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孔子學院
日前,在“中文聯(lián)盟”系列直播課中,中信美術館館長曾孜榮應邀為全球漢語教師及中文學習者講述《有顏色的中國故事》,圍繞中國藝術經(jīng)典作品,開啟一場中國文化之旅。
講座回顧
《女史箴圖》
故事從1600年前,東晉顧愷之開始,顧愷之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被譽為“畫祖”。同時期,東晉還有一位藝術家叫王羲之,被譽為“書圣”。他們兩位一書一畫,交相輝映,是那個時代中國藝術領域很重要的兩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女史箴圖》這個是摹本,原作經(jīng)過1600年的歲月早就湮沒了。大概在唐宋時期,有人把《女史箴圖》重新臨摹了一遍。
畫面中是一個家庭。有位女士的頭上有非常漂亮的簪花。這在當時叫“華勝”,就是魏晉時期女士們,為了給自己裝飾,在頭上插的花。顧愷之畫畫有個特點,很注重眼神交流,在這幅圖像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這幅畫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袖子上的線條,粗細一致,而且連綿不絕,一點都沒有中斷。在美術史上被稱為“春蠶吐絲”,是顧愷之所代表性的一種藝術語言,也是中國畫遠古時期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有人稱之為高古游絲描,就像流動的蠶絲一樣。
最后還有一個特點,畫面中出現(xiàn)了很多的紅色與黑色。紅與黑,在古代把它稱之為丹青,是中國繪畫起源的顏色。
《二十八宿神形圖》
到了大約1500年前,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梁國有一位大藝術家叫張僧繇,他有一幅《二十八宿神形圖》。這個也是摹本。張僧繇也是成語“畫龍點睛”的主人公。
上圖截取的是局部。圖中這個人物是頭驢,但是他有很多手臂,拿著各種各樣的武器或法器,這就是傳說中的火星神。
千年之前,中國已經(jīng)進入了農耕社會,人們要通過觀天來判斷時令,決定耕種,判斷收成。在遠古時期,每個農民都是星象學家,他們天天仰望星空,一方面是敬畏老天爺,另一方面期盼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
張僧繇的繪畫據(jù)說是從印度傳來的一種繪畫方式,就是“凹凸法”。畫面中的人物身體上有一些線,有的密,有的松,有的粗,有的細。
這些線跟顧愷之的線有一點不同,它明顯有了一些粗細的變化。還有重的顏色、濃的顏色和淡的顏色,形成了一種凹凸感,也就是立體感。
《供養(yǎng)菩薩》
到北魏時期,人們已經(jīng)開始在敦煌開鑿洞窟,供養(yǎng)佛像和菩薩,畫了很多的壁畫,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敦煌壁畫。
這幅北魏時期的254窟的《供養(yǎng)菩薩》有幾個特點,一是很明顯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二是人物身上有線條粗細的變化以及墨色線條的濃淡,形成的凹凸感;三是顏色變了,以藍色或綠色為主。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中天空是一種璀璨的藍綠色,而且人物的造型非常粗獷,非常有力氣。
《狩獵圖》
西魏時期的敦煌壁畫《狩獵圖》充滿了強烈的動感。左邊騎手騎在馬背上,回身把弓拉滿,要射擊一只追趕他的猛虎,右邊一位騎手在奔馳的馬上舉起長矛,投射出去,狩獵前面三只逃竄的黃羊,整個畫面都充滿著奔馳的動感。
畫面中還出現(xiàn)了很多像小梳子一樣連綿起伏的群山。這些山都是藍色的。山上還有一些樹,這些樹畫的很可愛,像一個手掌張開的樣子。 這是早期中國畫里山和樹的一個常見樣式。
《五百強盜成佛》
在西魏時期的敦煌壁畫中還有《五百強盜圖》。持著長矛的戰(zhàn)士騎在披著鎧甲的戰(zhàn)馬上,跟這些強盜發(fā)生了激烈的戰(zhàn)斗,強盜們手持刀盾弓箭,跟騎兵對峙。
有意思的是,戰(zhàn)馬的鎧甲是藍綠色的,還有這些強盜的盾牌上也有很多藍綠色,但是又跟中國畫的紅與黑結合了起來。
《福田經(jīng)變圖》
西魏滅亡后進入北周,在敦煌壁畫《福田經(jīng)變圖》中可以看到無邊的沙漠與戈壁中,行走的人們非常艱難。他們突然遇到一個綠洲,于是趕緊去喝水,人們也得到了休息。整體畫面是以青綠為主的。
《明皇幸蜀圖》
到了唐代,中國青綠山水畫最著名的一幅作品是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通幅都是青綠色,而且他在石頭背陰的地方會畫很濃的顏色,向陽的地方會畫偏黃色或者金色。
美術史上也把這種青綠山水叫做金碧山水。這是唐代宮廷繪畫中最流行的一種色彩方式。在畫面中還可以看到一馬當先的唐明皇,以及他的眾多隨從圍著他。
《明皇幸蜀圖》還有一個時代背景。大約在1200年前,唐朝發(fā)生了安史之亂,唐明皇不得不帶著他的隨從逃往四川,這個畫面正好就是在蜀道的山路上盤旋曲折行走的一個狀況,也可以看到什么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
因為安史之亂,唐朝勢力范圍明顯向南收縮。在這一次的事件中,西南的吐蕃占據(jù)河西走廊。直到在沙洲出現(xiàn)了一個大人物,他把自己的家財散盡,組織了一支軍隊叫歸義軍,跟吐蕃進行了戰(zhàn)斗,收復了河西走廊,收復了沙州和敦煌。把敦煌重新納入唐朝的版圖范圍。
