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與“情情”林黛玉
按作者自述,《石頭記》“大旨談情”,只是眾金釵都在薄命司,下凡無非完劫,因此,無論木石之盟還是金玉良緣,就都先天地染上了悲劇色彩。從結構看,女媧補天在前,警幻仙姑承中,道士和尚串聯(lián),情榜高懸為末。寶玉神游太虛,出于榮寧二老所托,婚配可卿,居然墮入迷津。忽有道婆弄鬼,忽有祠堂悲音。此間神鬼志怪迭出,作者毫不避諱,創(chuàng)作手法幾近“傳奇”(脂硯齋倒是提到過作者確實最早想寫“傳奇”)。
可是,與以往的各類傳奇不同,這些玄幻感很強的描述,非但沒有沖淡本書的悲劇性,反而更深地體現(xiàn)了個人在現(xiàn)實中的無力感,與哈姆雷特的復仇義務來自于父親的鬼魂所托,因而具備了自我救贖的悲壯不同,《石頭記》的宿命則表現(xiàn)為一種無謂的殘酷,作者為閨閣立志,為女兒嘆息,但“玉帶林中掛,”和“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結局,無論當事人如何掙扎也絲毫不會改變。悲劇是“將被打碎的美給你看”,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說“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活動”,而《石頭記》注定要打碎的,就是這些最美的靈魂,其中的“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活動”,正是“大旨談情”的那個“情”。
林黛玉的前世是“絳珠仙草”,今世叫“世外仙姝”!跋伞笔堑兰覍S妹~,所以林黛玉經常被視為帶有比較強烈的老莊色彩,對比薛寶釵“山中高士”鮮明的理性風格,似乎表現(xiàn)出了價值觀的極大不同,于是有了曠日持久的釵黛之爭,甚至有了被引申的“真” “偽”之間的勢不兩立。

這是被夸大和誤會了。正如葛兆光先生所提到的:中國文化里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樂皇帝、雍正皇帝不約而同講過幾乎相同的話,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梢娊涍^長期的互動,三教的“體”已經逐漸趨同,區(qū)別僅在“用”上,尤其到了明代以后,對于普通士大夫而言,刻意區(qū)分三教的底色已經不太容易,而上述的雍正皇帝離《石頭記》的成書年代,更是相當接近。
所以, “山中”和“世外”沒有大的分別, “仙”字會意,就是“人在山中”。寶釵的“時”屬于儒家倡導的治世之才,而黛玉的“情”,也并不脫離儒家范疇。
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基本功課,以次序而言,是“物格而后知至”,王陽明先效宋儒,格物良久而無所得,終于“龍場悟道”,明白了“心即理也”的道理,創(chuàng)“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門四訣,心學大成。

儒家從程朱“理學”到陸王“心學”,雖經世致用的入世態(tài)度未變,但化單純的 “格物”為 “致良知”,提倡“知行合一”,其效應極其深遠。依照“心學”,人心即為宇宙,善惡從二元對立變成了善惡一體,人人都有一顆心,只要反諸自我,均可格物致知。這個理論消解并顛覆了“理”的外在性,賦予儒家思想全新的活力,由此基礎細加演繹,不單君權的神圣性立刻有了缺口,即使圣人的言論也僅是一種權威解讀。君權教權,竟雙雙得以撼動,實為震古爍今。
自此,儒家內生的“人本主義”閘口大開,陽明傳人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直言“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和“天下為主,君為客”,此言名為托古,實為諷今;而被廟堂視為異端,在學界名為“狂悖乖謬”的泰州學派更為激烈,宣揚“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 “圣賢”者,歷為讀書人專屬,此論在觀念上撤除了“君子”與“小人”的身份之別,動搖了“士為萬民之首”的等級制, 發(fā)展到后期,出現(xiàn)了因公然提倡“無父無君非弒父弒君”被殺的何心隱及“非圣無法”自刎獄中的李贄,發(fā)展之快直如脫韁野馬,怕是陽明本人也要目瞪口呆,但從“心學”的內在邏輯而言,這一切本屬題中之義,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在西方,是先有了希臘的理性,和基督教結合以后,就有了以理性建構的本體論,到笛卡爾算是到達了理性的巔峰,“上帝”就是理性化身,人類的價值是可以忽略的,但是,上帝同時也是“愛”的本身(其來源是保羅解讀的耶穌),是“美”的本身,真善美至少理論上是同構的。
