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大全,伊人久久成综合久久影院,中文有码人妻字幕在线,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詩詞歌賦] 四僧都是僧,意境各不同

4 已有 747 次閱讀   2020-11-26 19:21
四僧都是僧,意境各不同 

來源 坦腹齋

石濤之畫,奇肆超逸;朱耷之畫,簡略精練;髡殘之畫,蒼左淳雅;弘仁之畫,高簡幽疏。

◆ ◆ ◆ ◆ 

一部中國繪畫的歷史畫卷,實際上是一部形象化的中華民族審美心靈發(fā)展史。不同時代人的審美心理不同,繪畫風格自然也各異。 “清初四僧”就有其不同于別人的獨特藝術風格,是清初眾多在藝術個性鮮明畫家中的突出者!八纳敝傅氖侵燹、石濤、髡殘、弘仁四位遁跡空門的畫家。他們都是由明入清的遺民畫家,繪畫都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與當時占據(jù)畫壇的正統(tǒng)畫風大異其趣。

八大山人:墨點無多淚點多

朱耷(別號八大山人,約1624—1705年),朱耷,原名統(tǒng)鑾,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又有傳綮、刃庵、個山、人屋、驢屋等名號。生于明天啟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朱耷是明宗室寧王朱權之后。明亡以后出家,先當和尚,后來又作了道士。他寄情于書畫,藝術成就極高,是著名的遺民書畫家,其畫對后世影響巨大。

朱耷性格孤傲耿介,行事怪僻,常藉詩文書畫發(fā)泄內心郁悶。繪畫大多緣物抒情,用象征的手法來表達想法,將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如畫魚、鳥,做“白眼向人”之狀,抒發(fā)憤世嫉俗之情,后于其門署一“啞”字,不復于人語。 他的畫筆墨凝煉,風格冷逸。所畫之鳥以白眼看人,頗具寓意!鞍舜笊饺恕彼淖诌B綴書寫,就好象是“哭之”、“笑之”,均有深意。

八大山人的畫,在當時影響并不大,傳其法者僅牛石慧、萬個等人,但對后世的影響是深遠的,清代中期的“揚州八怪”、晚期的“海派”及近代的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李苦禪等,莫不受其熏陶。《畫征錄》說: “八大山人有仙才,隱于書畫,書法有晉唐風格!薄洞笃芭脊P》謂:“八大山人雖指不甚實,而鋒中肘懸,有鐘王氣。”也有人以“怪偉”稱之。

弘仁:歸黃山而益

在“四僧”中,只有弘仁于出家之前有畫跡可尋。他最早的作品有明崇禎七年(1634)創(chuàng)作的《秋山幽居圖》扇和明崇禎十二年(1639)創(chuàng)作的《岡陵圖》卷,署款均為“江韜”!秾陥D》共由5位新安畫家創(chuàng)作,各自獨立成幅。弘仁之作筆法結構參用倪瓚、黃公望,秀逸可愛。其時,弘仁于5人中年齡最小,只有30歲,由于他畫得過分認真,運筆略顯拘謹文弱。

溪山寂靜 1659年

弘仁性格沉靜堅忍,當民族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明亡后遁跡名山,詩畫寄興,眷懷故國,有許多題畫唱和詩坦露他這方面的思想。他的繪畫初學黃公望,晚法倪瓚,尤其對倪瓚的作品情有獨鐘。國破家亡的影響與弘仁堅貞的個性固然是其偏愛倪瓚作品的主要原因,此外,也與具體的地域背景有密切關系。

秋江幽居

明代后期,倪瓚的聲譽越來越高,人們爭相購置其作品,以自標清逸;丈膛d起,將倪瓚作品帶回家鄉(xiāng),促成了安徽地區(qū)對倪瓚作品的收藏熱,弘仁的仿倪之作也隨之在市場走俏。 故周亮工《讀畫錄》記載,弘仁“喜仿云林,遂臻極境。江南人以有無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謂得漸江足當云林!

