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大全,伊人久久成综合久久影院,中文有码人妻字幕在线,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生活·感悟] 無漏行──到達生命圓滿的‘八正道'

4 已有 2939 次閱讀   2017-09-06 19:44

無漏行

──到達生命圓滿的‘八正道'

耕云先生講述

一九九0年二月十七日于禪學會

目錄

一、修行的中心課題

二、無漏行就是八正道

三、正見與邪見

四、正思惟與邪思惟

五、正語與邪語

六、正業(yè)與邪業(yè)

七、正命與邪命

八、正精進與邪精進

九、正念與邪念

十、正定與邪定

十一、安祥禪的禪定

一、修行的中心課題

    修行的中心課題,在于找到真正的自己。各期共修會的會友,共同研究和突破的應該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

    永恒的必定是真實的和原本的,這是只能發(fā)現(xiàn)不能創(chuàng)造的,既然不因創(chuàng)造而有,因此它也不因任何原因而無。

    學正法,要發(fā)長遠心,要有堅強的意志、決心和毅力。如果沒有決心和毅力,不肯把全感情、全理智投入,那是沒有用的。

    禪,向來重視根器,重視上根大器,因為禪是最上一乘法,如非上根大器,就絕難相應。所謂上根大器,就是指大信心、大決心、大毅力和鋼鐵般的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不達證悟絕不放手。

    事實上,縱然是開悟了,也才只是修行的開始。經(jīng)上說‘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這意思是說:雖然你不必像聲聞四果、十地菩薩那樣歷盡多劫的千辛萬苦,就可以頓悟澈了;但是你那無始以來累積的業(yè)障、心垢和機械慣性,必須要逐步地加以掃除、廓清、矯正才行,否則你自性的本有光明,仍然不能綻放。垢未去,光怎現(xiàn)?

    所以,大家參加共修會,獲得正見,見到了道路以后,要如何去行,那才是非常重要的事;而且從今以后的生活行為,跟以前的生活行為應該不一樣才對,因為我們以前的行為是有漏行。

    什么叫有漏行?如何才是無漏行?

    人是在錯誤中長大,而又不斷地制造錯誤,增長無明的煩惱,這就是漏。

    各位參加了共修會以后,就應該開始走上獨行道,做個‘萬象叢中獨露身',不被境牽的真正獨立人;自己努力修正想念和行為,不再有錯誤和煩惱才是無漏行。無漏行就像今日企業(yè)界所推行的無缺點計畫;也就是說,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不該再容許自己有任何缺點;再加重一點說,就是不允許我們的安祥心態(tài)出現(xiàn)斷層,這就是真無漏。因為煩惱與錯誤同在,毀滅與罪惡同步,修行而不肯把錯誤徹底揚棄,就無法斷除煩惱;心里常被煩惱侵擾,試問又如何能擁有并保持安祥?

    壇經(jīng)上說‘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你不把人與人之間的是非,和心中二元的概念揚棄掉,你就不能免于煩惱。當你沒有煩惱的時候,才能把心靈上的陰霾一掃而光,呈現(xiàn)出萬里無云,才有陽光普照、花紅柳綠、鳥語蟲鳴的美好風光。

    眾生皆有佛性,我們每個人原本都擁有無量、無邊的光明,是我們自己被無明的見取和計執(zhí),把自性的光明掩蓋了,把真如佛性埋沒了;而且是生生世世,從生到死都在做著自己埋葬自己的愚昧行為。

二、無漏行就是八正道

    今天是第二屆共修會圓滿的日子,我要以‘無漏行'來和各位共策共勉。所謂無漏行,就是佛說的八正道,而八正道也就是到達生命圓滿的光明大道。

    八正道在俱舍論中叫八圣道,八圣道乃是圣人所踐行的道路;既是圣人,當然無漏,他的安祥心態(tài)當然不會有斷層。就世間法來說,八正道是正人君子所行的正大光明之道,在其他經(jīng)論中又叫八游行,意即逍遙自在地通過這一條到達生命圓滿的修行之路。所以,凡是肯正確踐行八正道的人,一定會活在秒秒安祥、秒秒自覺的自在逍遙之中。事實上也唯有保持秒秒安祥、秒秒自覺的心態(tài),才能通過既存在又超越的生活境界,以達到生命的圓滿。

