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
明代為中國山水畫最為鼎盛的時期,畫派之多樣、畫法之新變,超過了宋元兩代,更為明后的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開辟了新道路。無怪乎人們都說,看中國山水畫就要看明代!
下面帶來100幅明代山水精品及賞析,各位大可一飽眼福!
1、《華山圖冊》
明 王履 紙本設(shè)色 縱34.6厘米 橫50.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藏
王履(1332—?),字安道,號畸叟,又號抱孤老,江蘇昆山人!度A山圖冊》是王履采藥關(guān)陜,游歷華山后,經(jīng)過多年的苦心構(gòu)思和慘淡經(jīng)營所創(chuàng)作的。全冊共66幀正頁,計圖40幅。
《華山圖冊》局部
此圖冊頁繪華岳諸峰奇景,真實而又全面地再現(xiàn)了西岳華山“秀拔之神、雄特之觀”的自然變化之妙,并塑造出類如險峻、蒼茫、空曠、幽深、秀麗、壯偉等各異其趣的意境。筆力剛勁挺拔、渾厚沉著、墨氣明潤,濃淡虛實相生。
2、《秋林草亭圖》
明 徐賁 軸 紙本設(shè)色 縱99.6厘米 橫26.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寫江南秋景山水,全畫構(gòu)圖平穩(wěn),筆墨清潤,山石作披麻皴,剛?cè)嵯酀,樹枝樹葉鉤點結(jié)合,追求筆墨的韻味,可明顯看出董源、巨然的筆墨意趣。
3、《峰下醉吟圖》
明 徐賁 紙本設(shè)色 縱63.9厘米 橫32厘米 無錫市博物館藏
此圖畫群峰突起,清麗多姿,樹木蔥蘢,是一處遠離鬧市的幽靜山水勝景。此畫筆墨秀潤素雅,山石作披麻皴,皴擦并用,樹木枝葉鉤點結(jié)合,亭臺、茅舍用線橫直、長短富于變化。
4、《隱居圖》
明 王紱 絹本墨色 縱141.7厘米 橫70.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寫文人隱居山林之情景。左部山峰高大險峻,山下樹木蒼郁蔥蘢,山腳下是一片寬闊水面,微波蕩漾,遠方山水平靜,秀潤幽雅。
5、《北京八景圖》
明 王紱 卷 紙本墨筆
《北京八景圖》共八幅,各自獨立,每幅景名依次為《金臺夕照》、《太液清波》、《環(huán)島卷云》、《玉泉垂虹》、《居庸疊翠》、《薊門煙樹》、《盧溝曉月》、《西山霽雪》。凡屋舍、橋亭、人物、煙云、流水、無不精致有神;整個作品風韻別致,有宋元山水畫的遺意。
6、《山亭文會圖》
明 王紱 紙本設(shè)色 縱219厘米 橫87.6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紱(1362—1416),字孟端,號友石、九龍山人、鰲叟,江蘇無錫人。此圖描寫文人在山林雅集之盛事。畫上重巒疊嶂,山勢險峻,樹木叢生,煙霞環(huán)繞,頗為壯觀。山上小溪泉水流淌有聲,山下河中可泛舟,山林間亭臺樓閣隱現(xiàn),這是一處可游可居的幽雅勝境。近景古樸山亭中已有幾個文人在那里論詩作畫,山下還有文人或乘舟、或步行趕來應(yīng)約赴會。山水勝境為文人雅集提供了優(yōu)美環(huán)境,文人雅集又為山水勝境增添了詩情畫意。
7、《湖山書屋圖》
明 王紱 紙本墨筆 縱27.5厘米 橫820.5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以近十尺的長度,生動地表現(xiàn)了湖山清野曠遠的景色,意境幽澹,頗具自然之趣。遠山近水,山巒起伏,逶迤不斷,漁舟勞作于浩瀚的湖水之上,各類林木裝點于峰谷之中,蔥郁繁茂,葦塘輕描淡寫,甚有生趣有太湖人家寧靜閑適之氣味。
8、《瀟湘秋意圖》(部分)
明 陳叔起 王紱 紙本水墨 縱25厘米 橫441.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
《瀟湘秋意圖》先是陳叔起為貢思慕畫,擬將《瀟湘八景圖》合為一圖即《瀟湘秋意圖》卷,尚未完成即去世。此圖共用四段,其中前三段為陳畫,最末一段由王續(xù)成。此卷雖為二人合畫,古樸幽雅,運思深遠如出一人之手,觀其畫湖面寬闊,山巒起伏,煙波竹樹浩渺無涯,其間漁村瀟寺,沙渚雁集,一派洞庭秋意如置身瀟湘云水間。
9、《洪崖山房圖》
明 陳宗淵 卷 紙本水墨 縱27.1厘米 橫106.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以平遠法構(gòu)圖以及富變化的筆墨,描繪了洪崖山房及其周圍某物。平遠法的構(gòu)圖,“披麻兼“解索皴”法的運用。體現(xiàn)了明初“前吳門”文人畫的特征。
10、《友松圖》
明 杜瓊 紙本設(shè)色 縱29.1厘米 橫92.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杜瓊(1396—1474),字用嘉,號鹿冠道人。世稱東原先生。吳(今蘇州市)人。山水宗董源,層巒秀拔,兼擅人物!队阉蓤D》畫用竹籬所圍的幾間茅屋,屋內(nèi)中堂有二人并坐,屋外樹木茂密,庭院外幾棵蒼松掩映,相對處山巒重疊,樹木蔥蘢,流水曲徑,一派山澗美景。畫面既有清雅優(yōu)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嫵媚秀麗的庭園趣味。此畫工寫兼施,賦色清雅和諧,淡而不薄,輕重適宜,整幅作品用筆秀逸灑脫。
11、《為德輝作山水圖》
明 杜瓊 紙本設(shè)色 縱122.5厘米 橫3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描寫金秋時節(jié)山巒層疊,林木茂密。構(gòu)圖高深幽邃,繁密樸厚。山石用小披麻皴,筆法圓渾,設(shè)色以淺絳為主,突出了和煦溫暖的秋景山野閑適醇厚之美。
12、《南別墅圖卷》
