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大全,伊人久久成综合久久影院,中文有码人妻字幕在线,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論·研究] 李少君:心靈、情感、境界與意義

3 已有 73 次閱讀   2025-01-17 09:55
李少君:心靈、情感、境界與意義
文學觀 2025-01-16 16:40
詩人簡介: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鄉(xiāng)人,1989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新聞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應該對春天有所表示》等,被譽為“自然詩人”。曾任《天涯》雜志主編,海南省作協(xié)副主席,海南省文聯(lián)副主席,現(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詩刊》社主編,一級作家。
心靈、情感、境界與意義
李少君
中國文化是一種心靈文化,胡曉明認為詩歌就是民族之心。陳寅恪認為中國文化本質(zhì)上是一種人文主義,最終以創(chuàng)造文學為旨歸。詩歌和文學的本質(zhì),就是人類心靈和情感的呈現(xiàn)證據(jù)。
在中國文化中,詩歌有著特別的地位?鬃釉唬骸安粚W詩,無以言”,《詩經(jīng)》始終是儒家排在第一的經(jīng)典,“詩教”是中國古代最基本的教育方式!霸娊獭北举|(zhì)是一種心靈教育、情感教育和價值教育。
人和動物的區(qū)別就是人會文字,人因為會文字,人就有靈性,知覺解,人就為萬物之靈。詩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級的文字形式,是文明的起點也是頂峰。人和AI的區(qū)別是人有情感,AI寫的詩只是詞語組合修辭游戲。人寫詩,可以人詩互證,見證生活、情感、經(jīng)驗、時代和精神。
一、 詩歌是一種心學
詩歌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從心出發(fā),以心領(lǐng)悟,心通天地,心感萬物,人和人之間心心相印,然后,用心寫詩,其過程就是修心,最終自我超越和提升,感受意義,創(chuàng)造境界,得到安心。詩歌寫出來以后,以心傳心,他人也因而觸動感動和領(lǐng)會,獲得開悟,安妥身心。
在中國古典詩學中,詩歌被認為是一種心學!抖Y記》說:“人者,天地之心也!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對此解釋:“禽獸草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為天地之心,唯人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為極貴。天地之心謂之人,能與天地合德”,F(xiàn)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認為:人是有覺解的動物,人有靈覺。因為這個原因,人乃天地之心,人為萬物之靈。人因為有“心”,從而有了自由能動性,成為了一個主體,可以認識天地萬物、理解世界。
從心學的觀點,詩歌源于心靈的覺醒,由己及人,由己及物,認識天地萬物。個人通過修身養(yǎng)性不斷升華,最終自我超越達到更高的境界。
心,是感受和思想的器官,錢穆先生認為心是一切官能的總指揮總開關(guān)。學,有學問和學習兩重含義,這里主要是指學習。學習,是一種通過觀察、了解、研究和領(lǐng)悟使個體可以得到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升華的方式。
詩歌是一種心學,意思是,詩歌本質(zhì)上是一種感受、學習并領(lǐng)悟世界的方式。心通天地萬物,心是具體的、個人性的,但可以心心相通,以心傳心,他人亦能感受、體會、理解。
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認識世界和了解世界,這是一種心學;而每一個時代,我們也都要面對新的感覺和變化及新的情況,努力學習、思索和理解,這也是一種心學。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種心學是建立在文字的基礎上的,文字是人區(qū)別于其他物種的存在方式。人是語言的動物,會使用文字,人也是情感的動物,會用文字把情感描述、記錄、儲存、升華并保留下來,即使歷經(jīng)千年,仍能打動后人。
二、 詩歌也是一種情學