    八正道包括些什么?它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三、正見與邪見

    八正道的第一指針是正見。為什么把正見擺在第一位呢?因為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具備了其他動物所沒有的優(yōu)異條件,其優(yōu)越處在于唯有人能夠依見解決定取向,以認知導正行為。如果沒有正見,便不知如何去做正確的修行。

    八正道是通往生命圓滿的道路,如果我們不具備正見,修行就會走偏、走錯。

    正見的反面是邪見。邪見包括了斷常、有無、人我、得失等邊見,以及執(zhí)假為真、積非成是、執(zhí)邪為正等謬執(zhí)。

    兩個人爭論不休地抬杠,不論誰輸誰贏,兩人都錯,因為各執(zhí)一邊(有所偏執(zhí)),統(tǒng)統(tǒng)失全。修行若能不著相、不執(zhí)假為真,不把虛幻當成真實,就不會起這種計執(zhí),計執(zhí)就是計較與執(zhí)著。

    一般的斷常邪見,例如說人死如燈滅,死了就沒有了固然是邪見;執(zhí)表層意識為自我,或執(zhí)表層意識不是我,也是邪見。為什么呢?真實的一定是原本的,在這一真法界,原本沒有‘能'與‘所',根本就沒有真與假的區(qū)分,一切當體是真,立處皆真,觸目菩提;如說有假的,那只是你自己謬執(zhí)心外有法,背離正見的結果。

    正見如金剛王寶劍,能破一切假像和邪見。邪見概略地說有六十二種,空有、非有、非非有……都是邪見;非有就等于無,非非有就等于有,這就叫做戲論、邊見和概念游戲,這是鉆死胡同和作繭自縛,絕對無裨于解脫。

    所謂正見,就是超越一切邪見的正確知見?梢苑譃橐韵聨讉層次:

    (一)明鑒因果

    第一個最基本的正見是明鑒因果。

    如何明鑒因果?清清楚楚、諦信不疑地了知一切原因都有結果,一切結果都有原因,這是邏輯學上的自然齊一律,是大自然的統(tǒng)一法則;既然是大自然的統(tǒng)一法則,當然也就是天律、天條;既然是天律、天條,就該很自然地遵奉信守,而不應該不肯付出,只想獲得;不該去炒股票、搞六合彩;不該去無本求利,乃至取悅、祭拜鬼神以求福佑……這都是邪見。

    講因果,離不開中間一個緣字,離了緣,因就不能成果。所謂因,就是動機;緣,就是條件,比如種菜先要有地,地要適合種菜的條件,才能生長成菜,如果是酸性地、堿性地、爛泥地……種下去也不會有結果,必須是做好水土保持、采光、施肥、病蟲害預防等條件具備,才能種菜得菜。

    (二)三法印

    正見的第二個層次,要明見佛說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畢竟寂滅。

    什么是諸行無常?行,指的是變化不停。萬事萬物都在生、住、異、滅的變化之中,都只是不永恒的現(xiàn)象,如水泡,如霜雪,只要不著相,本無生滅,然而一起見取,便背真常了。它原本是水,本無個別性,這是就淺義講;依深義說,一切生滅現(xiàn)象的當體就是永恒,為什么?無風不起浪嘛!心生萬法、萬法唯心,波即是水,煩惱即菩提,這不是很明白嗎?

