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福澤四海,行于街市,棲于殿堂,也巧于民俗。龍,雕刻于玉器、青銅,記錄歲月,參創(chuàng)文字,徽銘國之精神。龍,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于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中貫穿融通。它存在于遠古神話、存在于文化傳承,也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
今天,我們就從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中國國家博物館出發(fā),去了解展廳C位的C形龍為何被譽為“中華第一龍”,青銅器上最早的“龍”字又解開了哪些文化密碼。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中國龍昂揚向上、剛健威武的豐神與雄姿,翻閱龍文化中奇妙有趣的精彩篇章。
吉祥瑞獸千年圖騰 聲嘯九天中國神龍
龍運垂祉,光耀神州。在甲辰龍年新春來臨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精心擷選館藏文物推出“龍肇新元——甲辰龍年新春文化展”。
記者 帥俊全:在國家博物館的龍年新春特展當中,共有200多件具有龍元素的文物集中展出亮相,而且90%以上都是首次和公眾見面?梢哉f,在龍年新春,為大家是獻上了一道豐富的文化大餐。一進展廳,占據絕對C位的就是大約6000年前出土的這樣一件C形玉龍。
國博探館龍世界 龍紋龍字龍圖騰
現藏于國家博物館的紅山文化C形碧玉龍,通高26厘米,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通體蜷曲呈C形,身體中部有個小孔,只要用線穿過小孔后懸空,龍頭和龍尾就會處于同一水平線上,造型獨特,巧奪天工,是目前發(fā)現的紅山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級別最高的遺物,被譽為“中華第一龍”。
龍與中華文明的起源相伴相生,它是由中華民族的祖先創(chuàng)造的,集許多動物和自然現象于一身,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物,早在原始部落時期,我國就已出現了龍的雛形。
從甲骨文中的龍字和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龍,仔細端詳,可以發(fā)現,古人所想的龍,呈現出巨頭有腳、曲身的瑞獸。新石器時代最符合這些特征的,當數紅山文化中的C形龍和玦形龍。
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玉器展內容設計 孫夢穎:這件玦形龍,我們可以看到它的似熊的高立耳大環(huán)眼,似豬的前突外顎,還有似蛇的蜷體環(huán)尾形,也有人說它是代表著人類胚胎或者是蛻變昆蟲的幼蟲,可能具有蛻變或者羽化再生的含義。
除了玉器,對于龍的形象,研究學者各有假說,在新石器時代的其他遺跡中,陶寺遺址龍紋盤,龍山文化的彩繪龍紋陶盤,仰韶文化的鯢魚紋彩陶瓶、蚌塑龍虎圖案,地理空間相距雖遠,但都有著共同的文化感應與相通。趙寶溝文化陶尊形器上的鳥獸圖,器身上鹿、豬和鳥圖案包含的文化信息,讓三個先民部落原龍圖騰,以親疏關系聚合在同一畫幅之上。伏羲氏首以龍紀官,黃帝居中,以黃龍為貴。良渚文化玉器上最早出現的紋飾龍首紋,首尾銜帶被后人定名為“蚩尤環(huán)”。
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玉器展內容設計 孫夢穎:這些龍的形象,都可以側面證明新石器時代是早期中華文明的搖籃,早期中華文明具有多元性和一體性的特征。
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兼容并蓄,中華龍文化融通貫穿于始終,來自不同地域的圖騰文化和英雄傳說,隨著歷史的進程、文明的演進,最終匯聚統一。后母戊鼎,是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商周時期,體量最大的國之重器,器身分布有龍紋、獸面紋、虎紋、人面紋等各樣紋飾。它們并不是簡單的紋飾設計,其中包含有非常特殊的文化寓意。
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 翟勝利:后母戊鼎上的龍紋是非常特殊的,在每一個面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兩條直立向上的龍。當我們轉換視角,走到兩條壁相交的轉角處的時候,能夠發(fā)現,其實兩條龍紋又共同構成了一個獸面紋,這些獸面紋、龍紋承載的是向神靈傳達祭祀者的訴求來和神靈溝通,表達訴求的一種重要的媒介作用。
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經常能看到龍的形象。國家禮器龍形莊重肅穆,設計立體生動。上面的龍騰云駕霧,向神靈傳達祭祀者的心靈訴求。其實,龍還是一個典型的圖案式象形字,三千年的時光流轉,今天,子龍鼎上龍形文字,卻依然還是那么生動活潑,頑皮可愛。
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 翟勝利:子龍鼎因為它的器內的“子龍”二字的銘文而得名!白印弊直容^小,是單線陰刻,而“龍”字體量比較大,是陰線雙勾,像個小孩子一樣,兩只胳膊伸開一前一后,好像在奔走。子龍鼎的銘文,代表了商周時期比較典型的文飾和文字風格,這是我們目前能夠見到的青銅圓鼎上最早的“龍”字。
祥云瑞獸龍文化 多元聚合大中華
中華龍不僅居廟堂之高,在民間它還真是能上廳堂,下廚房。雕龍水晶山子伺候筆墨,戰(zhàn)國青玉龍形佩引領時尚,青玉獸首錐形佩寬衣解扣,漢代龍首熨斗熨燙衣裳,辰生吉慶錢納福有余,唐朝青龍瓦當守護東方。還有最常用的蟠龍銅鏡,相視嫣然笑,朝云起梳妝。
記者 帥俊全:與中華文明相伴共生的龍文化,其實自古以來啊,就廣泛地應用在人們的生活當中。而且可以說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比如說這次展出的就有龍鳳呈祥的吉慶錢、龍柄的古代熨斗以及龍式的香薰爐等等,在我身旁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展柜,里面展出了多個不同龍飾的這樣的銅鏡,那么究竟這些龍飾有怎樣的寓意?
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諸葛英良:《木蘭辭》里面講對鏡貼花黃,就把它打磨得非常亮,然后可以照著它梳妝。銅鏡它也是體現了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的一個濃縮體。
中國傳統的瑞獸龍文化承載著中國人的倫理情感、審美情趣、民俗習慣和信仰追求。這款壽山石雕龍章的作者,用“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的印文,表明自己的精神氣質與德行。
國家博物館中國古代玉器展內容設計 孫夢穎:禮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它代表著古代先哲對自然和社會秩序的感悟和理解。而龍,它作為一種代表著吉祥和力量的瑞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如說龍紋和魑紋相組合,是蒼龍教子,龍頭和魚尾的組合,也有鯉魚躍龍門節(jié)節(jié)升高之意。
2024甲辰龍年新春,徜徉在國家博物館中國龍文化世界里,在其他圖騰符號幾近消失的今天,龍依然是中華文化中最為核心、最為古老的象征。在古建筑的門墻上,瓷器的裝飾中,我們都能看見它的身影,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在金明池的龍舟圖卷里。元宵燈會,龍燈起舞,飛龍在天,映射在客家梅州千百年來,非遺活態(tài)的傳承之中。中華龍傳統美學意義和祥瑞思想,凝聚成中國年節(jié)中最獨特景觀,散發(fā)著獨有的精神文化力量。
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諸葛英良:能夠和大家一起來尋龍,尋找我們的真正的文化精神的源頭。龍一直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著歷史的這樣的流動,它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血脈,多元聚合,生生不息、奮發(fā)圖強、協和萬方,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真正具備的文化基因。
(來源:央視新聞)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