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權圖片 | 呂志耘 攝
特約文稿 | 聆音 作
1
滾滾紅塵,蕓蕓眾生,我們每天都在繁忙中度過,為了房子車子票子,為了妻子孩子,忙到不可開交、暈頭轉向,已經忘記了生活本來的面目。
可是,回頭想想我們最初的心,其實不過是想過個安穩(wěn)幸福的生活,但是如此繁忙的我們,幸福嗎?
很多時候,我們從最初的奮斗忙碌變成了盲目追求虛名小利,汲汲營營只為了浮華的物質享受。白白浪費幾十年的光陰后,猛然回首,我們變得茫然無措——好好的人生,怎么會變成這個樣子?
明代馮夢在《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一回中說到:“忙:忙亂無所措。會:會做事。”遇事忙亂無措的人不會做事,會做事的人不會忙亂無措。
人往往是這樣,遇事忙亂的人,往往是沒有經驗或才能,不得要領,不知如何應付;而會做事的人,對于所面臨的事情心中有數(shù),應對自如,穩(wěn)操勝券,自然也就不忙亂。這也就是真正的“會者不忙,忙者不會”。
《菜根譚》里說:“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鄙者自隘;風花雪月本閑,而擾攘者自冗!
其實,人生就是一場單向的旅行,我們很多時候會為了早已設置好的目的地,加速前行而錯過了沿途的風景。
所以,是時候放慢腳步,讓這個躁動的心平靜下來。以靜養(yǎng)身,以忘養(yǎng)神,心神安泰,才能真正的看到這個世界。
2
古人很聰明,簡單地把很多警示箴言放在漢字本身,“忙”字就是心亡,一個人的心已經死了,便會盲,“盲”這個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見很多值得珍惜的人和物。最后變成茫,潦草地度過自己一生的時光,死于草莽。
想要擺脫這種由忙碌到盲目,最后茫然無措的狀態(tài),讓自己從繁忙的雜務中解脫出來,第一步是靜心。
國學大師林清玄說:“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靜靜坐著思維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尋觸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論是風土的,或是心靈的,都是一種旅行。”
“奔忙,使作家無法寫作,音樂家無法譜曲,畫家無法作畫,學者無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變成名嘴,使名嘴變成娛樂家,使娛樂家變成聒噪小丑!弊骷引垜_也曾這樣說。
累積、沉淀、寧靜觀照,哪一樣可以在忙碌中產生呢?靜心確實是創(chuàng)造力的有機土壤,不可或缺。靜心才會有一個讓靈臺清明的狀態(tài),才能夠讓我們的俗眼,看到自己的內心。
靜還能養(yǎng)身,少林德虔法師將少林延壽法歸結為“靜法”,素食清飲法等,其中靜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并在靜法中講到,靜禪可以使人體經絡疏通、氣血暢順、陰陽平衡、衛(wèi)固宗壯、真氣充盈。
又說“靜者能養(yǎng)心”,因為“心為五臟之首”,所以養(yǎng)好心便能養(yǎng)好身。
3
靜心能讓我們清理自己的心靈,滋養(yǎng)身心,但是凡俗如我們,清理心靈后,我們都依舊會煩惱叢生,讓人傷神。
延參法師說:“歲歲年年,年年歲歲,日月穿梭,時光流轉,去的只管去了,來的還不明所以。每個人在世間兜兜轉轉、走走停停,既不知從哪里開始,又不知在哪里結束,或忙或碌、或悠或閑?粗淙~飄零,看著新蕊吐穗,荒唐的留下了或悲或喜的笑談,本是好好的一個人間,卻因為自己那顆心而風云變幻。”
所以,我們也要學會忘。
作家馮驥才說:“天大的事對我是天大,原來我一生最忙的時期,竟是在甲子之后,我慶幸在這個人們多半要‘告老還鄉(xiāng)’的人生階段,自己忽然站到了自己的肩上——忘記自己和看清楚了世界!
《老子》中“為學日益,聞道日損”,就是要將本我“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大道一無所知、無所作為的程度,即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這樣排除感覺和經驗,才能達到于道體合一,進入得道的境界。
處于這種忘我的境界里面,神魂得以融入大道,從而得以滋養(yǎng)。
▽
其實,人生就是一場單向的旅行,我們很多時候會為了早已設置好的目的地,加速前行而錯過了沿途的風景。
所以,是時候放慢腳步,讓這個躁動的心平靜下來。以靜養(yǎng)身,以忘養(yǎng)神,心神安泰,才能真正的看到這個世界。
《每日一膳》
廣東省中醫(yī)院權威發(fā)布,好吃易做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