這個三元論,雖然平等,其實是留下了很多的解讀空間,比如“真善美”這三個品性的次序,哲學和神學上是有很多爭論的。直到康德劃時代的“兩種世界”出現(xiàn),才撬開了裂縫,康德固然還是在贊美上帝,但客觀上,卻是小心翼翼地懸置了“上帝”的存在,這就給“人的發(fā)現(xiàn)”打開了缺口,于是有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有了真正意義的現(xiàn)代文明,直至“愛”這個特征,取代了“理性”的主體價值,成為上帝更重要的價值體現(xiàn)。
反觀中國儒家,其實一直也是“氣、理、性、心”等先驗的、本體論概念的爭論,可惜的是,儒家雖然講究格物,但在理性建構上很弱,哲學和科學是談不上,但類似神學(西方學者也確實一直把儒家看成中國的宗教)的研究還是有的,方法論和政治權術更是傲然于世。尤其是起于程朱的理學,這個“理”,和西方的理性雖然完全不同,但對人的禁錮作用,是很相似的。
陽明心學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這個狀況,陽明的價值和康德有點像,是在形而上層面,證明了“理”和“心”的同構關系,這就在客觀上把個人從理學的枷鎖中解脫了出來,“理”的抽象的禁忌,被個體的“心”的豐富包含了,這就給了儒家一個很大的開放性,稱之為“革命”是毫不為過的。
沒有心學在日本的發(fā)展,沒有西鄉(xiāng)隆盛這批身為心學門徒的政治精英的大力傳播,日本的明治維新,及決絕的脫亞入歐,無法在價值觀上找到“接口”,更無法在實踐上一步到位。
在中國,因為有了心學,就有了晚明整體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東林黨這種直接對抗君權的江南鄉(xiāng)紳和工商業(yè)主的代表,因為滿清入主而被打斷,對君權的變革也被迫終止。但是,儒家傳統(tǒng)核心概念的變革已然由此發(fā)軔,并在晚明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其主要成就體現(xiàn)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并達到了類似個人主義的輝煌。
其中“情”的價值,則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紅樓夢》一書,能夠以“大旨談情”而傳世,也說明了以“情”為主題的藝術作品,經過了明的醞釀發(fā)酵,至清代,依然在士大夫階層獲得了廣泛的認可,這是心學的功績所在。
黃宗羲說“自來儒者以未發(fā)為性,已發(fā)為情,其實性情二字,無處可容分析。性之于情,猶理之于氣,非情亦何從見性,故喜怒哀樂,情也;中和,性也。于未發(fā)言喜怒哀樂,是明明言未發(fā)有情矣,奈何分析性情?則求性者必求之未發(fā),此歸寂之宗所由立也。一時同門與雙江辨者,皆從已發(fā)見未發(fā),亦仍是析情于發(fā),析性于未發(fā),其情性不能歸一同也!
創(chuàng)作了《牡丹亭》的心學弟子湯顯祖更是直言“師言性,某言情”。
到了清朝,以“情”為突破口,以心為本,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承接陽明心學一脈的,正是“大旨談情”的《石頭記》。
《牡丹亭》是《石頭記》中明確引用過的戲曲,因為黛玉的酒令,還直接彌合了釵黛以前的誤會,終于修好如親姐妹。黛玉一生至情至性,即便好勝吃醋,也是情由心生,在心學,情至深即為“真”,唯有對“心”的推崇,才會產生人的個性,愛默生把人的個性視為“現(xiàn)代社會的特點”,認為個性便是人的價值所在,絕不應當犧牲自己的特點去迎合社會。強調個人的無限潛力,把個人視為社會和歷史的中心。這一點,與陽明心學的“致良知”異曲同工,并無二致,而黛玉的“情情”更是直白的寫照。
《石頭記》寫寶玉一句“你放心”引發(fā)的訴肺腑后:
……林黛玉一面拭淚,一面將手推開,說道:“有什么可說的。你的話我早知道了!”口里說著,卻頭也不回竟去了。
一句“你的話我早知道了”,真誠勇敢,毫無顧忌,既然寶玉有來言,黛玉就有這 “放心”后由“心”而出的回應,在這一刻,黛玉至情而忘情,是為“情情”。前人對《焚香記》有總評“其填詞皆尚真色,所以入人最深,遂令后世之聽者淚,讀者顰,無情者心動,有情者腸裂!保戎糜凇妒^記》的黛玉,尤為貼切。
如果說寶玉的“情不情”是一種逃避,那黛玉的“情情”,則是一曲個人自由的挽歌。顰兒葬花,葬的是整部《石頭記》中,最美、最脆弱,但同時也是最強大的那個靈魂。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紅樓夢研究 hlmyj001)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