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童趣——藝術家關注的熱點
從盧梭到畢加索,他們分別來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現(xiàn)代繪畫新興的眾多流派:表現(xiàn)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抽象主義、立體主義。然而在作品中顯現(xiàn)出對童趣關注,或者借用童趣的表現(xiàn)手法的其他各流派藝術家不勝枚舉(卡雷爾·阿佩爾、維夫瑞多·拉姆、阿席爾·高爾基、保羅·高更等)。
實際上對兒童趣味的關注也是團體性的,除了有立體派形式上的“借用”,超現(xiàn)實主義者也意識到兒童藝術可能是他們藝術的來源之一,他們很重視成人對于兒童的模仿,認為兒童藝術是不受審查的多形態(tài)的自我最慷慨發(fā)泄的一種藝術。
布勒東(AndréBreton,1896-1966)這樣寫道:“一頭扎進超現(xiàn)實注意之中的大腦能夠帶著熱烈的興奮感,重新體驗孩提時代最美好的光陰。童年最接近人的真實生活——在童年,一切都像巧合般促成那種有效而無風險的自制!
法國的讓·杜布菲(JeanDubuffet,1901-1986)對于超現(xiàn)實主義在兒童藝術中尋找靈感的欲望做出了回應,1954年,他用一種幽默甚至諷刺的腔調創(chuàng)作了《母牛、草、樹葉系列》。他對本質的、原生態(tài)的東西尤感興趣,并形成了一批巨大的Rawart(生藝術)[15]。這些畫中的顏料用的很厚,仿佛用泥刀劃過和涂抹過,輪廓潦草。這些如鬧劇般的形象有時荒唐,有時邪惡。而驅使他的依然是“一種擺脫所有束縛表現(xiàn)的條條框框,欲求完全自由的獻身精神”,要“擯棄以前的所有知識。……每有新作,就要重新創(chuàng)造他的藝術和他的方式。”[16]
大量的具有童趣特征的繪畫作品雖然在表現(xiàn)手法上各不相同,但是都有著稚拙、原始、天真的特點和極為細膩的情感。
童趣繪畫作品雖然或多或少的從兒童繪畫或原始繪畫中汲取了靈感,卻是完全凌駕于純熟技巧之上的“童趣”。藝術家巧妙地把兒童觀察事物、簡化事物的獨特視角借鑒到畫面中,使畫面有了“稚拙”、“簡約”、“抽象”等特童趣繪畫中最重要的特點在于來自畫面之外的情感特征。
在形式感上,童趣繪畫具有一定的平面化的特征。從色彩上說,這類作品往往色彩鮮亮,從而極賦生命力。從造型上說,造型概括、簡化甚至抽象。用筆等表達手法雖然不同,不過大約也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極為豪放灑脫的充滿表現(xiàn)主義特征的方式;一種是不漏過每處細節(jié),仔細刻畫,這種表現(xiàn)方法有時與從局部入手的技法不無關聯(lián)。
但是,無論是夏加爾或是克利,即使內心世界多么的純真,畢竟也都不是未開竅的兒童,他們顯然已經(jīng)掌握熟練的繪畫技巧。在他們繪畫作品中我們所能見到的拙稚、天真等特點,顯然是凌駕于純熟的技巧之上的“有意而為之”。
“如果在我的作品中有時產(chǎn)生一種原始性的印象,這個原始性是來自我的嚴格控制,緊縮到少數(shù)的階層。它只是節(jié)約,是最后的職業(yè)上的認識,所以是真正原始性的反面。參竟是有過藝術上最啟始的,人們首先必須到民族博物館里去尋找或到小孩的臥室里去!谶@里孩子氣和瘋癡癡并不是一句詬罵的詞句,用來指這里所以為的事,這里的一切須用嚴肅來對待,如果我們今天要從事改革的話。”[19]克利的這段表白同樣代表著與他同時代有類似風格取向的藝術家的觀點。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