這幅《張議潮統(tǒng)軍出行圖》,很好地展示了歸義軍那種千軍萬馬的行軍陣仗。馬兒們按照號角的聲音有節(jié)奏地行軍。畫面中一支樂隊在給行軍的隊伍伴奏,有人在載歌載舞。
《宮樂圖》
在這幅晚唐時期的名畫《宮樂圖》中則是另一番景象。后宮中的這些唐代仕女們圍坐在一個桌子邊喝茶。她們先在一個大鍋里煮茶,然后再用勺子分到每個人碗里,這是唐代的分茶制。她們一邊喝茶,旁邊還有人伴奏。
《搗練圖》
這幅是1200年前唐代有名的《搗練圖》,圖中人物的衣面上有非常漂亮的花紋,服裝也是紅、黃、藍、綠,五顏六色的,非常漂亮。還有她們頭上的發(fā)飾、妝容,穿的襦裙都很美。
《韓熙載夜宴圖》
順著時間的線索,在大約1100年前,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這一時期的南唐有一幅名畫《韓熙載夜宴圖》,表達了韓熙載放浪形骸的生活。
韓熙載為什么要這樣呢?據(jù)陸游在《南唐書》里記載,當時南唐已國力衰微,北方宋朝興起,而南唐后主李煜想任命韓熙載做宰相。韓熙載并不想做,所以通過這樣一個縱情聲色的場景,實現(xiàn)自己的明哲保身。
《寫生珍禽圖》
在五代時期還有人去畫很小的蟲子、花鳥。在五代十國的后蜀國,有個叫黃筌的畫家畫下了這些,雖然是很小很微觀的世界,可是卻栩栩如生。 這是中國畫的寫實主義。中國畫家至少在1100年前就可以畫得非常寫實。
《千里江山圖》
在900年前著名的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中可以看到 中國繪畫的許多畫法, 在一幅繪畫中同時具備平視的視角、仰視的視角和俯視的視角。中國繪畫的視角是隨時在變化的,像電影蒙太奇鏡頭一樣切換。
《五臺山圖》
北宋時期這幅敦煌壁畫《五臺山圖》很像話劇效果,有人趕著驢、駱駝上山,重重疊疊,但是時空被壓縮了,畫面中體現(xiàn)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三個時態(tài),三個時間段都被壓縮在這樣一個時間的隧道里。
《清明上河圖》
還有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代表了北宋的眾生相,畫里分別將600個人物的特征都表達了出來。畫面中這座官署的朱門前,百無聊賴的差役們在曬太陽,反映出北宋武備的松懈。
《胡笳十八拍》
大約在850年前,北宋被金國滅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游牧民族對中原的侵襲,持續(xù)千年,可以參考這幅《胡笳十八拍》,它是南宋畫家的畫作,這是一個明代的摹本。
《秋庭嬰戲圖》
《秋庭嬰戲圖》展現(xiàn)了南宋這些士大夫的家庭里,孩子們在后園做游戲的場景。
《果熟來禽圖》
南宋畫家在畫花鳥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圖中的三只蘋果,一只正、一只側、一只背,很好地展示了一個立體的透視空間。
《蒙古國供養(yǎng)人》
大約在700年前的元代有一幅壁畫非常有意思,就是《蒙古國供養(yǎng)人》。左邊幾位是穿著蒙古族服飾的男士,他們是供養(yǎng)人。右邊是典型的蒙古族女士。
這個壁畫很單薄,因為時間的腐蝕,元朝的壁畫腐蝕之后,隱隱約約透出了北宋時期的供養(yǎng)人圖像?梢娛窃瘯r,工匠們把宋朝的壁畫糊住后,重新畫上了壁畫。
《溪山漁隱圖》
大約600年前的時候,中國進入了明朝,明朝有很多著名畫家,在唐伯虎的《溪山漁隱圖》中,可以看到有人在吹笛子,旁邊有一位隱士與他的好友,靠著靠枕,聽著笛聲的同時打拍子,他們背后是一棵楓樹,紅葉點點飄蕩在水面。
《文姬歸漢圖》
明朝還有一個大畫家仇英,畫了《文姬歸漢圖》,反映了中原和西域胡人之間千百年來,不斷征戰(zhàn),也不斷交往與融合……但明朝發(fā)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對后世影響深遠,就是明軍封鎖了嘉峪關。嘉峪關封鎖以后,整個絲綢之路徹底中斷了,敦煌也就湮沒在黃沙之中。因為閉關鎖國,中國開始走下坡路。
《桃源圖》
仇英的另一幅畫《桃花源》,使用的是青綠山水畫的做法。仇英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個獨特的存在, 畫卷中充滿著非常鮮艷的紅、黃、藍、綠,把中國畫的色彩推到了極致。
《百駿圖》
300年前西洋傳教士郎世寧 把中國繪畫跟西洋繪畫揉合在一起,畫下了《百駿圖》,它明顯具有西洋畫焦點透視法的影子,但同時又有很多中國繪畫的情調。
《紙鳶圖》
100年前,齊白石將他心底的那份天真、純凈,展現(xiàn)在紙上,做出了《紙鳶圖》這幅畫,畫中展示的是4月放風箏的場景。畫面看起來很像漫畫,飛上天空的風箏與畫面右下方的兒童呼應,不禁讓人童心萌生,復歸于“天真”歲月。
從1600年前到100年前,通過跨越中國1600年歷史的很多五顏六色的畫卷,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繪畫中明顯的時光流動,這也是中國繪畫獨有的一種美學觀念。
曾孜榮
中信美術館館長,兼《東方藝術》雜志主編。具有20年藝術普及工作經(jīng)驗,資深藝術出版人。長期在豆瓣網(wǎng)、今日頭條、喜馬拉雅等平臺開設藝術專欄。風格簡練、有趣而引人入勝。
如果還想了解更多有趣內容
歡迎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哦~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