明 杜瓊 水墨或水墨淡設(shè)色 縱33.87厘米 橫517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冊為明初畫家杜瓊依據(jù)陶宗儀自撰《南別墅十景詠》而譜寫的十幅插圖,每圖之上有篆書題名,分別為:竹主居、蕉園、來青軒、開揚摟、拂鏡亭、羅姑洞、蓼花庵、鶴臺、漁隱等。此圖筆墨以皴染縝密松秀、墨色滋潤蘊藉見長,設(shè)色多用赭石、花青和淺青綠等淡彩,使畫面顯得清新明麗。
13、《歸去來兮圖—臨清流而賦詩》
明 李在 紙本水墨 縱28厘米 橫74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在此畫中,畫家在技法上采用梁楷簡筆畫法,描寫詩人席地而坐,古松為屏,溪水三面縈繞,緩緩流去,似聞水流之聲。詩人凝視遠方,深思冥想,面對殘秋的肅殺,展卷命筆,以入情景交融境界。
14、《闊渚晴峰圖》
明 李在 絹本水墨 縱165.2厘米 橫90.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在與日本畫僧雪舟有過交往,雪舟于明成化三年至五年間來到中國,與李在相認,并向其請教畫藝,成為中日文化藝術(shù)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畫幅水墨淋漓,高山聳立,山石、樹木的造型均從李在而來,模仿的痕跡明顯,構(gòu)圖亦有北宋遺韻。
15、《歸去來兮圖—問征夫以前路》
明 馬軾 紙本水墨 縱28厘米 橫60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卷為馬軾、李在、夏芷三家之作,共為九幅,裝成一卷。夏芷,字廷芳,錢塘人。曾師戴進,學畫山水,直逼業(yè)師。馬軾所作此幅為圖卷中的第二幅,取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歸去來兮—問征夫以前路”詩意,描繪陶淵明棄官歸里,以驢代步,二稚童擔書劍隨行,歧途中問路,征夫為之指點。馬軾能深刻領(lǐng)會原作意境,故能營造出一種深幽清雅的畫面意境。
16、《譚北草堂圖》
明 謝縉 紙本設(shè)色 縱108.2厘米 橫50.1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畫是謝縉為畫家杜瓊所作,描繪的是松下茅屋,峰巒聳秀。前景蒼松遒勁,槎椏紛披,松下坡石奇逸,與虬曲蒼松相和諧,上方山巒層疊,氣勢雄奇?傆^整個畫面,氣勢雄奇,濕潤華滋,沉郁深秀,氣韻蒼厚,近乎王蒙與趙原之間,是明朝山水畫中一幅難得的佳構(gòu)。
17、《洞天問道圖》
明 戴進 絹本設(shè)色 縱210.5厘米 橫8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作品描繪了深山大川、彌散的云氣、挺直的青松、激蕩的水流等山中之景。山坳中的一座小門敞開著,門外似乎別有洞天。一紅衣人正埋頭向門內(nèi)走去,似乎是在走向即將開悟的另一天地。此畫筆法勁秀,描寫精工,皴染淹潤,著色清淡,畫面境界有一種神秘幽渺之感。
18、《溪堂詩思圖》
明 戴進 絹本設(shè)色 縱194厘米 橫104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溪堂詩思圖》畫面上描繪的是崇山峻嶺,虬松遍布,茅堂臨溪,后倚飛瀑,中藏寺觀,得深山幽居之趣。筆墨蒼勁,布置精密,層次清晰,峰巒重疊,頗見生機,有曲盡清幽高遠之趣。
19、《關(guān)山行旅圖》
明 戴進 紙本設(shè)色 縱61.8厘米 橫29.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關(guān)山行旅圖》是戴進仿宋院體的典型代表作。其畫法師承南宋李唐、馬遠法派,但用筆疏爽,略帶寫意筆法,別具風格。近景作一山腳,幾株勁松屈曲盤桓,枝葉茂盛。幾頭毛驢款款走來,情態(tài)傳神。畫家在近景的處理上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遠山疊翠,用淡墨寫出,近濃遠淡,使作品層次富有深度。山頂之樹信筆點寫,生動自然。整幅作品頗具馬遠、夏圭遺風,但工細之中見豪放,畫面神情氣爽,秀逸典雅。
20、《仿燕文貴山水圖》
明 戴進 立軸 紙本水墨 縱98.1厘米 橫45.9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戴氏這幅作品,景致很簡略,清幽迷蒙,迥異燕氏。筆墨形式更無共同點,除屋宇和點景人物用線條約略勾勒外,山石林木,幾乎純以水墨暈染而成,從取景、布局到筆墨、意趣,都取自二米、高克恭,屬于典型的仿米云山圖。
21、《雪景山水圖》
明 戴進 絹本設(shè)色 縱144.2厘米 橫78.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雪景山水圖》一畫構(gòu)圖奇峭,山峰走勢怪異,樹石堅硬,房屋瓊樓掩隱于山峰后面,與遠處的云霞相接,很是俊朗動人。先以淡墨勾石骨,由淡而濃,多次皴擦,層次加深,似先用濕筆,然后用干筆皴擦,作解索皴、牛毛皴等。用筆活而不亂,層次井然。
22、《南屏雅集圖》
明 戴進 絹本設(shè)色 縱33厘米 橫16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南屏雅集圖》是描寫元末名士楊維楨春日攜友攜妓游西湖,在南屏山下莫景行山莊中宴飲酬唱時的情景,作于天順四年,是戴進晚年的代表作。
23、《竹爐山房圖》
明 沈貞 紙本設(shè)色 縱115.5厘米 橫35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細節(jié)圖
此圖畫山巒聳立,老樹槎椏,葉竹圍繞山房,生意昂然。沈貞的傳世作品絕少,此圖是在昆陵為饋贈普照法師而作。此圖時代風格極為鮮明,與劉玨、杜瓊諸家接近,從而得以探明沈周畫風的出處,了解承前啟后的脈絡(luò)。
24、《秋林觀瀑圖》