    諸法無我,什么是諸法呢?在這時空無限的大宇宙,當體是個法界,所有有形、無形的,可以分辨、思考、觸摸的,可以感覺其存在的都叫做法。為何說是無我呢?因為它都只是因緣假合而有,條件消散了,它就沒有了。就物質最基本的原子來分析,當電子、質子……分開的時候,電子消失了,質子也跟著沒有了。諸法無我即是沒有任何一個永恒不變的個別自我。

    所謂畢竟寂滅,萬象森羅、繽紛呈現(xiàn),一切現(xiàn)象最后統(tǒng)歸于無聲、無色的本不生,誰也不會說地球是永恒的吧!物質三態(tài)的理論,對現(xiàn)代的你我,該是可以理解的。以上就是佛說的三法印。

    (三)了解四諦、十二因緣

    正見的第三個層次,要了解四諦、十二因緣。

    四諦就是苦、集、滅、道,簡單地說:苦因集有,道由滅成。十二因緣就是我們這具肉體形成的過程和輪回的現(xiàn)象,這在心經(jīng)淺釋里已經(jīng)講述,于此不贅。

    我們真實的生命,它既不因緣會而生,所以也不會因緣盡而滅,因為真實的必定是原本和永恒的,我們必須具有正見,才能夠從了解十二因緣如何形成假我,找出自己迷失的起點和過程,從而肯定真正的自己,毅然地從迷途而知返。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的基礎也就是十二因緣。

    (四)見性

    正見的最高境界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到一切存在的共同屬性,也就是宇宙的實相,從而的的澈見你、我和宇宙是一體不二的,而非對立的。相對宇宙而言,個人雖是小我,然而你、我就像大海的一個水分子,那些無法計算的大海水分子,跟你、我全同,當下全部都是你、我。所以只要見到了自己生命的屬性,同時也就見到了宇宙的實相,只要能大肯決,當下就會斷惑;從此對一切事、一切理不再存有疑問,不再起見取和計執(zhí),桶底脫落,一了百了。

    我們也許學過很多實用科學,而今知道那些只是因緣所生法,如果地球不存在了,那些學問、知識都歸向哪里去呢?

    正見的可貴處,在于擁有正見的人肯堅持正見,這樣面對一切現(xiàn)象時,才不會生疑,也才能保證自己想念、行為的正確。

四、正思惟與邪思惟

    先說什么是邪思惟?很多人一天到晚不自覺地進行著邪思妄想。

    有些人希求長生不死,幾乎是人人都很怕死。就世法而言,有生就有死,凡是因生而有的都會死,如果不是因生而有的,當然無可滅。佛法重視無生法忍,這是可以證得到的。當人證實自己并非因生而有時,當下就是永恒。在了解自己的同時,當下便了解了一切;因為突破一點,可以擴展到全面,一處如此,處處皆然。

    任何一種思惟如果跟我們的生死苦樂無關,跟個人的生活、理想毫無關連,那就是邪思惟。思惟如果偏離了中道,不契合人生的主題,或漫無目的的空想,統(tǒng)名邪思惟。邪思惟不僅浪費時間、生命,而且增加心垢,加重業(yè)力,沉入想陰。

    我們研究有用的學術,追求有用的知識,或破解一個公案,都是光明的思惟,正思惟會使我們健康。所有哲學家、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其所以都是健康長壽,都歸功于他們善用正思惟與宇宙的生命力結合,擷取了生命的源頭活水。

    真正的正思惟是自動自發(fā)的,不但是一種快樂的事,而且還會上癮,如果摻雜了功利主義的思惟,那便會讓人感到壓迫與無奈,而形成一種煎熬和懲罰,生命力也會因之而萎縮。

    人,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人為什么會苦?苦的因、苦的根在哪里?如何找到苦的因,拔掉它的根,如何保持心境的平衡,使大家都安祥、快樂,這才是正思惟。

    達摩祖師說學禪有理入,有行入兩條路,當你思惟到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時,就是到達生命的源頭,就會桶底脫落,當下理、事二障除,我、法二執(zhí)斷。有不少人認為學佛法應該是無思、無為的,這是偏見;因為思惟和不思惟是一回事,當你臻于體用不二時,思惟就是不思惟,這可不是‘白馬非馬'的戲論,因為你思惟的是實相,與法界的光明相應,你的心力會增長;如果是邪思妄想,就會沉入想陰,就會因生命力的浪費、萎縮而面不華色。如果想什么問題都不求結論,久之,當你想一個問題時,十個、八個問題會一齊出現(xiàn),而形成精神分裂,這是可以通得過實驗的。

