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王朝入主中原,采取愚民政策,閉關鎖國,當洋人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之后,西方洋人帶著照樣機,拍攝了滿清統(tǒng)治下的中國,下面讓我們看一下,當時晚清中國人的真實生活。30張彩色照片。
簡易搭建的草屋,雖然看起來比較破舊,但棚子底下倒是很溫馨。幾張桌子和長椅,上面擺放了茶具,應該是個茶棚。過往趕路的人們,或者干活口渴的人,累了都會停下來小坐一會兒,喝喝茶,聊聊天,既解渴又解乏。
雙手拿刀,表情兇狠,金雞獨立的姿勢,這是一位雜耍演員在街頭表演節(jié)目。為了賺錢補貼家用,只能街頭賣藝,供人們娛樂,客人高興了賞點小費。不管怎么,都是憑借自己辛苦勞動換來的錢財。
車夫推著獨輪車,戴著草帽,皮膚黝黑,衣衫全是灰塵,臉上笑意顯得特別淳樸。車上的人比較年輕,衣衫干凈,應該是富貴人家的公子哥,和車夫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一位老婦人坐在長椅上,眼神呆滯注視前方,手上和腳上都在忙著做活兒,就像一個無情的工作機器一樣。可能日復一日的生活,沒有新鮮感,已經(jīng)把她變得麻木了。
一眼望去,狹窄的小巷熱鬧非凡。各種雜貨鋪一間挨著一間,還有在路邊支起散攤的。人群來來往往,有閑逛,有好奇,還有尋找目標買東西的。店鋪招牌最顯眼的當然是“馳名戒煙藥丸”,既然有賣戒煙丸的,說明當時很多人已經(jīng)身受大煙的荼毒。
街邊的餐鋪,盤子里應該是餛飩,餃子之類的。擺個小吃攤做面食,即簡單又快,客人等待的時間不用太長,這樣客流量也比較大。
想起了電視劇里演員的臺詞:“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這就是街頭藝人的真實寫照,幾個人合作挑戰(zhàn)高難度動作,博得周圍人一聲聲喝彩。但是這種比較危險,只要有一個人配合不好,就會發(fā)生危險,所以掙錢比較辛苦。
四個女子圍坐在一起,一人手里一種樂器,吹拉彈奏,分工明確。說明那個時候已經(jīng)有表演藝人了,主要供一些世家大族們娛樂消遣。
衣衫襤褸的祖孫倆,孩子懵懵懂懂,爺爺?shù)哪?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font-weight: 700; 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飽經(jīng)滄桑,伸出手向路人乞討。應該是家里實在比較困難,所以不得不用這種方式繼續(xù)生存下去,但是仍然有著向生活前進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一個小小的地方,簡單的支起一張桌子,擺上筆墨紙硯。老爺爺戴著眼鏡,一看就很有學問的樣子。這是另一種謀生的技能,幫別人手抄或者寫信。那個時候會讀書寫字的人并不多,所以便少不了這樣的一種職業(yè)。
這是一個水產(chǎn)市場,攤販們緊挨在一起,面前擺滿了水產(chǎn),有客人的時候各自忙碌,沒客人的時候就聊天打趣。
這四個女人面容姣好,坐姿開放,穿著隨意略有暴露,應該是青樓女子。男人們?yōu)榱苏覙纷,就會去青樓,尋一個看對眼的女子,你情我愿。
那個時候的達官貴人,家里孩子眾多,不想送去學堂,就會專門請一個私塾老師來家里,教孩子們學習寫字。圖片中就是孩子們圍坐在一起,聽中間的私塾老師授課。
擺攤看病抓藥的江湖郎中,拉一條橫幅,介紹了各種疑難雜癥,看樣子也是個很厲害的中醫(yī)。
祖孫三代,懷里抱著的應該是個男孩兒,那個時候重男輕女的糟粕思想還比較嚴重。右邊兩個小女孩兒雖然年齡比較小,但還是逃不掉裹小腳的命運。
彈棉花,老一輩的傳統(tǒng)手藝。以前都是握著工具上下拍打,彈出來的棉花又軟和又有彈性,F(xiàn)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都是機器代替人工,省時省力效率也高。
一個人正襟危坐在織布機前操作,整臺機器都是木制的,生產(chǎn)全靠手動。這個時候的西方國家,織布機是由鋼鐵制造的,實現(xiàn)了自動化操作,生產(chǎn)效率比晚清要高幾十倍。
想要留住美好時刻,除了用照相機,還可以有比較傳統(tǒng)的畫像。簡陋的屋子里,貼了幾張他畫過的畫像,就像影樓里用來宣傳的照片。
街頭小巷的修腳師傅,年齡偏大,戴著眼鏡,雙目注視著客人的腳,仔細又認真。有錢人家的公子哥,總是比較會享受。就像現(xiàn)在的洗腳店和按摩店一樣,是一種放松舒服的地方。
一對結婚的新人,郎才女貌。新娘頭飾有點夸張,婚服艷麗,新郎英俊挺拔。美中不足的是衣服比較寬大臃腫,顯得丑陋不堪。
兩個小孩兒在街頭看拉洋片,很是新奇。拉洋片是現(xiàn)在電影的雛形,那個時候應該是沒有聲音的。想起了小時候夏天的夜晚,大隊里播放露天電影,男女老少坐滿了人。
清朝光緒皇帝批準開辦大清郵政官局,中國近代郵政便誕生了。郵政員穿著工裝,背著郵政包,把信件送到顧客手中。當時能進郵政工作,是一份相當不錯的職業(yè),人人稱羨。
兩個婦女一人抱著一個娃娃,不農(nóng)忙的時候,大家就會抱著孩子聚在一起聊聊天。右邊的婦女戴著旗頭,身份尊貴,可能是流落民間的格格。
這是農(nóng)民正在踏著汲水工具,給農(nóng)田灌溉,沒有畜力,全靠人工上陣。一個個身材消瘦,面露難色,比較吃力的樣子。可能辛苦勞作一年,也不一定能夠填飽肚子。
祖孫三人一起去集市,老婦人手持拐杖,因為裹小腳,很難長時間走路,必須拄拐。男人挑的籮筐里,坐著小孩子,眼神清澈。以前逃荒的時候,也是這樣,挑著小娃娃背井離鄉(xiāng),去外地討生活。
圖中的中年人正在讓剃頭匠梳理自己的頭發(fā),腳上穿著草鞋,身上衣物滿是補丁,但是依舊笑容滿面。生在這個時代,也沒有辦法,改變不了,只有微笑面對。
兩個人扛著棍子,中間綁了一頭肥豬,內(nèi)心歡喜,嘴巴不自覺地上揚。不知是過年還是雇主有什么喜事兒,不然這頭肥豬是舍不得殺掉的。那個時候能吃到豬肉,也是比較富裕的家庭了。
以前窮人家的交通工具大多都是驢車,一位婦女騎著驢,帶著孩子去干農(nóng)活。即使是騎著驢,也比走路省力很多,干完農(nóng)活回來的路上,還能騎在驢上面歇息。身后的房子破舊不堪,說明也是一個窮苦家庭。
對比明顯的是,中間的富家子弟,在樓上的天臺,身邊圍繞著小丫鬟,甚至是童養(yǎng)媳。撐著質(zhì)量上乘的遮陽傘,渾身衣著光鮮。他們的起點,是窮人的孩子一輩子都到不了的終點。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