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李商隱《青陵臺》:情場浪子李商隱,早已看破一世一生這膚淺對白

李商隱《青陵臺》青陵臺畔日光斜,萬古貞魂倚暮霞。莫訝韓憑為蛺蝶,等閑飛上別枝花。
凄美忠貞,古典愛情
為什么很多人喜歡我國古典文學(xué)?
或許,你會先想到昔日學(xué)校中文老師背誦詩詞的情境,他們大多數(shù)會對你說,這是中華文化的精致結(jié)晶,讀之久矣,怡情養(yǎng)性,不致面目可憎。

教科書像錄鬼簿列盡了古人生平,其實不過是應(yīng)試手冊,必須記下各種修辭技巧,這是為了與文學(xué)閱讀本質(zhì)迥異的分數(shù)。
又或者,是那父母長輩的好意,他們想培育你成為一個溫柔敦厚的人,因此希望借助各路神仙鬼魅幽幽靈魂,潛移默化變化你的氣質(zhì)。
而你,卻知道以上種種都是應(yīng)付別人的理由,都不是埋藏心底的真正答案。
是在電視播放《西游記》時,你總是反復(fù)聽見了豬八戒眼泛淚光,深情且喃喃自語地吟誦:"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綿綿無絕期。"

是在翻閱《神雕俠侶》時,你驚訝于滿手血腥冷酷無情的赤練仙子,李莫愁竟然會如此動人地唱出她的故事:"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是在網(wǎng)路上流傳的小品文章,解說者的文筆也許并沒有你好,但引用古老的情歌,使你永遠記住了:"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原因無他,因為你喜歡,喜歡低低地誦讀這些遠隔千年的古典詩詞,喜歡那些被大江淘盡卻仍然使你動容的千古愛情故事罷了。仿佛,那是一個比起現(xiàn)在許多八卦、偷食,更為美好的世界。

然而,這是事實嗎?
韓憑夫妻,萬古專情
青陵臺畔日光斜,萬古貞魂倚暮霞。
畔:邊緣。貞:忠貞。要解此詩,必須先了解"青陵臺"的愛情典故,可歌可泣的故事。

干寶《搜神記》:
"宋康王舍人韓憑,娶妻何氏,美,康王奪之。"
戰(zhàn)國時期,有權(quán)有勢的宋康王看中一位美女,卻發(fā)現(xiàn)這位美女是自己部屬韓憑的老婆何氏。宋康王橫刀奪愛,強搶何氏,迫得韓憑自殺身亡。
這和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調(diào)查結(jié)果一樣,當然是死因沒有任何可疑。
強權(quán)淫威,何氏無可抗拒,結(jié)果當著宋康王面前,在青陵臺縱身一躍,以死明志。古云:"左右攬之,著手化為蝶",附近的人想捉住她,僅觸及其衣,撕裂布料四散如蝶,半空中風(fēng)吹飛舞。

如果我們對中西傳統(tǒng)美學(xué)有認識,會發(fā)現(xiàn),西方古典美學(xué),多從現(xiàn)實局限創(chuàng)作悲劇為美。反之,中國文化則借想像超越現(xiàn)實的千瘡百孔,補足俗世的缺憾。
干寶《搜神記》:
王曰:"爾夫婦相愛不已,若能使冢合,則吾弗阻也。"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恒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
《西廂記》云: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無法共生,那就同死,F(xiàn)實卻是殘酷,宋康王竟下令不讓夫妻同葬一穴,永遠分離。
然而,中式完滿的敘事,卻使墓地長出兩棵大樹,彼此相抱,尚有鴛鴦棲息樹上,鳥聲動人。政治權(quán)力令愛情于現(xiàn)實中滅亡,但愛情卻在想像虛構(gòu)中超越政治權(quán)力,得以完滿。

李商隱的詩句,正是化用了這個愛情典故,"萬古貞魂",是何氏永恒愛情的象征。即使"日光斜",即使"倚暮霞",也無法改變他們愛情的忠貞。
反用典故,幻愛悲情
莫訝韓憑為蛺蝶,等閑飛上別枝花。
蛺蝶:蝴蝶之一種。近體絕句多數(shù)是三四句最為精妙,單看這三四句文句淺白,卻令人摸不太清其意。
首先,基于近體詩的平仄有嚴格規(guī)范,為了符合格律,古人常用"倒裝",莫訝韓憑,原意是"韓憑莫訝"才對。

單從語意來看,詩中的三、四句,是說不必驚訝韓憑夫妻化成蝴蝶之后,她飛至別的枝頭棲息。一支紅杏出墻來,出軌、偷食、帽事也。
就像電影《驚聲尖笑》,順著讀這首詩,難免會被李商隱故作奇語嚇死。喂,大佬這兩句詩,根本不合典故。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種讓人有"荒謬"之感的敘事手法,正反矛盾、對立沖突的張力,實是各大文藝作品通用的技巧。
古典文學(xué)的用典模式,在青陵臺詩中的第一、二句是"正用";三、四句,則會叫作"反用",即指作者刻意把典故的原意,顛覆、反轉(zhuǎn),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

"莫訝",愛情何來保障,結(jié)婚不過是一紙婚書;"等閑",熱戀過后,隨時都可能移情別戀。情場浪子李商隱,反用典故,無非是他看破了言情小說式的幻愛,刺穿了中國美學(xué)力求圓滿的想像。
我們常常感嘆人心不古,古風(fēng)不復(fù),否則,怎會連那些絕世好老公、老婆都弄出婚外情,成為城中茶余飯后的話題?
然而,李商隱告訴我們,誰人又相信一世一生這膚淺對白,不論古今,殘缺滿目皆是,或許才是日常生活的現(xiàn)實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