明 沈貞 軸 紙本設(shè)色 縱143厘米 橫61厘米 蘇州市博物館藏
此圖描繪高聳突兀的山峰上,溪水從山頂上的密林間跌宕而出,在前川化為瀑布,穿過云端,直掛而下。山腰和山谷之間,云霧籠罩。畫中筆法秀潤,描繪精嚴,墨色清淡,賦彩妍雅,景物奇崛而布置平穩(wěn),境界寂靜而幽深。
25、《夏云欲雨圖》
明 劉玨 絹本水墨 縱165.7厘米 橫9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夏云欲雨圖》畫幅上有沈周的題詩,畫面布局結(jié)石礬頭明凈,峰巒折落有勢,山徑脈脈可通,蓊郁的樹木點明了夏景的特色。路上行人匆匆,渲染了避雨的心情。畫法為濕筆淡墨長披麻皴再加濃墨苔點,與礬頭相映發(fā)。筆道細秀綿密,墨氣風流秀逸,別具清麗幽媚之格。
26、《仿大癡山水圖》
明 沈周 紙本設(shè)色 縱115.5厘米 橫48.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大癡,即元代畫家黃公望,這件作品即其仿黃公望山水而作!胺隆,是模仿的意思,因此這并不是對黃公望山水的對臨或復(fù)制,而是模仿黃公望的筆法、布局和意趣特征而進行的創(chuàng)作。畫中描繪有水流繞行的山中景致。畫家主要以披麻皴和荷葉皴畫山石,筆法溫厚,墨色渾潤。
27、《廬山高圖》
明 沈周 紙本淡設(shè)色 縱193.8厘米 橫9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他憑借想象描繪廬山為他的老師陳寬作壽。整幅作品在近于王蒙的繁密的筆墨中展現(xiàn)了想象中廬山的雄偉,開創(chuàng)了以山水畫象征人品的表現(xiàn)手法。
28、《空林積雨圖》
明 沈周 紙本墨筆 縱21.7厘米 橫29.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作品是畫家在積雨郁悶之日所作。畫中描繪一平坡后的雨中樹林景色。畫面構(gòu)景簡潔,坡石后的林中溪水,緩緩流淌。低屋掩映,云氣彌漫,雨霧迷朦。畫家以粗筆而寫,墨色渾潤,淡墨渲染,使畫面顯得濕氣欲滴,陰雨連綿與畫家郁悶難解的情緒躍然畫上。
29、《祝壽圖》
明 沈周 凌本墨筆 縱189.5厘米 橫54.7厘米 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藏
沈周此一《祝壽圖》是專為八旬老母祝壽而作,圖中描繪了祥云繚繞的蒼山景色。層云之上,主峰突起,數(shù)峰環(huán)列。主峰山石層疊而起,突兀高聳,山上苔點繁密。整個山峰顯示出一種蒼老、穩(wěn)健的氣色,猶如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者,整個畫面恭敬而穩(wěn)健,流露出吉祥美好的氣氛。
30、《灞橋風雪圖》
明 沈周 紙本墨筆 縱153厘米 橫64.9厘米 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藏
“灞橋風雪”為古代長安八景之一,圖中描繪了平靜的灞河水從遠處山澗緩緩流來。河流近岸一坡腳平臺上,幾棵細瘦的寒樹索然而立,枝葉在寒冷的空氣中瑟瑟抖動。巨峰夾江,溝壑縱深,山石疊起,遠峰聳立似屏。山上冬樹瑟縮,冬苔遍植。整個山石白雪皚皚,茫茫蒼蒼。天色灰冷,江水凝碧,蕭瑟冷寂。這件作品筆法溫和秀雅,筆墨儉省,構(gòu)景平和大方,是沈周的一件粗筆佳作。
31、《東莊圖冊》
明 沈周 紙本設(shè)色 原24頁 今遺失其中的3頁 南京博物院藏
此畫描繪其師吳寬家的庭園景色。吳寬官至禮部尚書,是沈周的老師和摯友,多有詩文唱和。東莊是吳寬的莊園,也是江南士大夫經(jīng)常聚會、吟詩、品茗的地方。
32、《滄州趣圖》
明 沈周 紙本設(shè)色 縱29.7厘米 橫88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滄州趣圖》是沈周晚期的作品,他將元四家的筆法集中于一幅山水長卷中。不同的筆法銜接得那樣天衣無縫,可見他對元四家筆法運用的精熟。
33、《落花詩意圖》
明 沈周 紙本設(shè)色 縱35.9厘米 橫60.1厘米 南京省博物館藏
此畫筆墨厚重,風神淡冶,花瓣平舒,作將殘之狀。此畫用淡墨寫出枝干,枝干穿插自然得體。樹葉用墨渾厚,沉重響亮。整幅作品,花、枝、葉之間結(jié)構(gòu)嚴密而舒展。行筆凝重簡練,實按虛起,雖為將殘之花,但卻風韻獨存。古來文人多慕牡丹高潔華貴,形諸筆墨,貴能“狀物”與“得意”相兼,沈周此圖足以為之。
34、《京江送遠圖》
明 沈周 紙本設(shè)色 縱28厘米 橫159.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法反映了沈周晚年成熟的“粗沈”面貌。畫面作平遠式布局,近景柳堤河岸,眾人揖手送別;中景遼闊江面,扁舟一葉,主人公船上拜揖告別;遠景叢山相疊,連亙無際。
35、《兩江名勝圖》
明 沈周 絹本設(shè)色 縱42.2厘米 橫23.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兩江名勝圖》表現(xiàn)的是江南水鄉(xiāng)那種濕潤清麗,明媚幽雅的風光。集中體現(xiàn)了沈周山水畫風格。
36、《雪際停舟圖》
明 沈周 絹本設(shè)色 縱249.2厘米 橫94.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雪際停舟圖》是沈周山水畫中賦色比較重的一幅,還用了青綠山水畫的表現(xiàn)技法,是他水墨淺絳畫的典范。
37、《魏園雅集圖》
