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大全,伊人久久成综合久久影院,中文有码人妻字幕在线,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術雜談] 國畫“氣韻”,冠絕天下!

7 已有 2336 次閱讀   2017-04-17 21:52   標簽天下 

國畫“氣韻”,冠絕天下!

 

中國畫的“氣韻”之說,始自六朝南齊人物畫家謝赫的《古畫品錄》,六法為:

一、氣韻生動是也;

二、骨法用筆是也;

三、應物象形是也;

四、隨類賦采是也;

五、經(jīng)營位置是也;

六、轉移模寫是也。

 

    從此,六法之首的“氣韻生動”成為中國畫根本性審美標準。謝赫是人物畫家, 人物畫之“ 韻”來自于所謂魏晉風度,也即當時的人倫鑒賞標準,指一個人的情調、個性,有清遠、通達、放曠之美, 而這種美流注于人的形相之間, 從形相中可以看得出來的,把這種神形相融的韻,在繪畫上表現(xiàn)出來, 即是“ 氣韻”的“韻”。

    六朝伊始,中國人“物感”意識開始覺醒,所謂“物感”,即人與物的交流互感,人從自然萬物中感受到了自然宇宙生命的活潑、真實,并從而賦于大自然活潑、真實的情感特質,所謂登山觀海,情滿意溢,南朝畫家王微在《敘畫》這篇著名的山水畫論文中說山水有情,“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意即仰觀秋云,臨風而立,人與大自然的感情相互映證,在人與物交流互感中,體會一種無言之美。

 

    六朝以后,原來作為人物畫背景的山水景物終于成為繪畫的主要表現(xiàn)對象。山水畫勃興, 產(chǎn)生了唐末荊浩的《畫山水錄》,荊浩將謝赫的“六法”分析、整理,提出六要——氣、韻、思、景、筆、墨! 六法” 之“ 氣韻” 與“ 六要” 之“氣、韻”實際上打通了人物畫與山水畫的界限, 以人物畫的價值標準來衡量山水畫的價值標準,或者說以山水畫的價值標準來深化人物畫的價值標準。

    荊浩《畫山水錄》:“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 隱跡立形, 備儀不俗! 當代學者伍蠡甫在《中國畫論研究》一書中解釋:氣——畫家有度物取真的認識力或審美水平,它便隨著筆墨的運使而指導著創(chuàng)作全程—— 這個貫徹始終的“心” 力或精神力量,稱為“氣”;韻——風韻、韻致的表現(xiàn),時常是隱約的、暗示的,并非和盤托出。

 

    參酌謝赫、荊浩原文及后人的詮釋,我們大致可以認為:一,中國人物畫之“氣韻生動”與中國山水畫之“氣、韻”并舉,都非常重視“韻”; 二,中國人物畫之氣韻,具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精神品性,指向古人所說的“神”,所以,“氣”常稱為“神氣”,而“韻”亦常稱為“神韻”,正因為如此,其特點是“生動”—— 有生命力,有靈性,生動逼真。

    中國山水畫之“氣、韻”并舉,實際上與水墨山水畫地位的突顯有關,也就是說,“筆、墨”二者成為山水畫構成的兩種根本的媒介語言之后,“氣”與“韻”二者分別對應于“筆”、“墨 ”,從此,中國畫的表現(xiàn)技法便更加具體、細致化。

 

    中國詩歌、音樂、書法、雕塑、舞蹈甚至篆刻、戲劇表演皆講究韻,如明代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

    有韻則生,無韻則死;

    有韻則雅,無韻則俗;

    有韻則響,無韻則沉;

    有韻則遠,無韻則局。

    凡情無奇而自佳,景不麗而自妙者,韻使之也。 

 

    當代學者劉承華先生在其《中國音樂的神韻》一書中指出,“韻”是中國藝術最高之美,相對于“意境”,它是更加貼近中國藝術的美學特質的審美范疇,即是說“意境”,還不能作為中國藝術的最高審美范疇,因為它只是對中國藝術魅力的一種狀態(tài)描述,而不是對其審美特質的揭示。