    比如當教師的,你若是用愛的教育去教學生、改作業(yè),晚上雖然睡得晚,早上起床精神依然很好;如果是帶著莫可奈何的厭煩心情去教學生、改作業(yè),隨便敷衍,不得不做而做,工作對你便是一種煎熬和懲罰,不但影響健康,照照鏡子看,臉色一定會一天比一天難看。

    同樣的道理,你若是給禪刊寫文章,晚上只睡了兩三個小時,第二天精神仍然會很好;如果是為了被迫寫其他的文字而熬夜,第二天便會頭昏腦脹。不信?試試看!

    在修行的歷程上,有些問題如果不思,它就不通。佛祖坐在菩提樹下,并非在閉目養(yǎng)神,而是就宇宙、人生的核心問題在集中心力進行思惟,只有把難題解開、突破,才能豁然大悟。可知正思惟不僅不會妨礙修行,反之,要斷惑證真,只有用思惟做工具,向自心求答案,才能一勞永逸,以思惟到達無思、無為的境地。

五、正語與邪語

    什么是正語?正語就是誠實語、正直語、安慰語、去惑語、調和語,所言都是有利他人,真實不虛的。正語就是正直語:公平正直,絕無虛假。正語是柔和語:聽起來很溫柔,能化解沖突、矛盾,而不傷人,不破壞人際的調和。如法而說,如實而說,是正語的最高境界;所說的話不違實相,不違背正見,用正確的見解來指導說話的內容。

    正語的反面是邪語,什么是邪語?凡非正語,都是邪語。一般易犯的邪語是:

    兩舌──挑撥是非,制造不和;一件事情,兩種說法,乃至兩面討好,都屬兩舌。

    惡口──粗魯罵人、講話難聽、言中帶刺、信口批評,都屬惡口。

    綺語──說黃色的話,煽動別人本能;引起他人不該有的罪惡動機,使其造業(yè)、造罪;乃至花言巧語、奉承、諂媚……都屬綺語。

    妄語──就是說謊、騙人,至于未見說見、未得說得、未證說證,更是大妄語。

    在八正道里,正業(yè)、正語、正念,是針對我們的身、口、意三業(yè)提出的。在這三業(yè)中,佛法很重視口業(yè),因為古圣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言語影響之大由此可見。所以說話不可不慎,尤其不可把錯誤的思想和見解向別人傳播,那樣就等于散播毒素。思想是無聲的語言,語言是思想的聲音,它對人們的禍福、損益會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我們說話要說正語,不可說邪語;要說有建設性的話,說有助大眾和諧的話,不要說破壞性的話;要說鼓勵、安慰的話,不要說諷刺、傷害人的話。

六、正業(yè)與邪業(yè)

    什么是正業(yè)?正業(yè)包括身、口、意三業(yè)的清凈。八正道中既分列出正語和正念,正業(yè)的重點應該在身體的行為上。

    所謂‘業(yè)',就是想念、行為的總和。例如一個公司一年的運作,大家共同努力的總和,叫做業(yè)績;同樣,人從生到死,除了三歲以前的‘無記',在這一生中所思、所行的種種,綜合起來就是業(yè)。當然,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都是業(yè),也都會產(chǎn)生影響──形成業(yè)力。由此可知,業(yè)就是生活過程中的紀錄。

    業(yè),既然有正邪、善惡之分,我們自當只造善業(yè)、正業(yè),不造邪業(yè)、惡業(yè)。

    正業(yè)就是正當?shù)南肽詈托袨。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商人,在和別人交易時,要同時考慮到不僅要對彼此有利,也不能損及國家和第三者的利益,這種作為就是正業(yè)。反之,如果用不正當?shù)氖侄纹垓_、蒙蔽對方,使其理智不清、判斷錯誤,造成于我有利,于他有害的損人利己結果,這不是正業(yè),而是邪業(yè)。為了利己利人而使第三者受害,也是偏離中道的邪業(yè)。