明 沈周 紙本設(shè)色 縱145.5厘米 橫47.5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沈周在此畫中營造了一種山水亭榭,林泉雅集的氛圍。遠處峰巒陡起,輕披薄霧;近處山頂與中部山腰,露出多處緩緩向上的臺地,泉水從山澗飛流直下,匯成棕棕小溪。溪水旁有一小橋,茅亭內(nèi)四人席地而坐,書童側(cè)立一旁正聽候主人吩咐,一老者拽杖而來。山上山下,草木蔥蘢,葉紅似火的楓葉點綴其間,更添幾分勝地雅集美景。畫家皴染兼施,構(gòu)筑的畫面氣魄雄渾沉靜,畫心連畫家共六人題詠,實為詩書畫熔為一爐的山水佳作。
38、《青園圖》
明 沈周 紙本設(shè)色 縱19.1厘米 橫188.7厘米 旅順博物館藏
此圖中,沈周運用各種筆墨精心描繪了青園的各種景色,畫法工整,用筆圓厚,設(shè)色濃麗,山坡用甚密的披麻皴法以淡墨渲染;用線圓勁,墨色儂潤,富有生活氣息。整個青園圖,畫得優(yōu)美自然,從詩情、畫意乃至哲理都耐人尋味。
39、《秋江漁隱圖》
明 姚綬 紙本淡設(shè)色 縱128.4厘米 橫58.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秋山漁隱圖》畫面所描繪的是秋林遠岫,湖中釣舟。整幅作品意境蕭然而靜穆,給人以沉靜的美感。筆墨風格粗放老辣,富于率達樸茂的情韻。在這幅作品中,畫面蒼涼蕭疏,充滿荒寒意境,雖有漁舟在天地間,但卻帶有一種悲苦、嚴峻和感傷的情調(diào)。畫法多變,層次森然有序,顯示了蒼勁紛披的意態(tài),遠山近石,皴染結(jié)合,筆力沉穩(wěn),墨彩滋潤。
40、《雪溪放舟圖》
鐘欽禮 絹本墨筆 縱170.8厘米 橫103.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雪溪放舟圖》是鐘欽禮的代表作,畫中表現(xiàn)的是漁人雪后在寒溪上放舟的情景。畫面蕭寒清幽,遠處山峰積雪皚皚,山的輪廓用重墨線勾勒,樹枝勁虬彎曲,層次分明,深得雪骨水韻之妙。
41、《三峰春色圖》
明 陸治 紙本設(shè)色 縱135.3厘米橫6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三峰春色圖》設(shè)色清淡,勾皴結(jié)合,山石樹枝層層勾勒,層次井然,秀麗清雅。
42、《瑞雪凝冬圖》
明 王諤 絹本設(shè)色 縱139.6厘米 橫91.5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瑞雪凝冬圖》墨筆畫雪山行旅之景,所畫松石瘦硬,氣象寒冷。高山巨石以及山下的庭院和山上的寺廟都由硬筆畫出,冷峭逼人。山下遠水高闊,船帆點點,落墨不多襯托了整幅繪畫的冷寒的意境。
43、《江閣遠眺圖》
明 王諤 絹本淡設(shè)色 縱143.2厘米 橫22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畫描繪的隔江遠望的平遠景象。松林石壁前臨大江,江邊有水榭樓閣,遠處隔江對面,云霧彌漫之中,峰巒起伏,山城環(huán)抱,樓船停泊江岸。中間一片江波浩渺,水天空闊,橫無涯際。近景的樓榭和遠景的山城遙遙相對,畫面氣勢開闊,意境幽美。湖中水波細密,前重后淡形成高遠空闊,水天相接之勢。對岸遠山,暈染清淡,和近景中的濃墨重染形成對比,整幅作品用筆細勁,是學宋朝馬遠一派。
44、《松林策騫圖》
明 陶成 紙本設(shè)色 縱103.5厘米 橫36.8厘米 常熟博物館藏
陶成為人不拘小節(jié),有米元章、郭忠恕之風而浩蕩技巧,為米、郭所不及,曾經(jīng)仿制銀器,超過原物。在他晚年的時候,曾經(jīng)追求一位麗妓,陶成自織錦裙,金環(huán)以贈之,精類鬼工!端闪植唑q圖》是陶成山水畫的代表作。
45、《古賢詩意圖》
明 杜堇 卷 紙本墨色 縱28厘米 橫1079.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無款印,共九段,每段有金琮書詩杜堇細心體會詩意。此卷,作出了巧妙構(gòu)思,人物突出,情景交融。人物用白描法,線條流暢,稍有輕重提按,含蓄秀雅。山石樹木安排簡潔而自然,山石用側(cè)鋒斧劈皴,近與遠、夏圭,但用筆卻縝密透逸,具元人韻致。此圖為其白描巨構(gòu)佳作。
46、《山水圖》
明 張復(fù)陽 紙本墨筆 縱33.2厘米 橫136.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家描繪江南水鄉(xiāng),透過大批密林雜樹 ,隱現(xiàn)村落茅舍,田野農(nóng)事以及農(nóng)居生活,富有生活氣息,遠景云氣彌漫,有很強的空間感。整幅作品開合、疏密、動靜、虛實,皆得自然之妙,富有耐人尋味之意趣。
47、《煙江遠眺圖》
明 朱端 絹本設(shè)色 縱169厘米 橫107.3厘米
此畫描繪了高嶺煙靄,遠浦水村。左半邊作高遠景色,山峰巍峨高聳,氣勢雄奇。隔山坡地翠樹蔥蔥,松柏蒼勁,山勢和樹姿均具雄偉之姿。板橋、村落,遠景是舟帆和水鄉(xiāng),精致開闊,幽美而疏秀。
48、《松院閑吟圖》
明 朱端 絹本設(shè)色 縱230.2厘米 橫124.3厘米 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藏
整幅作品雄中透秀,工細之中見隨意,反映了明代的時代風貌。朱端的山水作品在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方面有一定的建樹,他使宋代院體繪畫的風貌得以發(fā)揚光大,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他對后世的積極影響。
49、《雁蕩山圖》
明 葉澄 綾本設(shè)色 縱35厘米 橫290.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所繪景觀,自石門潭起,計有章毅樓、石佛巖、石梁洞、靈風洞、羅漢洞、凈明寺、蓼花峰、響巖等。這些景色描繪真實,各具奇姿,很典型地展現(xiàn)出東南第一山的奇秀特色和壯闊氣勢。作品畫法與戴進有相似之處,但筆墨更見繁細,并呈現(xiàn)出對景寫生、隨景而運之跡,很像一幅實地寫生稿,這在“浙派”后學中是比較少見的。
