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xù)《瀛奎律髓》卷6宦情類,今天欣賞三首七言律詩。
第一首作者是韋應(yīng)物,《寄李儋元錫》體現(xiàn)了一位戰(zhàn)亂中堅守職責(zé)的地方官。第二首作者是白居易, 因無官一身輕而開心。第三首作者是北宋西昆體詩人楊憶,表現(xiàn)出一種榮辱不驚、厭倦勾心斗角的心態(tài)。
一、韋應(yīng)物: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韋應(yīng)物(737-792)從尚書比部員外郎調(diào)任為滁州刺史。第二年春天,韋應(yīng)物聽說殿中侍御史李儋要來滁州,因此作了這首《寄李儋元錫》 :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頷聯(lián)說,自己沒有想到今日的時局變化,建中四年冬天,發(fā)生爆發(fā)"涇原兵變”,唐德宗倉皇出逃。作詩時,長安還沒有收復(fù),國家與個人的前途難料,因此詩人春愁難眠。
而滁州百姓流亡,詩人無能為力,所以慚愧為官。此時身體多病,則有歸隱之心。
方回在《瀛奎律髓》點評到:
朱文公盛稱此詩五、六好,以唐人仕宦多夸美州宅風(fēng)土。此獨謂“身多疾病”、“邑有流亡”,賢矣。
一般的唐朝詩人做官后,喜歡在詩中夸耀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像韋應(yīng)物這種敢于說“身多疾病、邑有流亡”的人可不多,因此朱熹稱之為賢者。
這首詩幾乎不寫景,而是通篇以抒情為主。亂世之中,獨自為一方官員,有著關(guān)愛百姓的責(zé)任。然而國家前途未卜,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詩人自己也如同無根之木。因此他對于李儋的到來殷切期盼。
白居易離任蘇州刺史后,作七律《喜罷郡》:
五年兩郡亦堪嗟,偷出游山走看花。
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
樽前免被催迎使,枕上休聞報坐衙。
睡到午時歡到夜,回看官職是泥沙。
唐穆宗長慶二年(822),白居易請求外任,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洛陽)。825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職。
822-826,五年之間,白居易先后擔(dān)任杭州、蘇州刺史。說自己經(jīng)常偷閑去游山玩水。
后三聯(lián),都是寫離任的心情。以前的時間屬于朝廷,以后的時間都是自己的,喝酒時再也不會被催著迎接長官,睡懶覺時,再也不怕耽誤去堂上辦公。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說自己如果做官,有七件不堪忍受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不能睡懶覺了:
臥喜晚起,而當(dāng)關(guān)呼之不置,一不堪也。
如今白天睡到中午,晚上玩到半夜,這么舒服的日子中,想起過去做官時身不由己,如同在困泥沙之中太卑微了 。
白居易是雖然喜罷郡,不過,沒有多久他又去長安上任了。
方回點評說:
久困仕宦,方知此詩之妙,樂天真樂天哉。
白樂天的快樂,有身心自由的快樂,其實也有財務(wù)自由的快樂。
這是一首西昆體七律,特點之一就是典故太多:
世事悠悠未遽央,虛名真意兩相忘。
休夸失馬曾歸塞,未省牽牛解服箱。
四客高風(fēng)輕楚漢,五君新詠棄山王。
秋來數(shù)有漁樵夢,多在箕峰潁水旁。
頷聯(lián)好理解一些,上聯(lián)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馬回來了未必是好事情,所以不必夸耀。下聯(lián)說:身居高位,就應(yīng)該如同老黃牛一樣,肩負(fù)重任。 出自《詩·小雅·大東》:“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四客,是商山四皓,曾經(jīng)多次拒絕劉邦的征召,不過后來張良獻計,太子將四皓招募到麾下。五君新詠,指南朝宋顏延之因貶官,怨憤而作《五君詠》,五君,即去掉了山濤、王戎(二人皆顯貴)的竹林七賢。
箕峰潁水。是許由隱居之地!秴问洗呵铩ふ摬俊罚海ㄔS由)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
頷聯(lián)說,宦海升沉,福禍莫測,不必在意得失。后面四句,舉了一些隱士的例子,山濤、王戎、商山四皓,后來都入朝為官,而許由則是真正的隱士。
如今我身居高位,常常有漁樵之夢。楊億在宋真宗朝中雖然顯赫,但是也受到王欽若、丁謂等人的排擠,厭而生退隱之心。
古人讀書,大多數(shù)人的理想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當(dāng)理想無法實現(xiàn)時,則有掛印歸田之意。在朝廷任職之時,很多詩人會在詩中透露歸隱之心,有人是真心有人則是故作姿態(tài)而已。
白居易是亦官亦隱的楷模,既能獲取豐厚的俸祿,又可以遠(yuǎn)離紛爭不受影響,晚年得以躲在洛陽終老。
結(jié)束時,依照慣例作七律一首為今天作業(yè),《讀白樂天喜罷郡有感》:
五十年來亦可嗟,悠游駑馬漫觀花。
光陰已半非吾有,書劍何成敢自夸。
欲作閑人愧白傅,豈無儲粟似陶家。
前賢罷郡說歡喜,幾個甘心只種瓜。
@老街味道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