    依此類推,所謂正業(yè),應該是自他兼利,彼此無損,不違中道的行為。中道不是指墻頭草隨風倒;也不是主張無是無非,誰也不得罪;更不是面對大是、大非時,模棱兩可,保持中立。而是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不偏不倚,就跟射箭要恰好命中中心點一樣,不偏不倚。正業(yè)的尺度就是止于至善的中道。我們唯有活在責任義務中,自他兼利,絕不制造負值,絕不危害國家,才能活在理得心安的正業(yè)之中。

七、正命與邪命

    什么是正命?正命就是活得光明磊落,正正當當,仰俯無愧,頂天立地的生活品質與人格素養(yǎng)。

    假如我們活得不光明、不磊落,為了自己活,讓別人活不下去,把自己的生活利益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就是邪命。就現(xiàn)代國民的基本認知來說,要生存就不能逃避自衛(wèi)戰(zhàn)斗;要生活就不能脫離各類型的生產(chǎn)。任何只想獲得而不付出,有需求而無貢獻的生命存在,都只會制造人群的負值,也都是邪命。

    我常說:人要活在責任、義務里,如果逃避責任、義務而茍且存活,這種人活著是多余,他只會增加別人的負擔和傷害,這也是邪命。

    做為一個朝向生命圓滿邁進的修行人,一定要活在正命里。百丈懷海禪師便是一個足堪效法的典型。他首先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年逾八十歲,他還每天下田耕地。徒弟們憐憫他年老,勸他不必下田工作,他不答應,徒弟把他的工具藏了起來,老和尚因為這一天沒有工作,便在室中打坐,拒絕到齋堂吃飯。他那‘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嘉言卓行,就是禪者的典范。

    我常說‘愛你的工作,要和你的工作談戀愛。'因為只有工作才會使你活得理直氣壯,也許你可以不工作也有飯吃,但那會使你活得窩囊、猥瑣。只有活在正命里,才會活得理得心安,也才有安祥的基礎。

八、正精進與邪精進

    有正精進就有邪精進。

    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一位名叫阿那律的,因為常常貪睡被佛呵斥,他便涕泣自責,不再睡眠,結果七天之后雙目失明。睡眠是眼睛的食糧,未到大悟澈了的境界,豈可不眠?佛祖憐憫他,教導他修天眼通,從此他不須依賴肉眼看了。

    還有一位名叫輸屢那的佛弟子,也是因為過于精進,以至欲速不達,思悔欲退。佛知道后問他:你過去在家里最喜歡做什么事?他答:愛彈琴。佛問:弦松時如何?沒聲音了。弦扭得太緊時怎樣?會斷!不松不緊時如何?可以彈了。佛說:這就對啦!修行就像調琴弦,不能太松,太松就是懈;也不可太緊,太緊了就會斷掉,即使不斷,也會發(fā)出難聽的噪音,要松緊適度啊!這位弟子聽了佛的教誨,就改變了修行的態(tài)度。

    佛陀說‘制心一處,事無不辦。'我曾把佛這句話引申為‘把全生命的情感、理智、精力投注到你所從事的研究發(fā)展上,讓它集中形成一個焦點,然后在那個焦點上,就會綻放出智能的花朵。'我對佛陀這句話的體會就是這樣。

    所有成功的人,都善于集中他的生命力。大發(fā)明家愛迪生的故事,人人都知曉,他只受了兩年的小學教育,沒有任何學校的學歷證件和畢業(yè)文憑,但他發(fā)明了一千三百多種東西,憑什么呢?憑著他對研究、發(fā)明的濃厚熱愛,以工作為享受,自動、自發(fā),只有快樂,絕無壓迫感。他的成功就在于制心一處,精一不雜。如果不能制心一處,精力分散,將會一事無成;善于集中心力,才有創(chuàng)造力,也才能突破難關,開拓境域。

