花
校對/薛京寧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