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之前,溫馨提醒您,本文僅供參考娛樂,權當茶余飯后的趣談。
在古代,流傳著一則關于“留白”的智慧故事,如同一幅未完的水墨畫,留有無盡的遐想空間。
這故事源自一位名為趙孟頫的宋代大畫家,他不僅擅長書法,更以繪畫聞名于世。一日,趙孟頫受一位富商之邀,為其繪制一幅山水長卷。富商希望畫卷上每一寸都布滿美景,不留空白,以示其財富與品味。
趙孟頫聽罷,微笑著點頭,但心中卻另有打算。他開始作畫,筆下山川壯麗,云霧繚繞,每一處細節(jié)都栩栩如生,仿佛能聽到溪水潺潺,感受到山風拂面。然而,就在畫卷即將完成之際,趙孟頫停下了筆,留下了一片空白之地,既非山,也非水,只是純粹的空白。
富商見狀,頗感不解,詢問為何不將畫卷填滿。趙孟頫淡然一笑,答道:“生活之美,便在于留有余地。畫中留白,是留給觀者想象的空間,就如同生活中的寧靜與閑暇,是心靈得以休憩之所。過滿則溢,過剛易折,唯有懂得適可而止,方能長久!
這番話,讓富商恍然大悟,他終于理解了趙孟頫的深意。畫卷雖未滿,但美卻因此更加豐富,如同人生,最美好的時刻往往藏于那些看似平凡的留白之中。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生活之美,不在于擁有一切,而在于懂得欣賞與珍惜,那空白之處,正是我們內心最寶貴的空間。
古人云:“天道忌滿,人道忌全”,這其中蘊含著深厚的哲理。即使你才華橫溢,能力出眾,在生活中也有四個“空”需要你去體會和保留。
心要“空”
心之“空”,實則淵深似海,非彼空洞無物之境,乃是一片清明虛空,如《莊子·逍遙游》所言:“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痹谶@一片清明之中,方能洞察萬物之理,理解宇宙之廣袤。
古有云:“心若止水,靜觀其變。”正如唐代詩人王維在其《鹿柴》詩中寫道:“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奔词股硖幮鷩蹋娜裟苋缈丈揭话銓庫o,便能于無聲處聽驚雷,于寂靜中見真章。
這種內心的平靜,不是逃避現實的遁世,而是于塵世中尋找一片精神的凈土。
《道德經》中有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此即表明,唯有心中虛空,方能容納世間萬象,理解萬物相對而生、相輔相成的道理。
宋代蘇軾在《赤壁賦》中說:“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生短暫,世事無常,若能將心比作那渺小的一粒沙,于浩瀚宇宙中保持謙卑,方能在瞬息萬變中尋得永恒。
《孟子·公孫丑上》所言:“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明代大儒王陽明曾提出“致良知”的學說,他認為,人心本自光明,只是被私欲遮蔽,唯有去除這些遮蔽,恢復心之本然,才能達到至善之境!靶耐鉄o物,心外無理”,一切知識與真理皆蘊藏于心中,只要心“空”而明,就能照見世間一切真相。
故此,心之“空”并非一無所有,而是去蕪存菁,返璞歸真的過程。
它要求我們在繁復的生活中,保持內心的清明與寧靜,如此,方能洞察世間真諦,達至生命的最高境界。正如古人云:“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痹谛闹翱铡敝,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領悟生命的意義,實現心靈的升華。
言要“空”
在古代傳說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齊國有位名叫晏子的大夫,他以智慧和謙遜著稱。一次,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要羞辱他,便讓手下人將晏子從一個小門請入,意圖嘲笑齊國使者身材矮小。晏子卻不慌不忙,微笑道:“如果我是去訪問狗國,自然應當從狗洞進入;如今我來的是楚國,應當有正門迎接。不知楚王是否愿意承認自己的國家為‘狗國’?”楚王聽后,面紅耳赤,只得命人打開正門迎接。晏子用寥寥數語,既維護了尊嚴,又展示了智慧,這正是“空”言的妙處——言不在多,而在精。
杜甫在其《春望》中所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奔词乖趪覄邮帯⒊鞘谢臎鲋畷r,大自然依舊生機盎然,這種“空”的意境,讓人在絕望中看到希望,于無言中感受生命的力量。
杜甫的詩,雖言簡意賅,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這與“空”言之智慧不謀而合。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俗語:“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边@與古訓“言多必失”異曲同工,提醒我們在社交場合中,要懂得適時收聲,避免因言語不慎而造成誤會或傷害。同時,也反映出一種對“空”言智慧的傳承,即在適當的時刻選擇沉默,是一種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態(tài)度。