情,指因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愛、憎、哀、懼等心理狀態(tài)。李澤厚認為:動物也有情有欲,但人有理性,可以將情分解、控制、組織和推動,也可以將之保存、轉(zhuǎn)化、升華和超越。若以某種形式將之記錄、表現(xiàn)、儲存或歸納,就上升為了文學和藝術(shù)。因此,李澤厚對藝術(shù)如此定義:“藝術(shù)就是賦情感以形式”。藝術(shù)就是用某種形式將情感物化,使之可以傳遞,保存,流傳。這,就是藝術(shù)的本源。
藝術(shù),就是“情感的形式”,或者說,“有形式的情感”,而詩,是最佳也最精粹的一種情感方式。
古人云:觸景生情。情只有在景中也就是具體境中才能激發(fā)并保存下來,而境是呈現(xiàn)情的具體場所和方式。
境,為心物相擊的產(chǎn)物,凝神觀照所得。其實質(zhì)就是人與物一體化。主客融合,物我合一,造就一個情感的小世界,精神的小宇宙。在情的關(guān)照整合統(tǒng)攝下,形成對世界和宇宙的認識理解。
情境,有情才有境。情景交融,情和景總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情境,就是情感的鏡像或者說框架,個人化的,瞬間偶然的,情感在此停留,沉淀,進而上升為美。情境是一個情感的小天地。細節(jié)、偶然、場景因情感,才有意義,并建立意義。
中國人認為萬物都是有情的,世界是一個有情世界,天地是一個有情天地。王夫之在《詩廣傳》中稱:“君子之心,有與天地同情者,有與禽魚鳥木同情者,有與女子小人同情者……悉得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體天地之化,微以備禽魚草木之幾!笔澜,是一個集體存在、相互聯(lián)系、同情共感的命運共同體。
張淑香稱之為一種徹底的“唯情主義”,這種“唯情主義”認為世界萬物都有著“一條感覺和感情的系帶”,并且由古而今,“個體之湮沒,雖死猶存,人類代代相交相感,亦自成一永恒持續(xù)之生命,足與自然時間的永恒無盡相對恃相呼應”,從而超越死亡的恐懼,肯定生命本身的絕對價值。
因此,抒情性被認為是中國詩歌的主要特點。“抒情”兩個字,最早就出現(xiàn)在屈原的詩歌《九章》里:“惜誦以致愍兮,發(fā)憤以抒情”,屈原因進諫遭遇不公對待,所以要傾訴內(nèi)心的幽怨和情緒。所以,屈原也是抒情的始祖。
如何理解“抒情”二字?情,當然是指情感。那么,“抒”指什么?陳世驤先生考證,抒有編織、制作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形式、技巧、工藝,抒情,即是對情感的編織、規(guī)劃、設計與構(gòu)建,簡而言之,是賦予情感一定的形式,將情感形式化,就詩歌而言,當然就是指將情感文字化,以語言的形式表達情感。詩歌,是語言的藝術(shù)。
詩就是情感的文字化,或者說,文字化的情感,就如藝術(shù)是情感的形式化,或者說,形式化的情感。因為,人和動物的區(qū)別就是人會使用文字,以文字保存情感和經(jīng)驗,記錄生活和歷史,積累知識和思想。人因此有理性、歷史和文明。
三、 詩歌建構(gòu)和呈現(xiàn)境界
何謂“境界”?境,最初指空間的界域,不帶感情色彩。后轉(zhuǎn)而兼指人的心理狀況,涵義大為豐富。這一轉(zhuǎn)變一般認為來自佛教影響。
唐時,境的內(nèi)涵意思基本穩(wěn)定,既指外,又指內(nèi),既指客觀景象,又指滲透于客觀景象中的精神,涵有人的心理投射觀照因素。境,可以說是指人在認識客觀世界后建構(gòu)的精神空間。唐僧園暉所撰《俱舍論頌稀疏》:“心之所游履攀援者,故稱為境!本辰,經(jīng)王國維等人闡述后,后來用來形容人的精神層次藝術(shù)等級,境界反映人的認識水平和心靈品位。
哲學家馮友蘭認為:“中國哲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關(guān)于人生境界的學說”,學者張世英則說:“中國美學是一種超越美學,對境界的追求是其重要特點!本辰缈芍^中國詩學的核心概念。
境界概念里,既包含了個體性與主體性問題,個體的人可以通過修身養(yǎng)性,不斷自我覺悟、自我提高,強化自己的主體性;也包含了公共性與人民性的問題,人不斷自我提升、自我超越之后,就可以到達一個高的層次,可以體恤悲憫他人,也可以與人共同承受分享,甚至“與天地參”,參與世界之創(chuàng)造。
如何理解“境界”?兩句詩可以理解“境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的是如何提高境界,必得不斷提升自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說的是達到高境界時的感受、視野和情懷。
對境界的追求,是偉大詩人們的共同追求。詩之高下,需以境界為標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稱:“有境界則自成高格”。