50、《灞橋風雪圖》
明 吳偉 絹本淡設(shè)色 縱183.6厘米 橫110.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灞橋在陜西長安縣東,亦稱霸橋,唐人送別者多于此折柳相贈,有“灞橋折柳”典故。又有“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之說,故畫家亦常以“灞橋風雪”為畫題。這幅作品,描繪一老者騎驢在風雪中過橋,低首沉思。為烘托主題,景作山野懸?guī)r,樹木凋零,風雪彌漫,河流封凍,寒氣逼人。
51、《長江萬里圖》
明 吳偉 絹本水墨 縱27.8厘米 橫976.2厘米
《長江萬里圖》墨筆畫險峻山嶺,近景為蒼古之樹生屹立于巨石之間,整幅繪畫筆法縱橫灑脫、老辣,是畫家晚年時的精品。
52、《江山漁樂圖》
明 吳偉 紙本設(shè)色 縱270厘米 橫173.5厘米
此畫在空間處理上,前實而濃重,遠景虛淡,更接近真實的自然風景,整幅作品畫法比較粗縱,當屬畫家中年以后的作品。《江山漁樂圖》表現(xiàn)的是江南的秀色和漁民生活。江邊高樹坡石,其上遠山層疊,江中漁舟有停泊,一幅秀潤美麗的江山漁樂圖卷。
53、《雜畫冊》
明 徐端本 紙本水墨或淡設(shè)色 每開縱29.4厘米 橫39.7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雜畫冊》共有12幅圖,大多描寫山野逸士的生活情狀,或溪邊獨釣,或小橋策行,或山村訪友,或閑眺江天,表達出遠離塵囂,忘情泉石的志趣。
54、《山雨欲來圖》
明 張路 絹本水墨 縱147厘米 橫10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山雨欲來圖》墨筆畫風雨欲來,一漁人收網(wǎng)而歸。近景的山巒草樹以及淙淙溪水,刻畫得生動有致,遠山迷蒙,在陰暗的天空下或陰或現(xiàn),很有山雨欲來前的氣勢。畫家運用粗筆濕墨,氣韻很是生動,營造出了一種山雨欲來前的氣氛,用筆粗放,風格雄健,但又透出瀟灑和靈巧。
55、《溪山放艇圖》
張路 絹本設(shè)色 縱165.8厘米 橫97.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張路(1464—1538),字天馳,號平山,僅以字行于世,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少年聰慧,見吳道子、戴進所畫人物,臨摹肖其神,以畫成名。在人物上師法吳偉,但秀逸不足,狂放過之,山水上有戴進的風致。
56、《柴門送客圖》
明 周臣 紙本淡設(shè)色
此圖以封建文人的隱居生活為表現(xiàn)題材,反映了士大夫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閑雅情趣,畫面描繪的是主客二人分別時依依不舍的感人情景。從船工坐在船頭,伏膝熟睡,等待主人會友歸返的細節(jié),可以看出畫家創(chuàng)作藝術(shù)構(gòu)思的精妙。
57、《雪村訪友圖》
明 周臣 絹本設(shè)色 縱224.3厘米 橫96.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構(gòu)圖十分奇峭險峻,中間巨石之上的幾棵挺拔秀逸的蒼松是全畫的視覺中心。畫面左上角山石峻秀聳立,直插云霄,氣勢雄壯。整幅作品用筆尖勁,氣勢雄渾,是周臣繪畫的代表作。
58、《春山游騎圖》
明 周臣 絹本淡設(shè)色 縱185厘米 橫64厘米
此圖所描繪的是風和日麗的春天中,游騎行旅的景致。整幅作品,構(gòu)圖清曠周密,自然得體。畫家在全景式的構(gòu)圖中突出前景,著意表現(xiàn)春山、游騎、桃花、虬松,以用來點明題意。
59、 《春泉小隱圖》(部分)
明 周臣 紙本設(shè)色 縱26.5厘米 橫85.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是周臣為裴春泉繪其隱居小憩的情景。繪松石下蔭茅堂,一人在堂中伏幾假寐,又有一童子灑掃堂外。門前一彎小橋,流水與湖水相接,即寓春泉之名。河對岸山巒層層。小橋?qū)Π镀渖绞灿弥啬,兩棵探向泉水的婆娑之樹,和茅屋邊的垂柳、蒼松遙相呼應(yīng),情態(tài)各具。遠山用淡墨暈染,和前景的重墨形成對比,富有變化和秩序感。周臣在描繪物象時,善于根據(jù)不同形象的質(zhì)感,施以剛?cè)帷⒋旨、輕重不同的筆法,狀物準確嚴謹。
60、《山齋客至圖》
明 周臣 絹本設(shè)色 縱136.4厘米 橫72.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畫融山水、人物為一體。近景是一個倚巖傍水的山間別墅,大石蹲臥,青松倚仰,雜木蔥郁,隱映著深靜別致的院落。環(huán)境相當?shù)溲徘逍隆N堇镂萃,人物活動清晰可辨;堂上主人悠然的坐在屏前,正展卷而讀,似乎在等候客人的到來,意態(tài)輕漫瀟灑;一名僮仆侍立在旁,神態(tài)謙恭;院外來客已經(jīng)曳杖門前,點出了“山齋客至”的主題。
61、《滸溪草堂圖》
明 文徵明 紙本設(shè)色 縱26.7厘米 橫142.5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畫畫法秀潤,意境清幽。畫面上描繪的是高木濃蔭,掩映草堂,群山環(huán)抱,清波蜒曲,帆檣林立,榭閣屋宇錯落。近處草堂敞軒,二高士案前對坐,正在高談闊論;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上,用筆細膩嚴謹,山石僅用渴筆微抹,以點苔顯出明暗,經(jīng)營位置,得寫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
62、《蘭亭修禊圖》
明 文徵明 金箋紙本 青綠設(shè)色
