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術經
玉米,膠東人俗稱棒米、苞米。苞米成熟時,不會長得四沿齊,總有跟不上趟兒的,外皮發(fā)綠、內粒發(fā)白,一掐一手水,這樣的叫青苞米。這種苞米曬干了凈秕,磨不出粉,扔掉又怪可惜,農戶就會巧做安排:煮著吃,像現(xiàn)在市面上賣的煮青苞米;用菜床擦了加水熬,做成稀飯來喝;還可以放到鍋底下燒著吃。燒青苞米是我兒時最青睞的一種吃法。
燒青苞米的選料、火源、火候要求較嚴,特別是火候,差一點就不是味兒了。首先要選籽粒嫩且飽滿的青苞米,剝開時留下最后兩、三層皮。用大鍋蒸鏝頭、蒸包子、烀“片片”、煮地瓜時,燒過柴草的鍋底堆積的灰里還有眨著眼睛的火星,看似旗息鼓,實則溫度很高。將灰扒到灶膛兩邊,將選好的青苞米放置其中,再培回燒灰,用鍋底里的余溫烤熟它。掌握火候是燒青苞米的關鍵。時間短了燒不熟,有青氣味;時間一長就會燒焦,成了黑臉周倉,一股糊臭味。燒好的苞米顆粒金黃金黃的,由不得你沒有食欲。
且慢,現(xiàn)在還不到吃的時候。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火筷子插在苞米棒子的后部中心,放到熱灰中來回摩擦。因為苞米是熱的,灰是熱的,加之摩擦生熱,熱上加熱,噼噼叭叭的聲音從鍋底傳出,一股清香在空氣中漾開。經過這樣摩擦后的苞米黃中間焦,焦中蘊黃,香氣實在誘人。就是吃相不雅。有時,小伙伴們在一起啃完青苞米,你看我,我瞅瞅你,不由得捧腹大笑:我們都成了黑胡子老頭了。
流年似水,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在城里生活,基本上沒有燒青苞米的機會了。但童年燒青苞米的樂趣和氣味一直都留在我的記憶里,氤氳不散,歷久彌新。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7 個評論)
問候平安!
問候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