    中國古琴的音跡是拋物線型的,這種拋物線型的音跡不同于西方音樂的鏈條型,鏈條型音跡可以用形式邏輯加以分析、解剖,而拋物線型音跡不可分析、解剖,其運行軌跡牽引著你去追尋、去探究、去捕捉,但又總是捕捉不到,若有若無,若即若離;捕捉不到,但又并非一無所獲,正是在這種追尋、探究和捕捉中獲得一種似是而非的滿足。

 

    劉承華關于古琴音跡的論述使我們想到了中國書畫的“線條”,“線條”是中國畫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但是“線條”里有“氣”有“韻”,線條運行過程中的方圓粗細、濃淡燥濕、轉折頓挫、中鋒側鋒等等講究中都暗含“ 陰陽” 互補之道, 雖然我們通常認為“ 線條” 對應于水墨畫中的“ 筆”(用筆),但實際從廣義上講,以毛筆或其它工具運墨、用墨時, 還是構成“線條”, 因為一塊塊的“ 墨” 連袂一氣就是朦朧起伏的線條, 因此是謂“ 筆中有墨, 墨中有筆”。

     線條” 如同音樂中的拋物線音跡一樣本身就有“ 韻” —— 通向玄遠,同時這種以水墨構成的線條本身在色相表現(xiàn)上又頗具“ 氣韻” —— 通過運筆的各種講究, 再加上中國畫堅持以水墨為正宗, 以“ 墨” 的色相以示玄遠、深微,三種條件加起來,我們可得出結論:中國畫在藝術精神上是以韻為旨歸的。因為“韻”通向“拋物線”(線條)所指引的玄遠之境,韻是氣的依歸。

 

    古人認為“氣韻”難求,有發(fā)于墨者,有發(fā)于筆者,有發(fā)于意者,有發(fā)于無意者。發(fā)于墨,即在輪廓中點染渲暈;發(fā)于筆,干筆皴擦,力透而光自浮;發(fā)于意,我欲如是而如是,疏密多寡,濃淡干潤,各得其當;發(fā)于無意,凝神注想,流盼運腕,不意為是,而忽然如是。

    雖然這兒“氣韻”生動效果的取得,有難易程度上的區(qū)別,但它實在是要求一幅作品的方方面面皆不得馬虎、草率,因為從“氣韻” 兼舉所對應的東方式的宇宙創(chuàng)化論的立場上來看,“ 六法”“ 六要”, 甚至更多的新生的表現(xiàn)手法本身都必須遵循“氣韻”兼到的創(chuàng)造原則,按照石濤的“一畫”理論,“一畫落紙,眾畫隨之”, 可是如果“ 一畫落紙”, 中間在用筆、用墨、物象、布局、題款、用章任何一方面, 一個局部出了問題, 也就破壞了整幅作品的“ 氣韻生動”的格局,最要命的是創(chuàng)作主體在起筆繪寫之前, 并沒有掌握那“一畫之洪規(guī)”,那么他下筆以后,一筆不到,筆筆皆不到,則無可救藥。

 

    “韻”這個東西看起來很神秘,從哲學的終極追問上來看,確實如此,可是從主體的感受性上來看,不過就是指“有余意”“有想象的余地”?墒俏覀冏鹁醋鳛橹袊囆g精神的“韻”,又絕不是搞觀念藝術,在作品中只求觀念、意態(tài)、意趣、韻致、而拋棄繪畫的形、色、類、罔顧個體的感受性以及經(jīng)由個體而領受到的時代精神,時代生活內容和生活經(jīng)驗。

 

    當代畫家應該在充分認知“氣韻”的重要性的基礎上,首先從培育主體的氣韻開始,在個人修養(yǎng)上下一番苦工夫,然后筆墨緊追時代,意趣緊貼國畫主脈,折中古今融會畫理,勤學苦練、巧練,將學習與巧悟結合在一起,方可能做到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成就。

 

    原載——藏家聯(lián)盟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