此畫描繪的是晉朝王羲之等人在蘭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觴之會的故事。修禊是古代的風俗。在這幅作品之中,畫家以兼工帶寫的方法勾畫了曲水灣灣,蘭亭環(huán)抱其中。樹木和竹子畫得非常工細,但不刻板。山巒皴擦簡練,臨流水而坐的文人的衣紋概括,富于一種裝飾趣味。
63、《仿米氏云山圖》
明 文徵明 紙本墨筆 縱24.8厘米 橫60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就是文徵明的粗筆作品,筆法粗簡,墨氣淋漓,氣象蕭森,筆力遒勁,在粗放中抒寫了寧靜典雅的氣質(zhì)。此畫是畫家晚年的作品,風格粗放,用筆老辣,很能體現(xiàn)畫家藝術(shù)功力。
64、《幽谷清泉圖》
明 文徵明 紙本設(shè)色 縱107.8厘米 橫37.3厘米 江蘇常熟博物館藏
文徵明早年的山水作品,畫法多學元人兼師趙孟頫和高克恭的水墨云山,瀟灑淡逸。中年之作精品頗多,面貌也有不同的變化,畫風工細,以工筆青綠為主,筆鋒尖勁,皴法細密,富于變化,界畫十分工整。
65、《古木寒泉圖》
明 文徵明 絹本設(shè)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一幅秀美的青綠山水畫,設(shè)色濃麗中風致淡雅,美麗而不流于媚俗。樹木的畫法用空勾填色,古香古色。山巒的設(shè)色是大面積的平涂,用筆不多,但秀潤獨存。
66、《春深高樹圖》
明 文徵明 絹本設(shè)色 縱170.1厘米 橫65.7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描繪深山高樹,筆墨蒼潤勁健、樸茂多姿,同時又端莊工麗,是文徵明的經(jīng)意之作。
67、《騎驢歸思圖》
明 唐寅 絹本淡設(shè)色 縱77.7厘米 橫37.5厘米
《騎驢歸思圖》描繪的是奇峰雜木,山塢人家;溪水湍流,穿行山澗;綠樹迎風,舞姿婆娑;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山石用帶水長皴,非常濕潤。秋樹青黃,多做空鉤夾葉,在畫風上接近李唐、馬遠等院體,但具“文人畫”風格。
68、《看泉聽風圖》
明 唐寅 絹本淡設(shè)色 縱72.5厘米 橫34.7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此畫繪崇山峻嶺,峭壁陡險,山崖間老樹虬曲,枝葉蒼茂,巖隙清泉下瀉。兩位“高士”坐石上,正陶醉于山水之間。近處的樹木蟠曲槎椏,高出半空,皆夾葉,敷以淡彩。遠處樹木用水墨點葉,樹頭傾斜,作風吹之狀。上方山勢險峻,用細長的線條畫出山的輪廓,以斧劈皴單層刷染,表現(xiàn)出了堅硬的石質(zhì)。整個畫面明快、滋潤、剛挺秀媚。在畫的右上角題詩曰:“俯看流泉仰聽風,泉聲風韻合笙鏞,如何不把瑤琴寫,為是無人姓是鐘!
69、《落霞孤鶩圖》
明 唐寅 絹本水墨 縱189.1厘米 橫105.4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畫描繪的是高嶺峻柳,水閣臨江,有一人正坐在閣中,觀眺落霞孤鶩,一書童相伴其后,整幅畫的境界沉靜,蘊含文人畫氣質(zhì)。在表現(xiàn)技法上,近景的山石多用濕筆皴擦,勾斫相間,用墨較重。全畫墨色和悅潤澤,景物處理洗練灑脫。
70、《步溪圖》
明 唐寅 絹本設(shè)色 縱159厘米 橫84.3l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在山水畫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他將北宋郭熙的全山全景、曲折奇險、縝密勁健的特點,與南宋劉松年、李唐以小見大、以白計黑、簡潔明快的手法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自身周密雄勁而又清曠秀美的藝術(shù)格調(diào)!恫较獔D》即是體現(xiàn)唐寅這種風格的山水畫佳作。
71、《水閣讀書圖》
明 陳鐸 紙本設(shè)色 縱174厘米橫76.8厘米 江蘇常熟博物館藏
在這件作品中,山峰險峻,山巒層疊,石紋繁復(fù),樹木茂盛,云氣繚繞。山間水上建有水榭樓閣,偃藏于山林,巖石之中。水榭之中有一個文人正在凝思。近處岸上有兩位老者正在抬頭仰望,仿佛正在來訪樓閣中人。作品筆渾厚老健,著色淋漓清潤。為陳鐸的國畫精品。
72、《杏花茅屋圖》
明 唐寅 絹本設(shè)色 縱147.8厘米 橫73.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杏花茅屋圖》是他風景畫中一幅富有生氣的作品。畫中高峻的山峰,疊疊泉流,搖曳的松樹,布置合理,意境清遠,的確能顯示唐寅的才子之風,同時又體現(xiàn)了他那堅實的傳統(tǒng)繪畫功力。
73、《高山奇樹圖》
明 唐寅 絹本設(shè)色 縱122厘米 橫6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唐寅是一位放蕩不羈的曠代才子,在琴棋書畫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在山水畫方面,他那才子型的才思敏捷與自由飄逸的思維方式,更是造就了他那瀟灑的筆法墨法以及獨特風格。
《高山奇樹圖》是一幅構(gòu)圖雄偉,構(gòu)思巧妙的山水畫杰作。畫面上方的高嶺山石也多是濕筆長皴,但用墨較為清淡而濕潤,枝葉濃密,別有情致。整幅作品,高柳婆娑,意向清俊秀逸。水天相連,意境高遠。
74、《春山伴侶圖》
明 唐寅 紙本墨筆 縱82厘米 橫44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全用水墨,僅一叟衣袍醮以淡紅色。圖中曲欄掩映,雜樹綻青,春山含笑,高士臨流,給人以陽和日暖之感。山巒秀美,皴以柔和的披麻皴,著意于水墨渲染,越發(fā)明秀逗人,全圖具有天真幽淡的意趣。此圖位置經(jīng)營,如樹木偃仰,人屋安放,泉石錯落,山路迂回,都別具匠心,和一般簡易的文人山水畫不一樣,尤其是全圖筆墨隱約可見宋代山水畫的骨骼,真可謂“北人南相”。
