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國徽為何不用康乾線條,要用漢唐線條?看懂后才知林徽因境界高!
在新中國成立之際,國徽的設計是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因為它不僅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形象,更要蘊含了新時代的精神。在眾多設計方案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使用漢唐線條而非康乾線條——至今仍讓人贊嘆不已,這一決策的背后,也凝聚了林徽因等設計者的高瞻遠矚。

林徽因(1904 年 6 月 10 日 —1955 年 4 月 1 日)是中國著名的詩人、作家、中國現(xiàn)代第一位女建筑師。她自幼便展現(xiàn)出了聰慧的天資,四歲開始由大姑母發(fā)蒙讀書,八歲移居上海后在虹口愛國小學讀書,后隨父親官職變動移居北京,就讀于英國教會辦的培華女子中學。
1920年她隨父親林長民游歷歐洲,這段經(jīng)歷讓她開闊了眼界,也接觸到了西方的建筑藝術(shù),期間受到房東女建筑師的影響,立下攻讀建筑學的志向。

1924年6月她和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筑學。她與丈夫梁思成一起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建筑研究體系,為中國建筑史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撰寫了《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筑史》等重要的學術(shù)著作,為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線條之爭
國徽的設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許多細節(jié)的選擇與考量,而在這些選擇中,線條的使用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線條作為視覺藝術(shù)的基本元素,能夠直接反映出一個時代的審美特征。
清代作為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其藝術(shù)風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復,康乾線條以其繁復華麗而著稱,可是這種線條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封閉風格,恰恰與新中國所需要的開放精神不符。

漢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強盛時期,其線條風格莊重而磅礴,體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的自豪。唐朝的線條則更加柔美,如同詩意的流水,傳達著包容與開放的精神。這兩種線條的融合,恰好能夠反映出新中國所追求的強大與開放。

林徽因的選擇
林徽因的這一選擇并非隨意之舉,而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結(jié)果,她深知國徽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象征,更是一個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因此在設計國徽時,她不僅考慮到了藝術(shù)上的美感,更考慮到了政治上的需要。
在設計國徽的過程中,也并非一帆風順,她的選擇一開始也遭到過部分專家的質(zhì)疑,他們認為康乾線條更能體現(xiàn)中國古代的繁榮,可是林徽因并沒有因此動搖,而是用自己的專業(yè)理論說服了疑慮者。

在一次公開講座中,林徽因更是以有力的辯護,向人們展示了漢唐線條的優(yōu)越性。她同時還指出,如果我們只是盲目追求表面的繁復,而不追求內(nèi)在的底蘊,那么這樣的國徽將是無靈魂的,這一觀點迅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支持。

漢唐線條之所以成為國徽設計的最佳選擇,不僅僅是因為其藝術(shù)風格上的優(yōu)越性,更是因為其背后所蘊含的特殊意義。我們都知道,漢朝和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的藝術(shù)特點都彰顯著國家的強盛之勢,漢唐線條作為這兩個時期的代表,自然也繼承了這種精神。

漢唐線條身上的強盛豪邁之意,也能讓人看到未來的中國必將成為強國,這種線條所蘊含的力量和信心,正是新中國所需要的。從美感上來說,它可能不及康乾線條那樣秀美華麗,但它卻包含一種“強盛的美”,這種美是康乾線條所無法比擬的。

林徽因的高瞻遠矚
林徽因的這一選擇,不僅得到了時代的驗證,更成為了一個經(jīng)典的案例。她用自己的智慧,書寫出這一歷史性的設計杰作,她功成身退后的人生雖短暫,但她的精神永遠值得后人學習。
林徽因的境界不僅體現(xiàn)在她對國徽設計的貢獻上,更體現(xiàn)在她對民族命運的深刻理解上,她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女性也可以對國家做出偉大貢獻,她的精神將激勵更多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寫到最后
國徽作為新中國的象征,它的設計過程可謂充滿了艱辛,林徽因等設計者的付出與堅持,不僅為新中國留下了一個永恒的印記,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刻的歷史啟示。在國徽的設計中,林徽因選擇漢唐線條而非康乾線條,這一決策不僅體現(xiàn)了她高超的藝術(shù)造詣,更展示了她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

國徽上的漢唐線條,如同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將我們與那段輝煌的歷史緊緊相連,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自強不息的向前。大家如果還有別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進行留言和討論,同時也歡迎收藏和轉(zhuǎn)發(fā)。(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刪)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