    正精進在實踐上就是摒除雜念,集中心力。我們要進行思惟,先要確定主題,然后集中心力去思惟,沒有結論絕不思惟另外的問題。我們要工作,就應該心無二用,把感情、理智無保留地投入工作。對修行而言,則是精者不雜,也就是要不斷地凈化自己;進者不退,不要受到外在一切的牽制、干擾,安祥度自然會一天天的加深,親和力和同化力也自然會一天天的擴大、加強,這就是禪者的正精進。

九、正念與邪念

    所謂正念,就是無私無我,正大光明的想念。

    人是會想念的動物,要求停止思念是不可能的,但若要做到念念分明,念念無私無我,正大光明不起邪念,遠離貪、嗔、癡、慢……就必須不斷地反省懺悔,以修正想念和行為。

    就世法而言,人是心物合一的體現(xiàn)──人的念頭在主使、支配著人的肉體。在‘安祥之美'的講詞中,我曾說過:心念不正,會造成身體上的很多疾病。因為所有黑暗的、不可告人的念頭不應該任其滋長。一天到晚念頭都在活動,而我們卻不知道,這就是無明,無明就是愚昧。

    正念的起點,是念念自知,念念自我批判;一念之起,立刻要辨明是正?是邪?邪念就要自我制裁,若是正念,要做的就立刻去做,做不到的和不必要的念頭都是妄想,要立刻斷然遏止、揚棄。

    念頭來自前塵緣影,是耳朵錄音、眼睛錄影所吸收累積的虛幻六塵,我們如不自省、自覺,便會不知不覺地被妄念所支配、愚弄。

    在臺南時我每天早上都到體育公園散步,有一天遇到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我問他:每天散步多久?在散步時,心里都想些什么?他說:我根本沒有想,我一點想念都沒有。我心里想:這簡直是睜眼說瞎話。

    大家也許問:見性以后,秒秒安祥了,有沒有想念?我可以回答無念,也可以回答有念。為什么?因為就禪者而言,有念即是無念。答有、答無都沒有錯。

    楞嚴經(jīng)說‘如幻三摩地,彈指超無學。'真正的安祥心態(tài),就是‘如幻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定。為什么說如幻呢?

    古德有一句話形容念頭在禪者心境上的情況說是‘長空不礙白云飛',念頭好像是天空中的一片云,若有若無,既不停滯,也無干擾。這就是有無不二,用不離體的正念。更進一步,所有念頭的萌生,都會清清楚楚地察知,一個也不會漏過,這就是‘識得不為冤'。

    再進一步,念頭就會自動停止。會不會死?怎會?他還有那個無念之念在主宰著心國。對契入不二法門者來說,有念即是無念,無念也是有念,是圓融無礙的,否則便不契不二法門。

    為什么說安祥禪的安祥是一種覺受?因為離開心的覺受,任何學術都跟解脫無關;凡是不能凈化、提升、改變心態(tài)的學問,都屬外道,學得再多,對正命都毫無裨益,那顯然是廢知識,跟酒精一樣,只有熱量而沒有營養(yǎng)。

    所以,各位要珍惜護持此刻的心態(tài),能保任此刻的心態(tài),你便已擁有正受和正念。念念無執(zhí)著、念念不停留、念念不感光,唯念眾生苦,唯念生老病死的問題要突破;所有的念都是光明的,都可以發(fā)為語言,說給大家聽,這就是正念。如果對自己的想念會感覺臉紅,那就不對了。

十、正定與邪定

    八正道最后一個要項是正定。什么是正定呢?正定就是安定得很正確,正定就是正確的禪定。

    真正的禪定,就是六祖所說的外不著相──不受外在事物的牽引、干擾;內心不亂──內外平靜,天下太平,既沒有外來的侵擾,也沒有內部的叛亂,國家就太平了。我們講的國是心國,你自己就是自心的國王。經(jīng)上說心王、心所,就是要我們識得主、從。

