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友黃山山水畫藝術
來源:藝術家提供作者:左莊偉

新徽派著名畫家,以漸江命名的安徽漸江國畫院院長陳廷友,花鳥山水皆擅,尤工山水,近年來專寫黃山,立志于水墨黃山。不同時代的畫家以不同的觀念,思想感情從不同的審美視角寫黃山不同的神態(tài),就以廷友崇尚的漸江而論,他曾作黃山真景五十圖,遍寫山中勝跡,所使藝術語言個性鮮明獨特,取景清新,構圖奇倔,用筆秀挺,筆墨勁潔,設色清淡,具有偉俊沉厚的質量感。他筆下的黃山奇險逼人,總是層崖徒壑,勢壯雄險,柱石峰巒,奇詭盡變,這既是黃山的本質形象,又是這位明末清初精神上不愿歸順清人,滿懷亡國之痛落發(fā)為僧的弘仁精神形象,他筆下的黃山冷峻意境,不屈的形象,避世的幽靜。他在《黃山松石圖》中寫一平直的石壁,幾乎占畫面的二分之一,形象頂天立地,堅強不屈之態(tài)具有排空出世的不可動搖的雄姿,這是山又是人,更是僧人漸江。如今世道變了,四百年后的今之人觀黃山、悟黃山、體味黃山之神魂,用現(xiàn)代人的觀念,思想感情和審美理想同樣寫黃山,肯定會創(chuàng)造出與漸江時代完全不同的黃山圖和黃山精神、陳廷友立志于再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屬于他心目中的黃山,他選擇了走“水墨黃山”這條藝術表現(xiàn)道路。
黃山的情態(tài)隨四季四時而變幻,陰晴朝夕瞬息萬變,廷友發(fā)現(xiàn)最美多在風雨后,風起云涌,山色有無,水色淋漓,大自然充滿生命的律動,生機蓬勃,這正應著時代的脈搏。雨后的大自然蕩滌了一切污濁、純靜而清新,天地一色,展示博大精深的雄偉氣勢,無雜無染又遠離了煩躁不安的塵世喧囂,這正迎合著現(xiàn)代人的審美理想,廷友抓住了這一自然現(xiàn)象,感悟到時代和人生哲理,選擇了沒有火氣、霸氣和富貴氣的水墨語言恰到好處,建樹水墨黃山的形態(tài)美和氣質美。
在藝術語言中水和墨是一種語言,筆墨歷來倍受畫家重視,視筆墨為畫之成敗的根本,而對水只視為調和墨色的媒介。如今畫家越來認識到水是和筆墨同等地位的語言,這是一個很大的發(fā)展,水是宇宙生命之本源,有水就有生命,水在畫中不可缺失,我們觀黃山美,美在那里呢?廷友發(fā)現(xiàn)美在風雨之后,因云、霧、雨皆水氣也,因水而生,有云霧氣山體即活起來,如果畫家抓住黃山這一景觀寫之,畫中必生生命運動,畫中意境必得氣韻生動。另外一層含意水調和墨色分不同的變化層次寫黃山,達至水墨淋漓之生動感。廷友專用水墨寫黃山亦可得黃山之神魂。
唐代大詩人,水墨畫的始祖王維曾倡導作畫“水墨為上”,作為傳統(tǒng)藝術語言的水墨被后代畫家從不同層次,寫不同對象發(fā)展到一定的高度,如運用純水墨施于黃山,專寫風雨黃山這一特定題材,深化水墨語言的對象化,探求和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符號,我這里所指的新是前人已做過的,廷友可以做得更好,另外就是獨創(chuàng)一種前人從沒有使用過的水墨表現(xiàn)語言,這就是希望于廷友,只要深入精微觀察無窮變幻的黃山真情景,用自己真誠的水墨語言肯定是與眾不同的,因為陳廷友只有一位,我相信只要真誠的運用自己的眼睛看黃山,用自己的頭腦感悟自己看到的黃山,然后再用自己所掌握的水墨語言去寫黃山,肯定與眾不同,個性獨特,從陳廷友近來專寫的黃山圖看,他已經走進黃山,初歩建樹起具有他個人畫貌的水墨黃山藝術。觀他的黃山圖如夢如幻,正如軍旅詩人李中華詩云“奇峰幽壑掛飛泉,溪水淙淙林海喧;墨色蒙蒙煙霧起,云山深處住神仙!
發(fā)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