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書法好在哪兒?
魯迅先生離開人間80年了。
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魯迅是個熟悉的陌生人。他的名字是如雷貫耳的,他的文章是阿Q閏土的,他的生活是廣平海嬰的,他的圈子是匕首投槍的……我們接觸的,似乎都是碎片式,標簽式的魯迅。教科書里的他嚴肅,冷酷,嫉惡如仇,我們都知道他是偉大的,偉大得不近人情。
而事實上,那些都不是真實的魯迅。很多人在上學時不喜歡魯迅,但后來讀了更多的書又超級喜歡他。陳丹青就是魯迅的超級粉絲,在談起魯迅的可愛時,他甚至覺得他長得好看。
喜歡一個人到了這種程度,實在沒道理可講了。
不過,魯迅是配得起這樣的喜歡的,因為無論從哪個方面去衡量,魯迅都好到了完美。小說雜文自不必講,版畫也不要說,即使在書法上,今人對他的字除了膜拜,似乎也不敢多講什么。當然,還得有收藏界的配合:前兩年魯迅一封信,拍出了655萬的天價。
當然,這種成績不排除“名人書法”所占水分,魯迅的字固然是名人書法,但僅以名人書法來評價魯迅,實在是小看了他。
魯迅書法好在哪兒?
這個問題就像:魯迅的文章好在哪兒?在教科書里,在回憶錄里,在傳記里,到處是洋洋灑灑的解讀。似乎怎么解讀都不過分,怎么解讀都不過癮。
有人將魯迅的雜文比作匕首和投槍,與文章相比,魯迅的書法要圓潤得多,平和得多。
但這種圓潤絲毫不軟,這種平和絲毫不滑,在轉折處,在行筆間,在每個不經意的地方,越是仔細端詳,就越能發(fā)現(xiàn)一種金石氣,正大氣。
魯迅這個人,遠看是冷酷的,越近越覺得他可愛;魯迅的書法,遠看是溫和的,越近越覺得其堅硬——就像他的骨頭。
在魯迅先生離開80年后,讓我們拿出五分鐘,重新看看他。
原載——書法日課
發(fā)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