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李白和蘇軾,誰才是“千古第一才子”?宋神宗一句話道破兩人差距
余光中曾經在詩中贊過李白,稱他“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鄙谑⑹来筇茣r期的李白縱酒狂歌,在山水曠野中直抒胸臆,他筆下的詩豪邁奔放,寄托了自己的一腔不羈情懷。
李白也被后世贊譽為“謫仙人”。

北宋時期的蘇軾則在詞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文風縱橫恣肆,自開豪放一派,是北宋時期極具代表性的詞人文學家。
而蘇軾也被黃庭堅大贊為“真神仙中人”。
李白和蘇軾都冠有“仙人”之名,又都以錦繡詞句聞名于世,究竟誰會更高一籌,奪得“千古第一才子”的稱號呢?

才可相當,學則稍遜一籌
《庚溪詩話》中曾記錄過這樣一段故事。
說是宋神宗一時興起,詢問身邊隨侍的大臣,歷朝歷代的文人才子中,有誰的才氣是可以和蘇軾并肩的呢?
大臣恭敬地回答道:“李白!

可這樣的答案并沒有讓宋神宗滿意,他搖了搖頭說了句:“李白雖有蘇軾之才,卻無蘇軾之學!
在宋神宗看來,李白確實是一個天賦異稟的才子,但他經世致用的學問卻遠不如蘇軾了。
或許在宋神宗的心中,蘇軾才是那個古今少有的第一大才子。
但為什么宋神宗會有此一說呢?

經歷相似,文學共通
宋神宗的大臣將李白和蘇軾相提并論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也就像宋神宗說的那樣,他們二人在才情方面實際上是極為相似的。
從才華來說,李白和蘇軾都是以“天才豐贍”、“少年神童”而名聞天下的。
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是個天縱奇才的少年神童。
而蘇軾也不遑多讓,《宋史》中寫道,蘇軾少年時候父親蘇洵游學四方,母親親自教授蘇軾詩書禮易,等到蘇軾及冠之年,他更是“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

他們二人都是天生才華的代表。
從成就來看,李白和蘇軾也都各自代表了一個朝代詩文創(chuàng)作的巔峰形象。
李白斗酒詩百篇,他的歌行完全打破了舊時詩歌創(chuàng)作的固定模式,筆法飄逸,詩風暢快酣淋,能用最簡明輕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
而他的絕句更是堪稱一絕。盛唐詩人中擅長絕句的不在少數,王維以五言絕句見長,而王昌齡最擅長寫七言絕句,但五絕和七絕都擅長的卻只有李白一人了。

至于蘇軾,他堪稱是豪放派詞作的開山鼻祖。從晚唐時期以來,詞作的風格一向是清麗婉約為主的,而直到蘇東坡時,詞的風格才有了改變,真正中斷了“詞為艷科”、“詞以婉媚為宗”的面貌。
可以說,蘇軾引領了一場詞風轉變的風暴。
既然二人都是詩詞界仙人級別的人物,又能在何處見高低呢?
其實,宋神宗倒是指出了二人之間涇渭分明的一點。

詩人之詩與學人之詩
宋神宗的話說得很準,李白和蘇軾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李白的詩是詩人之詩,而蘇軾的詩則是學人之詩、學者之詩。
此話何解呢?
首先,李白的一生縱情山水,蘇軾卻執(zhí)著于修文入仕。
唐朝時候盛行游學之風,也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倍畎滓彩沁@一原則的忠實奉行者,他除了少年時候的埋頭苦讀之外,其余大部分時間都是花在游歷山川美景的漫游活動上了。

但宋朝時候推崇文官,社會氛圍也是以讀書做官為榮。盡管也曾因為屢遭貶謫而以山水寄情,但這都是短暫的,蘇軾基本上過得還是學者模式的書齋生活,以讀書修文為畢生追求。
他除了在詞作上有大成就之外,也潛心練習書法,蘇軾的行書、楷書尤其出眾,還能和米芾等書法家并列入“宋四家”之列。
而且繪畫方面,蘇軾不光有所涉獵,甚至可以說是書畫一絕。他極其擅長繪畫墨竹,并且主張繪畫不光要求一個形似,也需要講究意趣自然,追求神似。

蘇軾提出的這種“文人畫”思想,也為日后繪畫領域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因此,比起專攻詩詞一道,醉心山水的李白來說,蘇軾更像是一個“文學全才”,更為博學廣知一點。
其次,李白是個浪漫主義詩人,而蘇軾則是個偏重理論思辨的文人士大夫。
唐朝時候的科舉是以詩詞歌賦為主,所以讀書人的主要精力也都會放在研讀文藝書籍上。這樣的社會氛圍培育出來的李白自然是一個走浪漫路線的詩人。

除了雜學儒道釋三家思想外,李白身上的游俠、縱橫家的色彩氛圍也很濃厚。
比如他的詩歌《俠客行》里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币约啊稇浵尻柵f游贈濟陰馬少府》里“高冠佩長劍,長揖韓荊州!边@幾首詩歌中都鮮明地存在著戰(zhàn)國時候的游俠風格。
也就是說,李白身上體現著一種快意恩仇,士酬知己的灑脫,他并不愿受傳統(tǒng)禮教的束縛,也不愿卷入仕途朝堂的風波之中。
從這種個性上來看,李白生性率真,一派豪放不羈的本性,這樣的人是無法適應朝堂政治生活的,他也只能以詩人的面貌終其一生。

但是宋朝讀書人則不同。當時二程理學思想盛行,宋朝時候的科舉也是以策論文學為主。因此,宋朝時候的讀書人多以鉆研文章,理論思辨為主。
蘇軾作為飽學之士,自然也深受這種讀書入仕思想的影響,更像是一個喜歡說理議論的學者型人才。
李白的詩寫月亮,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而蘇軾寫月亮則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前者偏向抒情,后者則頗具哲理意趣。

蘇軾的詩中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之類的名句,其中蘊含的哲理趣味也是更濃。
從這一層面來看,李白是且只能是一個詩人,但蘇軾卻可以是一個充滿思辨哲學的學者,說理深刻,又切中時弊。
李白和蘇軾都是名滿天下的學者,他們在詩詞領域都曾獨領風騷,李白象征著一種不羈自由的人格,他是一個純粹的詩人。但蘇軾則是我國文人士大夫的代表,不僅是一個詩人,也是一位學者、政治家。

因此,才有了宋神宗“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的說法。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