仿倪瓚山水圖軸 133.1×62.7cm

1661年 故宮博物院藏

弘仁無疑是清初最富個性的山水畫家之一。他在繪畫上的成就及其特征不是簡單地用遺民繪畫、簡潔淡遠、疏淡冷寂等詞語可以概括的。

他的藝術成就,是清初特定歷史時期的反映,是遺民情結、禪宗奧旨、山水性情、古風流韻與恬靜心態(tài)在畫中融為一體后的集中再現(xiàn)。

石濤:寓奇思于奇筆

現(xiàn)存石濤最早的作品是他作于武昌的《人物山水花卉冊》,時僅16歲。石濤一生的繪畫,根據(jù)他的生活歷程、思想變化和藝術探求,可分為啟蒙期、奠基期、蛻變期和高峰期。16歲(1657年)以前可以說是他繪畫的啟蒙時期,39歲至50歲(1680—1691年)是石濤繪畫的蛻變期。隨著歲月的流逝,故交零落而新朋增多,其中不乏官僚權貴,石濤的思想日漸起了變化,遺民意識漸漸淡薄。

他先后在南京和揚州迎接康熙皇帝,感到無比榮幸;畫《海晏河清圖》頌贊新王朝;應輔國將軍博爾都之邀赴北京,游歷于王侯貴胄之門等等,都有違他的初衷。

一方面康熙皇帝對石濤有知遇之恩,另一方面他又背著沉重的明朝皇族出身的包袱,社會對他的期望也是兩股截然不同的輿論壓力,因此他的思想陷入了極端的矛盾,時時借詩畫創(chuàng)作宣泄出來。這一時期,也是他藝術思想最活躍的時期。

石濤 西樵蒼翠圖 1694年作

石濤的繪畫得益于他長年累月廣游名山大川,特別是他多次游黃山和畫黃山,使他體會到“黃山是我?guī)煟沂屈S山友”。他說: “足跡不經(jīng)十萬里,眼中難盡世間奇。筆鋒到處無回頭,天地為師老更癡!

髡殘:借畫談禪,因禪說畫

髡殘自幼就愛好繪畫,年輕棄舉子業(yè),20歲削發(fā)為僧,云游名山。30余歲時明朝滅亡,他參加了南明何騰蛟的反清隊伍,抗清失敗后避難常德桃花源。戰(zhàn)爭的烽火迫使他避兵深山,關于他這段在古剎叢林的經(jīng)歷,程正揆《石溪小傳》有載: “甲申間避兵桃源深處,歷數(shù)山川奇辟,樹木古怪與夫異禽珍獸,魈聲鬼影,不可名狀;寢處流離,或在溪澗枕石漱水,或在巒猿臥蛇委,或以血代飲,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欄,或避雨虎穴,受諸苦惱凡三月,”

艱險的叢林生活雖使他吃盡了苦頭,但倒給了他一次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機會,充實了胸中丘壑,為后來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這一點,在他的不少題畫詩中,都明顯可見。

髡殘性直硬,脾氣倔強,寡交游,難于與人相合。這種強烈的個性表現(xiàn)在他的禪學上是“自證自悟,如獅子獨行,不求伴侶”;表現(xiàn)在繪畫上則為“一空依傍,獨張趙幟,可謂六法中豪杰”。他自己也說: “拙畫雖不及古人,亦不必古人可也!

他長期生活在山林澤藪之間,侶煙霞而友泉石,躑躅峰巔,留連崖畔,以自然凈化無垢之美,對比人生坎坷、市俗機巧,從中感悟禪機畫趣。髡殘作品中的題跋詩歌多作佛家語,這不僅因其身為和尚,而且在他看來,禪機畫趣同是一理,無處不通。

“清初四僧”生活的特殊的時代背景、各自鮮明的性格對他們的繪畫風格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或嚴謹、或夸張、或豪放、或空靈,給當時的畫壇以至近現(xiàn)代畫壇帶來了一股新風氣,為中國的山水畫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齊白石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