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力度、節(jié)奏和韻律,中國書畫用筆還可產生一種動態(tài)美和氣勢美!盎⒍坐P閣,龍躍天門”,這是前人形容王羲之的字堅實而又活潑,具有非凡的氣勢和運動感。“行筆縱放,如風雨之驟至,雷電之交作”,“滿壁飛動”,“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勢,不差毫末”,“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边@是蘇東坡等前人形容吳道子用筆的氣勢和動態(tài)之美。
書畫用筆的氣勢和動態(tài),與整體節(jié)奏、韻律的關系極大。石濤把一切畫法都歸于“一畫”。宋代郭若虛說:“王獻之能為一筆書,陸探微能為一筆畫,無適(并不是)一篇之文一物之象而能一筆可就也。乃是自始至終,筆有朝揖,連綿相屬,氣脈不斷!备晔刂钦f:“凡作字者,首寫一字,其氣勢便能管束到底,則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領袖矣。假使一字之中有二懈筆,即不能管領一行,一幅之中有幾處出入,即不能管一幅,此管領之法也。應接者,錯舉(隨便舉)一字而言也:如上字作如何體段,此字便當如何應接,右行作如何體段,此字又當如何應接,假使上字連用大捺,則用翻點以承之,右行連用大捺,則用輕掠以應之。行行相向,字字相承,俱有意態(tài),正如賓朋雜坐,交相應接也。又管領者如始之倡,應接者如后之隨也!焙孟駱逢犞笓]與演奏員一樣,“管領”好像一個樂曲的主題,貫穿著和團結著全曲于不散,同時表示作者的基本樂思!皯印本褪窃诟鱾變化里相互照應,相互聯系。齊白石說:“筆筆相生,筆筆相應!边@是藝術布局章法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書畫筆墨的動態(tài)美和氣勢美的基本要素。掌握了它,就能做到“粗服亂頭,亂而不亂;看似邋遢,而明凈無滓”,從而達到豐富多樣而又和諧統(tǒng)一的藝術效果。
張紳說:“古之寫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終篇結構,首尾呼應。故羲之能為一筆書,謂《契序》(即《蘭亭序》)自‘永’字至‘文’字,筆意顧盼,朝向偃仰,陰陽起伏,筆筆不斷,人不能也!薄短m亭序》從第一字“永”到末一字“文”,一氣貫注,風神瀟灑,不粘不脫,表現王羲之的精神風度,也標出晉人對于美的最高理想。后來歐陽詢和褚遂良臨摹的《蘭亭序》,字的精神雖不同于王羲之,但全篇的章法,分行布白,都未敢稍作移動,《蘭亭序》的章法,真具有美的典型意義了。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說:“夫欲書者,多于研墨時凝神靜思,預想書之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書。若平直相似,狀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爾!”這可說是對于書畫用筆的動態(tài)美和氣勢美的基本要求。
發(fā)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