75、《悟陽子養(yǎng)性圖》
明 唐寅 紙本水墨 縱29.5厘米 橫103.5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畫畫前后兩座茅庵,內(nèi)有一老者端坐蒲團之上,身著寬袍,雙手握于膝上,遙望天空,神態(tài)深沉。室內(nèi)壁無一物,地上唯有一桌,上陳香爐及文房用具。庵后樹木掩隱,小溪環(huán)繞,古老的石橋橫臥,流露無窮古韻。畫右如鏡的湖水將畫面的意境展開,杳無邊際,筆簡而意遠,既有強烈的真實感,又有深遠的意境。
76、《玉洞仙緣圖》
明 仇英 絹本設(shè)色 縱167厘米 橫65.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遠離塵埃的人間仙境。畫面奇峰峻嶺,蒼松翠柏,瓊樓水閣,溶洞流溪,云煙縹緲其間,山壑時隱時顯。溪水潺溪的溶洞前,一士人臨流撫琴,陶冶于自然美景之中,瑰麗多姿的山川景色和樂在其中的生活情趣,展開出了士大夫理想的隱逸環(huán)境。
77、《桃村草堂圖》
明 仇英 絹本設(shè)色 縱150厘米 橫5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描繪的是一幅幽深靜逸的隱居環(huán)境。草堂位于山坳。其后是桃林一片,溪流出其下,有一童子踞溪側(cè)洗硯。更上則高嶺白云,叢樹列布,極幽深之致。整幅畫意境如詩入仙,畫法精細工瑾,細致入微。通幅大青綠著色,色彩艷麗深重。
78、《蓮溪漁隱圖》
明 仇英 絹本設(shè)色 縱126.5厘米 橫66.3厘米
此畫描繪的是青綠平遠山水。前景是坡岸、湖水、人家。中段平水漫漫,對岸山前村舍,遠山連連。在布局上,清新曠遠,前景、中景、遠景,錯落有致。整幅作品在工細中顯現(xiàn)出瀟灑意趣,實為仇英繪畫作品中的精品之作。
79、《桃源仙境圖》
明 仇英 絹本設(shè)色 縱175厘米 橫66.7厘米 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藏
此畫遠處峰巒起伏,幽深高遠,山間云蒸霧漫,遠山深處廟臺亭閣在云霧中時隱時現(xiàn),若仙若幻。前景是流水木橋,奇松虬曲,景致幽雅。不論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還是人物的動態(tài)和表情都描繪的細致入微,嚴謹工細。通幅青綠著色,色彩妍麗雅美,顯示了仇英精深的人物和山水表現(xiàn)能力。
80、《仙山樓閣圖》
明 仇英 絹本設(shè)色 縱31.7厘米 橫2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青山白云,翠竹蒼松,水閣臨流,閣中二人對坐觀望山景。特寫的景致,勁遒的松枝,堅峭的山石,勁利的用筆,以及小斧劈皴等,都存“院體”遺規(guī)。而構(gòu)圖左右對稱,趨于平衡,突破邊角之景;用線細勁而含蓄秀潤,少刻露之痕;皴法中夾以類似折帶、亂柴皴的短斫,顯得隨意靈動;墨色輕淡融和,色調(diào)明快。
81、《清明上河圖》
明 仇英 絹本設(shè)色 縱30.5厘米 橫987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本幅《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明代江南社會的城鄉(xiāng)人民生活實景。仇英與張擇端一樣,在他的《清明上河圖》也表現(xiàn)了熱鬧紛擾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風情,場面宏大,氣勢雄偉,雖然在藝術(shù)性和史料價值上難以與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相提并論,卻也構(gòu)筑了一幅頗有聲勢和氣魄的風俗畫。
82、《仿米山水圖》
明 陳淳 紙本水墨 縱14.8厘米 橫247.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山巒隱現(xiàn)起伏不斷,霧氣彌漫,雜樹成林, 山澗泉水激流入江,屋舍茅亭、漁翁小舟、板橋雅士點綴其間。畫面上云煙飄渺,草木華滋,筆法縱肆,神變?nèi)f狀,墨沈淋漓,蒼茫濃郁,氣韻生動。雖為仿米之作,卻自具風貌。
83、《竹林長夏圖》
明 陸治 絹本設(shè)色 縱177厘米 橫75.5厘米
此圖為描繪一老者坐于一奇峰下竹林邊納涼的青綠山水畫。畫面右上方一交錯扭動的奇峰直插天空,峰上一幽深的石澗,一股清泉蜿蜒流出,在前方化為細瀑瀉入山峪之中。奇峰下輕煙繚繞,遠方隱約著幾座山巔,開闊而幽深的竹林,遠處小溪緩緩流淌。整個畫面雖取豎直布局,但境界開闊,環(huán)境清幽,景物雖多,但主次分明,布置有序,可謂在構(gòu)圖及意境方面的精心之作。
84、《武當南嶺霽雪圖》
明 謝時臣 紙本設(shè)色 縱296厘米 橫100厘米 青島市博物館藏
此畫描繪的是武當山南嶺雪后的情景,峰巒山石皆留白,天空用淡墨烘染,屋宇亭臺均不見瓴,以示積雪之厚。棧道上,前呼后應(yīng)的行旅,也極盡生動之致,于畫面的活躍,增添色彩。
85、《太行晴雪圖》
明 謝時臣 絹本設(shè)色 縱231厘米 橫165.6厘米 青島市博物館藏
《太行時晴圖》是一幅構(gòu)圖飽滿的山水畫作品。畫中山石林立,樹木蒼翠,層崖排列有序,的確是謝時臣的傳世佳作。
86、《杜陵詩意圖冊》
明 謝時臣 絹本設(shè)色或墨筆 8開 縱22.3厘米 橫18.6厘米 北京故官博物院藏
杜陵即唐朝大詩人杜甫,此山水冊各圖無根據(jù)杜詩之意而作,詩畫雙絕,令人擊節(jié)嘆賞。引首有明文徵明隸書題四字圖名。每開對幅有支恒榮楷書杜詩各一首。此圖冊構(gòu)圖均極盡巧思,繁復(fù)精整,層次多變。用筆蒼勁古樸,墨色含蓄氤氳,點景人物選型古拙清雅,尺幅間亦能曲盡草木之態(tài)、詩情之妙,是謝氏山水的代表作。
