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現(xiàn)代人在做。
——那你是不是覺得像海派的戲劇改革,由于唱功在舞谷上覺得撐不住,所以就用布景真實來強調(diào)它的氣氛,并且加上許多配樂,由于不自信,靠別的東西支撐。
——應該說大部分人都沒有靠八大那幾筆就能直抒胸襟的能力,眾人相對平庸,你說的不無道理。我覺得渲染背景是受到古畫的啟發(fā),畫面的氛圍經(jīng)過時間的侵蝕,褪去了它的火氣,像敦煌、永樂宮壁畫,當時用大紅大綠,一定艷俗,時間卻改變了它,賦予它一種和諧,所有濃色都減弱,統(tǒng)一到融洽的調(diào)子里,我在畫中渲染色調(diào),用人為的方法追求時間的痕跡,讓畫面有一些重量,畢竟是現(xiàn)在的感覺,就會自然而然地尋求變化。
——你想給自己的畫造一個環(huán)境,你心目中的自然是要有暖昧的背景的,是否你對早晨與黃昏特別有好感?好感來自何處?
——早晨和黃昏的確是特別易感的,早晨就像一份欣喜,心情愉快,頭腦簡單。黃昏是一段最難捱的時光,莫以名狀的傷感,年輕時有很長一個時期,每到黃昏我就情緒低落,好像人生受到多大的委屈似的,常常用“午睡”的方法逃避這個時辰。沒落和衰敗總是讓人無限惋惜,無限感懷,中國詩詞打動我的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己惘然”這樣的句子。奇怪的是往往亂世出英雄,盛世出賢君,而衰落時卻是文學藝術(shù)空前發(fā)達的時期,比如南宋、明末,衰落是對興盛和富足的追憶。
我想說一個個人偏見,我以為精神活動與閑情逸致是緊密相伴的,一個好的文化背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和教養(yǎng)是繪畫藝術(shù)的溫床,脫離了低級趣味才可能純粹。我喜歡的古代畫家,比如宋徽宗是帝王自不必說,八大山人是明朝皇族后裔,倪云林家產(chǎn)萬貫,文徵明、悍南田都是豪門宮宦……不是說財富是繪畫的先決條件,而是他們早己逾越了本能對物質(zhì)占有的恐慌,他們具有的共同特性讓他們在畫里具備了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飄逸曠達的境界,我相信得天獨厚,就像好的刺繡不可能附著在粗布上。
——閑適是一種狀態(tài),是主觀的,不是生活狀況。
——你說的很對,閑適是中國畫的審美追求,而富足是水面下的冰山。我姑且換一個說法,我們不能否認環(huán)境對于心靈和心境的巨大影響,至于能否產(chǎn)生優(yōu)秀的藝術(shù)品,雖不是必然卻是必要的。讓我們來看看出現(xiàn)人類文明奇跡的希臘,它是一個非農(nóng)業(yè)城邦,靠周邊的國土供給糧食及必須品,希臘人種植橄欖和葡萄,這種需要大量有閑時間和人力的作物,希臘人發(fā)展出高度的奴隸制,“一個貧窮的雅典居民最少也有六、七個奴隸,富者多達百余”,寬大的底座供養(yǎng)一小部分“上帝的選民”,他們不重視物質(zhì)生活和家庭康樂等等,閑適提供了思考的條件,使人凝神于專一的思想,于是能致力于更高大精深的形而上思想與精致的文學藝術(shù)上面,正是這種非正常的特殊狀況,成就了人類不可企及的文明高峰。它是否印證了我的個人偏見?
——現(xiàn)在個人平權(quán),有個人而沒有人類。
——古代人類習慣不慌不忙地從事生產(chǎn),為了完成一件精品,往往要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光陰,沒有人急切地想看到它完成,由于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整體中,生命變得長久,人相信自己子子孫孫無窮盡地前后相繼,數(shù)代人目睹這些藝木品的完成過程,是個體生命時間擴展的證明。
——我認為繪畫它表現(xiàn)了內(nèi)心的不安,而閑適不能造成內(nèi)心的不安。
——西方繪畫是強調(diào)和宣泄個人內(nèi)心沖突,中國畫的方式是消解不安,轉(zhuǎn)而抹平它,歸于平淡。
——南京這個地方我很喜歡,在地理位置上適合休息和思想,不適合干大事。
——這是一座擺脫不了歷史氣息的城市,懷舊情結(jié)不知不覺纏繞在人的思緒中,南京雖為六朝古都,卻從來沒有那種得天下的豪情,繁華中隱藏著消極和頹廢,像《紅樓夢》里說的那樣:“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自古以來這方水土基本衣食無憂,人們有充裕的時間和閑暇來精致自己的生活,文人雅士云集,“江左風流”、“竹林七賢”、“揚州八怪”等等,是一個個整體風貌的展現(xiàn),彌漫在文人中間的消閑態(tài)度,歷經(jīng)磨難而揮之不去,終究形成了某種地域的惰性。
南京有它自己的節(jié)奏,遲緩寬容、悠閑懶散、不善學習、自給自足,不跟隨大潮,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經(jīng)濟中心,甚至也不能算文化中心,似乎沒有要成為中心的野心,如果一定要說什么中心的話,就算是自我中心吧,既不自視其高,也不妄自菲薄,話又說回來,恐怕也不具備成就野心的條件。
——那我們倆喜歡的南京并不相同,我的南京它無所不包,人文和自然的景觀俱在,我生在這里是必然的,把它作為必然來接受,然后我就找它的好處……
——所以它自有精彩。
(轉(zhuǎn)載自雅昌)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