    現(xiàn)在學邪定的人很多。有些人服鎮(zhèn)靜劑求心的鎮(zhèn)定;也有人服LSD追求幻覺,這都是邪定。佛經(jīng)列舉的邪定很多,我們既不接觸,也不必一一去批判它。一般最混淆正定的有打坐、煉丹、守竅、通靈靜坐……倘若條件不具,守竅的結果,不但會導致血壓高升、眼睛失明、五陰熾盛等過患,甚至會因走火入魔而精神分裂。

    有人修天眼通,結果連肉眼都不通了;有人觀想某一種事物求定,這叫有相定;有人打坐,一入坐就什么都不知道了,這叫枯木死灰定,也叫無記空定;還有人追求某種境界或功利,打坐煉丹,修大、小周天,希求由身體健康超人一等而長生不死,但卻忘了佛說生、老、病、死……八苦交煎,尤其是第八苦‘五陰熾盛'更容易使人墮落、迷失。

    修行要不離中道,過與不及都不適中。安祥禪不是一般的禪定,安祥就是正定,也唯有保持安祥的心態(tài),才有助于生、死、苦、樂的解決,有裨于永恒生命的證得。只要你肯全心投入,秒秒護持,其成功率如立竿見影,百分之百的穩(wěn)操左券。

十一、安祥禪的禪定

    一般禪定有四禪八定(四禪天、四空定)、九次第定……現(xiàn)今也有超覺靜坐等法門;而安祥禪的禪定,有以下三個階段:(一)離執(zhí)禪定、(二)去執(zhí)禪定、(三)無執(zhí)禪定。

    各位來禪學會參加共修,或經(jīng)常唱禪曲、聽錄音帶、看講詞,當你有會于心時,當下就會和安祥禪相應而擁有正受。當你以這種安祥心態(tài)走在熱鬧的大街上,雖然對外在的一切歷歷明明,卻好像是只有自個兒一人一樣,外面那些擾嚷喧嘩對你已不構成干擾了,你的心就像一面鏡子,到面前‘照'得清清楚楚,走過去了卻不留影像,這樣的心態(tài)就是離執(zhí)禪定。

    過去和人一言不合便會生氣,現(xiàn)在別人罵你時,你卻覺得好笑。過去看別人都不順眼,自己照鏡子,連自己都不滿意,現(xiàn)在無所謂順眼不順眼、滿意不滿意了。過去你是個錄影機、答錄機,看到什么就錄什么,聽到什么就錄什么,然后把‘軟體'裝進腦子里,F(xiàn)在眼睛看東西跟鏡子一樣,過去就沒有了;耳朵聽話(一切聲音)也是左耳進、右耳出,儼然是‘所過者化,所存者神',能夠達到這種心境,就是離執(zhí)禪定。

    離執(zhí)禪定如果是氣質純潔,養(yǎng)之有素,也能就地還鄉(xiāng),這‘地'就是如幻三摩地。那為什么還要經(jīng)過三個階段呢?離執(zhí)禪定跟去執(zhí)、無執(zhí)禪定有什么關系呢?

    問題就在離執(zhí)禪定是否能夠時時、秒秒,須臾不離地持之不失。如果是在老師跟前才有,離開老師就無;刻意去找它,它還存在,一不留意它就溜走了,這顯示你的心垢還沒有去掉,偏去的個性還沒有扶正,多劫以來的機械慣性、習氣尚未糾正,積業(yè)成障的障礙還沒有撤除,一旦遭遇到惡因緣,離執(zhí)禪定就會退失,依然會欲振乏力,被外緣牽著鼻子走;所謂‘陰境忽現(xiàn)前,瞥爾隨它去',這不僅可怕,而且也實在值得我們警惕。這顯示當你證得離執(zhí)禪定時,仍必須緊接著做好去執(zhí)的工夫,這樣才牢靠、穩(wěn)妥。