87、《樵谷圖》
明 文伯仁 紙本設(shè)色 縱79.2厘米 橫46.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文伯仁(1502—1575),文徵明侄子!堕怨葓D》描繪的是意境清幽的山水景色。畫面上古松蔥郁,枝干遒勁,生意昂然。溪水蜿蜒從山中而出,似聞淙淙水聲。溪邊有一院落茅舍,后山頭草木回春,煙氣蒼茫。整幅作品富有山村生活氣息。
88、《溪仙館圖》
明 文伯仁 紙本設(shè)色 縱71厘米 橫39厘米 廣州美術(shù)館藏
觀文伯仁的《溪仙館圖》,可以看出他確實已經(jīng)參透王蒙的畫法,但又具新意。畫家在這幅圖中著意渲染金陵城仲春二月宜人的春色,草木葳蕤,柳色青青,從而傳達出友人顧元祥“風煙迷故國,回首不勝情”的眷戀心緒。
89、《喬柯翠林圖》
明 陸師道 絹本設(shè)色 縱174.8厘米 橫98.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喬柯翠林圖》是一幅傳統(tǒng)的文人題材的山水畫作品,畫中山勢兀立,樹木蔥蘢蒼翠,枝干虬勁,文人雅士賦詩觀瀑,好不悠閑自得。
90、《秋溪放艇圖》
明 蔣嵩 絹本水墨
此畫描繪的是危巖欹樹,下臨溪水,溪中一舟,有一人獨坐讀書,舟尾一人搖櫓。上方遠山群雁,下方是巨石和水草。全圖布勢爽朗,主要特點是山石用大斧劈皴染,勾斫皴擦多以方筆,干濕并用,潑墨、破墨兼而有之,勁健粗放,墨氣淋漓。
91、《廬州泛艇圖》
明 蔣嵩 絹本設(shè)色 縱189.6厘米 橫104厘米 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藏
此取浙派俗成之法,山勢突兀卻并非雄奇氣魄,樹枝翻卷盤曲極盡夸張之勢,表現(xiàn)的雖然還是文人雅士的放舟清溪的儒雅清高,然而以文人畫派自居的吳門畫派及其他所謂畫壇正統(tǒng)卻并不買他們的賬,稱之為“張牙舞爪”而不屑一顧。
92、《梁園積雪圖》
明 沈士充 紙本設(shè)色 縱188.5厘米 橫69.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沈士充,字子居,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沈士充的山水以清勁細靜見長。
93、《寒塘漁艇圖》
明 沈士充 紙本淺設(shè)色 縱132厘米 橫50.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一山中林下,寒塘漁艇的圖景。畫面下部是水邊碎石疊積,交錯而起伏的斜坡。山峰左陡右緩,峰上林木叢生,左側(cè)深澗中,一山溪在亂石間跌蕩奔涌而下,流向下方寒塘之中。孤峰后側(cè)遠景,是隱約呈現(xiàn)的黛青色秀峰。此畫布景既合常規(guī),又別出匠心,筆法渾潤,樹石形體蒼勁厚重,而其中又不乏松秀清逸之氣,其用墨濃淡干枯,變化豐富,不拘定式,敷色溫和,更使畫中意境深秀而空靈,寧靜而不空寂。
94、《秋林讀書圖》
明 沈士充
畫中的幾株枯木用筆簡括,人物衣紋用筆簡約勁挺,流暢無礙。堤岸山巒以濃淡不同的線條勾形,再施以淡墨暈染,勾勒筆力尖勁,顯示了畫家的功力,暈染墨色輕淡濕潤,石壁用斧披皴法,山坡上少林木點苔。水面用大片的空白表現(xiàn)。畫面的氣氛非常清淡枯寂,顯示了畫家清靜超逸的心懷。
95、《仙山樓閣圖》
明 李士達 絹本設(shè)色 縱167.7厘米 橫 79.2厘米 南京博物館藏
此畫用筆繁密緊圓,刻劃精工,著意暈染,山巒有脈可尋,松針細如毫發(fā),足具功力。整幅畫面,不見摹古之信息,畫家于嚴謹之中細致刻劃了一幅江山千里的圖景,新意獨造。
96、《秋景山水圖》
明 丁云鵬 絹本設(shè)色 縱63.5厘米 橫27厘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
丁云鵬的畫法,早期細秀,晚年粗略,此幅應(yīng)是其中年所作。畫中石法、樹法渾厚拙重,別有一種韻味。整幅作品變化多樣而基調(diào)統(tǒng)一,有一股活色生香的境氣撲人眉宇,進一步加強了畫面閑和嚴靜幽雅的氣氛。
97、《雨景山水圖》
明 孫克弘 紙本設(shè)色 縱171厘米 橫72厘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
此幅著色山水畫表現(xiàn)的是雨后春山的景象。前景有小橋流水,農(nóng)舍、草亭隱現(xiàn)于林蔭之中。湖水寬闊遼遠,遠山挺秀,山間云蒸霧漫,也有樓閣、村舍隱現(xiàn)。這一作品構(gòu)圖布局,雖有平遠之勢,但遠景又具高遠的格局,僅由于遠山四周的云蒸霞蔚而使整個畫面呈平遠之勢。
98、《山陰道上圖》
明 吳彬 紙本設(shè)色 縱31.8厘米 橫862.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這幅作品描繪的是層巒疊嶂,千峰萬壑,崗嶺逶迤,綿亙不絕;村舍古剎,亭臺樓榭,掩映其間;山溪流遠,河谷漫漫;溪谷間飛瀑如練,叢樹繁密,依聚溪邊澗畔;輕云薄霧,彌漫升騰,氣勢浩闊。
99、《虎丘小景圖》
明 錢榖 紙本設(shè)色
此畫描繪的是蘇州虎丘山前景物。凡千人石、劍池、雙釣桶,上至虎丘寺塔,皆收入畫幅之中。
100、《設(shè)色山水圖》
明 文嘉 紙本設(shè)色 縱76.7厘米 橫31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文嘉(1501—1583),文徵明的次子!对O(shè)色山水圖》畫樹石屋宇,仍是家法。整幅作品,草木豐茂,秀潤多姿,云霧顯晦,峰巒出沒,充滿生意,用筆疏簡秀潤,意境清遠,頗得董源之筆意。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