民間流傳著許多關于“空”言的習俗與諺語,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沉默是金”。這些古老智慧在今天依然有著深遠的意義,提醒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更要學會過濾和控制自己的言語,保持內心的寧靜與清醒。
“空”言并非簡單的沉默,而是一種深思熟慮后的選擇,一種高超的溝通藝術。它要求我們在言語上有所保留,避免無謂的紛爭,同時在行動上積極果敢,展現出真正的智慧與勇氣。
在當今社會,掌握“空”言之道,無疑能讓我們在復雜的人際關系網中游刃有余,成為真正的“訥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
行要“空”
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這句出自《尚書·大禹謨》的古訓,正是對行要“空”這一哲學的生動詮釋。
從古代的儒家學說來看,孔子曾說過:“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說,一個真正的君子應當言語謹慎,行動敏捷。這種內在的修為與外在的謙遜,正是行要“空”的體現。
在道家哲學中,《道德經》所提倡的“無為而治”也與之相呼應,主張在行動中遵循自然法則,避免過度干預,保持一種“空”的狀態(tài),以達到和諧與平衡。
海明威在其作品中經常提及的“冰山理論”,就是將大部分的思想和情感隱匿于文字之下,只露出表面的一角,讓讀者去體會和領悟更深層的含義。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同樣體現了“空”的智慧——留白,讓讀者自行填充和解讀。
民間“樹大招風,話多必失”則直接點出了張揚與炫耀往往帶來的負面結果,鼓勵人們在言行上保持適度和節(jié)制。而“沉默是金,說話是銀”則進一步強調了言辭上的謹慎與行動上的“空”。
在現代社會,這種“空”的智慧依然具有極高的價值。
學會篩選、沉淀,不被外界的喧囂所左右,保持內心的寧靜和行為的低調,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生活藝術。
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謙遜、內斂,懂得適時退讓,避免不必要的沖突,從而獲得更加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心境。
情要“空”
古人云:“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保ㄇ赜^《鵲橋仙》)這句話深刻揭示了情感的深度并非取決于每日的親密無間,而是建立在心靈深處的理解與信任之上。
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愛戀不必時刻粘膩,有時適當的分離,反而能培養(yǎng)出更為堅韌的感情紐帶。
同樣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句詩則道出了友情中的“空”。真正的友誼不會因距離而疏遠,反而能在各自獨立的空間里茁壯成長。
友情的“空”意味著相互之間給予自由,讓對方在廣闊的世界中尋找自我,這樣的友誼才能歷久彌新。
至于親情,“兒行千里母擔憂。”(民間諺語)這句諺語反映了父母對子女無盡的牽掛。然而,即便是最深沉的親情,也需要“空”的智慧。
父母應當學會放手,讓子女在社會的熔爐中鍛煉成長,這樣不僅能讓子女更加獨立,也能讓家庭關系更加健康和諧。
在現代文化中,著名作家龍應臺在《目送》一書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边@段話觸動人心,提醒我們在親情中保持適當的距離,學會放手,讓愛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自由飛翔。
在當代文學中,情感的“空”也常被探討。如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寫道:“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朱砂痣!边@段文字揭示了愛情中需要的“空”——即使是最親密的關系,也要給彼此留下足夠的空間,避免將對方視為理所當然,保持那份最初的新鮮感和神秘感。
這種“空”不是冷漠或疏離,而是一種深思熟慮后的平衡,一種成熟的情感管理方式,旨在讓每一份感情都能在適當的距離中綻放出最美的花朵。
總之,“天道忌滿,人道忌全”。
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在這四個方面保持一定的“空”:心要空,以保持智慧和寧靜;言要空,以避免言多必失;行要空,以謙遜低調處世;情要空,以保持情感的獨立與自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與從容,享受生活的美好與寧靜。
生活如一幅畫卷,只有留白之處,才能更顯畫面的深邃與意境。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