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孔子“遺產(chǎn)”真強大,福蔭子孫2000多年,77代子孫出生就是巔峰
1920年2月23日,孔子第77代后人孔德成誕生于一個特殊的家庭。

孔子,作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杰出教育家和政治家,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征,至今仍深刻影響著中國以及全球文化的脈絡(luò)。他不僅是中國歷史中的文化巨擘,還被譽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鬃訛榻逃臀幕龅呢暙I,成了他留給世界最寶貴的遺產(chǎn),也成了他家族世代傳承的精神財富,而這份“遺產(chǎn)”直到1920年,孔德成的出生時依然鮮活存在——那就是源遠流長、歷經(jīng)千年的“衍圣公”封號。

孔德成誕生后的百日,即被封為“衍圣公”,這是他一生的巔峰起點。那么,隨著時光流轉(zhuǎn),孔德成的人生又是如何展開的呢?實際上,孔子不僅在我國教育事業(yè)上作出了卓越貢獻,還深遠地影響了古代封建皇權(quán)的理念與運作。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從而使得孔子的學說成為社會主流,影響延續(xù)至今。

盡管儒家思想在漢武帝時才被確立為主流,但事實上,從漢高祖劉邦時起,孔子后人的地位已經(jīng)逐步提升。當劉邦登基時,他曾親自祭祀孔子,并封孔子的第九代后人孔騰為“奉祀君”,這也意味著孔子家族的榮光由此開始。此后,漢元帝、漢平帝等多位皇帝都曾為孔子后人設(shè)立各種封號,以示尊崇。直到隋唐時期,才正式設(shè)立了“衍圣公”這一封號。

唐玄宗時期,孔子被追謚為“文宣王”,其后代孔璲之繼承了這個封號。北宋時期,太常博士祖無擇為避免孔子后代繼續(xù)使用“文宣”的封號,建議改為“衍圣公”,以此表示對孔子及其家族的特殊尊敬。雖然這一封號歷經(jīng)波折,但最終被確立并沿用至今。這個封號背后,也代表著孔子在中國歷史中獨特而深遠的影響力。

在《史記》中,司馬遷已經(jīng)將孔家列為“世家”,他在書中預見到孔子對皇權(quán)的影響,并預測孔子后代會永遠擁有較高的地位。果然,歷史證明了司馬遷的眼光,孔家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一直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歷朝歷代都予以特別的尊敬和封賞。

孔令貽,孔子的第76代子孫,是第三十代“衍圣公”,他生活在一個困境中,雖有三任妻子,但因早逝而未能傳宗接代。在他晚年,他把希望寄托于陶文譜的丫鬟王氏身上,王氏在1919年懷孕時,孔令貽因病無法再等到孩子出生,便給時任北洋政府大總統(tǒng)徐世昌寫信,表達了對繼承問題的重視。遺憾的是,孔令貽未能親眼見到自己的兒子誕生,不久后便去世。王氏生下的男孩,就是孔德成,而王氏也不久后因病去世。

孔德成雖然自小便承載著“衍圣公”的責任和榮耀,但也深知這份榮譽背后沉重的壓力。徐世昌曾極力培養(yǎng)孔德成,希望他早日成材,并為孔府帶來更大的光輝?赘疄榭椎鲁商峁┝藘(yōu)越的教育資源,力圖讓他繼承祖先的遺志。然而,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動蕩讓孔德成未能完全適應(yīng)和繼承這份文化責任。特別是隨著新文化的興起,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影響力逐漸削弱。

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將孔德成的“衍圣公”封號更改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意味著“衍圣公”的時代已宣告結(jié)束,孔德成成為最后一位“衍圣公”。盡管如此,孔德成依然用實際行動為國效力。在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孔德成雖未參戰(zhàn),但他積極保護祖國的文化遺產(chǎn),并用他的影響力呼吁團結(jié)抗日。孔德成保管了大量重要書籍,并確保這些文化珍品沒有被戰(zhàn)火摧殘。

抗日勝利后,孔德成與蔣介石保持緊密關(guān)系,并被視為“國之重寶”。蔣介石甚至為孔德成安排了赴美留學,宣傳儒家文化。1949年,孔德成隨蔣介石一同前往臺灣。盡管孔德成不參與政治事務(wù),他依然在臺灣致力于儒學文化的傳播和教育工作。

1966年,孔德成與陳立夫、孫科等人共同倡議設(shè)立“中華文化復興節(jié)”,并得到了蔣介石的支持?椎鲁衫^續(xù)在臺灣傳承儒學文化,直到2008年去世,享年88歲。

孔德成雖然從未回過故鄉(xiāng)曲阜,但他與姐姐孔德懋之間的深厚感情卻未曾改變。兩人在1990年、1995年相繼重逢,談?wù)摴枢l(xiāng)、儒學文化以及時代變遷。孔德成雖未親自回到故鄉(xiāng),但他在臺灣的努力讓儒學文化得以傳承,也見證了中國文化的復興。

孔德成的一生充滿波折,歷經(jīng)變遷,但他始終堅守著儒家文化的傳承和使命。他的一生也像孔子的思想一樣,影響深遠,歷久彌新。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