    如何去執(zhí)呢?只是教人認真、由衷、徹底的做一番反省、懺悔的工夫。

    反省,是所有修行人不可缺少的法門。因為那些陳年往事、無明、心垢……如果不把它徹底整理、清除,觸機遇緣,老毛病依然還會發(fā)作;所以,天主教有告解,基督教有懺悔儀式,在六祖壇經(jīng)里也有無相懺悔的明誨。大智度論里對懺悔的要求更嚴厲,要你把所做、所為,所有見不得人的殺、盜、淫、妄種種惡行,當著千百大眾發(fā)露懺悔,倘還存有一絲我執(zhí),是很難做到的。

    金剛經(jīng)上說‘世人受持、讀誦此經(jīng),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這就等于重罪輕受,打了不罰,罰了不打,免于被惡業(yè)牽入地獄,這應該是最揀便宜的事了。發(fā)露就像是見光死,是消業(yè)去障的殊勝法門。拿別人看不起、當眾沒面子,和疾與菩提心相應、享有正受、提升正見相比,孰輕孰重?真修行人一定會知所取舍。因為你若不做去執(zhí)禪定的工夫,離執(zhí)禪定是不容易守得住而易出現(xiàn)斷層的;斷層便是有漏。

    什么是離執(zhí)禪定?我相信除了少數(shù)因業(yè)障太重而電阻太大的會友以外,在座各位都在離執(zhí)禪定中,感受到微醺的離執(zhí)心態(tài)吧?

    我時常講:不努力的人不會成功,不付出的人不能獲得,不耕耘的人沒有收獲。要想獲得必先付出,這是宇宙法則,是自然齊一律。你如果想保有這美好的安祥心態(tài),這最上一乘、最圓、最頓,當下超凡入圣,立刻見性成佛的現(xiàn)量,就必須下定決心,做一番誠懇地反省、懺悔才行。

    你若真心修行,就必須通過去執(zhí)禪定,確確實實地反省,不必訂進度,不要圖快速,分年分段,點點滴滴,巨細靡遺地把自己心靈深處的陰暗污垢,一一地挖掘出來曝光,讓它‘見光死'。

    反省的順序是按反時針──今天反省昨天,今年反省去年,去年反省前年……這樣一直反省到出生;當反省到不能記得時就等,如果修行好,總有一天會反省到媽媽生你時候的情形,到時候就可能證得宿命通了。

    你能認真反省,去執(zhí)去得很徹底,把所反省出來的種種心垢去除,拔掉病根,并且寫出來,找一個你最尊敬、最信得過的人,在他面前頂禮,宣讀你的懺悔,然后誓死絕不再犯,絕不讓罪過再重復下去,這就是修去執(zhí)禪定。心垢清除了,病根拔掉了,然后就自然地證入無執(zhí)禪定。無執(zhí)者,無漏也,就是無缺點計畫的完成。

    以后的一切思想、言語、行為,不假著意,自然而然會符合八正道。既已臻于無漏,你不是佛是誰?誰又是佛呢?

    修行到達真無漏、大圓滿的人,動靜、喜怒、啼笑……統(tǒng)統(tǒng)是無漏的、離非的、離分別的、無私無我的,這就是佛說八正道的正確踐行。

    請各位從現(xiàn)在開始,用現(xiàn)在的心態(tài)做由衷的反省,來修去執(zhí)禪定,等我們去執(zhí)的偉大工程完成以后,就升進到無執(zhí),就堪與諸佛把手共行了。

    八正道出自佛說雜阿含經(jīng)第二十八卷。阿含經(jīng)是佛的第一大弟子摩訶迦葉法王子,集合五百大阿羅漢所集結的佛語,其中大多是修行法要與典故,有啟發(fā)性的寓言,既不枯燥,也不涉神秘,希望各位有空可以看看,也希望各位珍惜今天的勝緣,尤其要珍惜此刻的心態(tài),努力通過八正道,定會到達生命的圓滿!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