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大師梁漱溟說:人之區(qū)別于動物者,是人類有智慧。智慧,可以寫萬本書,讀百萬年,也可歸結(jié)為一個字:靜!
為說清楚這個道理,梁先生講了個故事: 科學(xué)家逮來幾只猴子,讓猴子排隊站好。立正,稍息。然后拿出一只瓶子,讓猴子看清楚:喏,這是一只瓶子。猴子扭頭不看。嘁,一只空瓶子,有什么好看的?
科學(xué)家拿出兩粒花生。猴子的眼睛立即轉(zhuǎn)過來:花生米,要吃!
但是科學(xué)家好壞,不給猴子吃。而是把花生米放進瓶子里。再把瓶子遞給猴子。這下猴子們可急了,花生米就在眼前,卻始終吃不到,這是怎么回事?
猴子用力晃瓶子;沃沃瑹o意中瓶口向下,花生米掉落出來,猴子趕緊搶過來吃掉。猴子吃到花生,要花費10分鐘。
進入實驗下一步。
下一步的流程,還是先把花生米放進瓶子里。 但是,科學(xué)家會認真地向猴子示范:看好了,猴寶寶,要想吃到花生,就必須先把瓶子倒過來,讓瓶口朝下。 但猴子根本不看科學(xué)家的動作,猴眼死死盯著花生米。結(jié)果等瓶子到手,還是要花好長時間,才會吃到花生。
把花生米拿出來,再教導(dǎo)猴子, 更沒效果。
這就是猴子和人類的區(qū)別!
可如果瓶子里有了花生,猴子的注意力又會被花生死死地吸引,對科學(xué)家的動作無暇顧及。
這說的是猴子嗎?有些人,豈不也是這樣?
清朝時,有個叫翁同龢的人,曾出任過兩代皇帝的老師。他在教導(dǎo)皇帝時,全部課程可以歸為一句話: 每臨大事有靜氣!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一個人沉靜到這種程度,才會靜若處子,動如脫兔,反應(yīng)神速而敏捷。
林夕,曾講過這樣一件事:說是有個女孩失戀了,決意自殺。臨死前,只想再見閨蜜一面,此生別無留戀。
閨蜜立即驅(qū)車趕來,說:“既然決意一死,恐怕我也攔你不住。但你是我人生中唯一的好友,臨死之前,怎么也要陪我吃頓飯吧?”
那就吃吧。
閨蜜帶女孩去了家人聲鼎沸、異常嘈雜的餐廳。女孩本來有一肚子的悲怨,要向閨蜜傾訴,可挑了這么個怪地方,說話要大聲喊的,根本沒法說,那就開吃。
閨蜜點了一大桌子美味的菜,兩個人爭先恐后地搶著吃。一直吃到肚皮肥圓,香汗淋漓,這才停下來。
閨蜜問:“好吃嗎? ”
“好吃!
“以前吃過嗎?”
“沒吃過。”
“那還想不想死了?”
“不想!
“為啥這么快改主意了?”
“因為世上還有這么多好吃的,就為個渣男死掉,再也吃不到,我豈不是傻?”
林夕講的這個閨蜜,就是個有靜氣的人。 舉重若輕化影無形。
成大事者有靜氣,不只是說說而已。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