境界的提升,需要學習、領(lǐng)悟和積累。境界的提升,需要時間的淘洗,需要生活的考驗,更需要不斷自我修養(yǎng)、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詩成肉身,或許就是詩歌的最高境界了。
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王維、蘇東坡,都是人詩互證、詩成肉身的典范,其形象是其高境界的一種呈現(xiàn)。李白是道教的美學代言人,杜甫是儒家的美學代言人,王維是佛教和禪宗的美學代言人。蘇東坡,則是融合儒釋道的典范。中國古典文明,至北宋達到一個頂峰,蘇東坡就是代表。他們所呈現(xiàn)的境界,代表了人生的意義和方向,是后世膜拜學習的典范。
四、 詩歌以境界的創(chuàng)建,提供意義
詩歌,最終要創(chuàng)造一個有情的意義世界。
意,就有有方向、有目的的情感。意義,指精神賦予的含義、作用與價值,人是有自我反省、覺解能力的,能夠意識到生活是否值得過下去,所以,人生是否有意義,對于每個人都很重要,人皆需要尋找意義。
詩歌意義的呈現(xiàn),是通過境界。詩歌里儲存了人類的情感、經(jīng)驗和精神,呈現(xiàn)了人的境界。境界的創(chuàng)造,是形象化的,對作者而言,在其中身心皆安,對于讀者而言,領(lǐng)悟了其中境界,也身心安妥。
境界,是認識世界的層次和視野,是心靈的品味,精神的等級。李白的自由豪放,杜甫的深沉深情,王維的超越超脫,蘇東坡的自我排解熱愛生活,他們呈現(xiàn)的境界,就代表著意義。他們背后,是道教、儒家和佛教指示的目標和人生目的。
詩人通過境界的創(chuàng)建,獲得個體安妥身心和靈魂超越的意義,這種境界若被他人領(lǐng)悟,又轉(zhuǎn)化為一種心靈的教育。讀詩就是一種心靈教育。好的教育,是喚醒精神世界,以自身的改變喚醒他人,照亮每個人心智的理性。
詩歌是心對心的喚醒,這是中國古代的“詩教”傳統(tǒng)的來由和根據(jù)。
以心傳心,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是可以感應、溝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詩歌應該以情感動人,人們對詩歌的最高評價就是能打動人、感動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錢穆先生認為:好的詩歌,能夠體現(xiàn)詩人的境界,因此,讀懂了好的詩歌,你就可以和詩人達到同一境界,這就是讀詩的意義所在。
心通萬物,心讓人能夠感受和了解世界。天人感應,整個世界被認為是一個感應系統(tǒng),自然萬物都是有情的,天地都是有情的,世界是一個感情共通系統(tǒng)。
教育的本質(zhì),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也有過論述,“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的本質(zhì)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是“人與人精神的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
“詩教”是心靈教育,情感教育和價值教育。生命內(nèi)涵的領(lǐng)悟,不只是具體技能的教育。而是教育怎么做人,成為一個文明的人,雅思貝爾斯說的“有教養(yǎng)的人”。儒家強調(diào)“詩教”,其實就是教做人的原則、道理。通過教育提升境界,獲得人生的意義,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這個意思。
這也是文學藝術(shù)的本質(zhì),就象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所說的:“詩歌是禪坐,不是為了催眠,而是為了喚醒”,先喚醒己心,再以己心喚醒他心。
我們在與親友、他人、周邊環(huán)境和天地萬物的情感關(guān)系中獲得對自身的認識,我們也在這種相互依存相互安慰和相互幫助的情感關(guān)系中,最終獲得人生的意義,在天地人神的循環(huán)中,獲得人的尊嚴和位置。我們因此得以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安妥身心。
最后補充一句,我覺得,詩歌的最佳社會參與,就是以詩歌本身產(chǎn)生影響,喚醒心靈,感動世界。這就是廣義的“詩教”。
(本文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論壇之“中國詩歌的文化特質(zhì)與社會參與”主題研討發(fā)言整理,選自中國詩歌網(wǎng))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