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摹是學習書法的基本,我認為首先要從篆書開始學習、臨摹,然后到隸書、楷書、最后到行草,因為這都是文字(書體)的發(fā)展順序,由易到難;臨摹是學習書法必不可少的途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書法的“始”,即是臨摹,任何人概莫能外。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以下是些臨摹的技巧希望可以幫到你。
通常說來,初學臨帖當以模擬準確、分毫不差為上,在這一階段,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力求能嫻熟地掌握各種技巧。每一本字帖,都凝聚著古人畢生心血,包含著無比豐富的藝術(shù)內(nèi)涵,輕視它是不合理的。如果連毛筆劃線的技巧還沒有掌握,就要傲然自得地卑視古人,以為亦步亦趨地跟著古人跑沒出息,其實是在與自己開玩笑。有這種思想的人切須引起注意。這一階段的臨帖應(yīng)以臨帖為主。學習者的眼和手,與帖上的墨跡之間,由于初次接觸,會產(chǎn)生一個不小的差距,難以把握帖中的藝術(shù)精粹,這就需要強迫自己去適應(yīng)帖書的風格。從教學實踐上看,早期的這個學習階段在時間上不宜拖得太長,要提高效率,在字帖臨摹的表面或邊緣部位反復游移,對以后的學習并不會有多大好處。摹帖是個極好的高效率的方法,盡快地掌握字帖風格的最基本方法,它可以幫助把握進一步深入所必須的技巧。這就叫取得“進攻”的出發(fā)點。第一個目的達到后,就應(yīng)該扔掉拐杖了。
第二階段是臨帖——“對臨”。“對臨”是一般的技巧訓練,通過自己的書寫實踐,要掌握基本的用筆、字的結(jié)構(gòu)特點以及章法上的特點,做到如此就算是達到了本階段的要求。如果有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加以指導,則兩年左右的訓練時間(每天練習大約一至二個小時),綽綽有余了。當然,成年人所需時間與少年人不同,因為理解能力不一樣,但一個小學生,只要能按要求學,至多三年也可以達到目標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單元是臨摹過程中最艱難的單元:從摹到臨,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看,是一個質(zhì)的轉(zhuǎn)變。
第三個階段,則是背臨。常常有人為臨書與自書的距離太大而苦惱。確實,從臨書到自書,又是一個質(zhì)的轉(zhuǎn)變,如果沒有過渡,我以為是很難適應(yīng)的。以我的經(jīng)驗,過渡層次就是背臨。臨摹時,總有自我與帖之間的心理距離,我是主,帖是客,背臨的目的就是要消除這種心理距離,使主客相融,物我化一。學顏體的要出手即顏,學歐體者要出手皆歐,能做到這一點,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帖的風格技巧。當然,要做到主客相融,在背臨時就不但要注意帖的技巧,更應(yīng)考慮到氣韻、格調(diào)、趣味、神采等。同時,背臨的更大意義還在于鍛煉敏銳細致的觀察力和記憶力,要盡力做到惟妙惟肖。
第四個階段是意臨;有了上述基本功,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進入了書法世界,基于此,不應(yīng)在一本帖上逗留,要想辦法開拓視野,在不同風格,技巧的各家帖中尋找契機。“意臨”,就是臨者對帖的揣摩已經(jīng)不是死記硬背了,而是取其一點不及其余。這“取”的一點應(yīng)考慮到與自己個性和習慣、基本風格相吻合。吳昌碩臨石鼓、何紹基臨蘭亭,距離甚大,但卻在某一點上與原帖精神契合,“心有靈犀一點通”。在意臨時,切忌面面俱到,要著眼于一點。為什么和如何來選擇這一“點”,就要學習者對自己正確估價了。這種選擇,常?梢钥闯鰧W習者的修養(yǎng)來。意臨也可以稱為博取眾長,但要注意,意臨不是無法臨象,如果連帖的基本臨摹技巧尚未掌握就自詡是“意臨”,那是沒有好處的。
除了意臨這一較高級的學習階段之外,在其它幾個階段中,還要提醒教師注意的是:介紹書法理論時應(yīng)以技法研習為主,不必過早地介紹一些近玄的理論,什么“不似之似” “取其神韻”“法于自然” “無所師承”,這些理論必須在特定的角度去理解才有意義.初學者看到這些口號,懵懂為之,反而造成思想混亂,不知適從,只有壞處沒有好處,還是要分清學習的階段性,初臨帖時,應(yīng)強調(diào)技巧為主。 帖不僅要臨,重要的還在讀,學書善悟,即從讀帖中領(lǐng)悟,有些古人優(yōu)秀的法帖,不一定去臨,只要認真閱讀,反復體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韻味,便會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書法創(chuàng)作之中。讀帖猶同古人對話,交朋友,達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鳴。讀帖從一點一畫入手,仔細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筆、結(jié)字、章法及氣勢、韻味的妙處。通過閱讀,眼觀神會,潛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鍛煉視覺記憶;豐富、積蓄和提高藝術(shù)鑒賞能力。
總之帖臨一本,書觀百家。讀帖不僅限于一兩本,古今許多書法家的實踐經(jīng)驗證明,讀帖勝于臨帖。有些碑帖,我們不一定去臨,但一定要閱讀,深刻領(lǐng)會古人書法作品中的味道,積少成多,逐漸地吸收消化,才能奔匯腕底,充實于紙面,自然會手隨眼高,眼使手靈。入于眼,融于心,出于手,心手相應(yīng),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總結(jié)對書法臨帖學習的膚淺之談,但愿能給好友們有所啟迪。
第二階段是臨帖——“對臨”。“對臨”是一般的技巧訓練,通過自己的書寫實踐,要掌握基本的用筆、字的結(jié)構(gòu)特點以及章法上的特點,做到如此就算是達到了本階段的要求。如果有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加以指導,則兩年左右的訓練時間(每天練習大約一至二個小時),綽綽有余了。當然,成年人所需時間與少年人不同,因為理解能力不一樣,但一個小學生,只要能按要求學,至多三年也可以達到目標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單元是臨摹過程中最艱難的單元:從摹到臨,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看,是一個質(zhì)的轉(zhuǎn)變。
第三個階段,則是背臨。常常有人為臨書與自書的距離太大而苦惱。確實,從臨書到自書,又是一個質(zhì)的轉(zhuǎn)變,如果沒有過渡,我以為是很難適應(yīng)的。以我的經(jīng)驗,過渡層次就是背臨。臨摹時,總有自我與帖之間的心理距離,我是主,帖是客,背臨的目的就是要消除這種心理距離,使主客相融,物我化一。學顏體的要出手即顏,學歐體者要出手皆歐,能做到這一點,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帖的風格技巧。當然,要做到主客相融,在背臨時就不但要注意帖的技巧,更應(yīng)考慮到氣韻、格調(diào)、趣味、神采等。同時,背臨的更大意義還在于鍛煉敏銳細致的觀察力和記憶力,要盡力做到惟妙惟肖。
第四個階段是意臨;有了上述基本功,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進入了書法世界,基于此,不應(yīng)在一本帖上逗留,要想辦法開拓視野,在不同風格,技巧的各家帖中尋找契機。“意臨”,就是臨者對帖的揣摩已經(jīng)不是死記硬背了,而是取其一點不及其余。這“取”的一點應(yīng)考慮到與自己個性和習慣、基本風格相吻合。吳昌碩臨石鼓、何紹基臨蘭亭,距離甚大,但卻在某一點上與原帖精神契合,“心有靈犀一點通”。在意臨時,切忌面面俱到,要著眼于一點。為什么和如何來選擇這一“點”,就要學習者對自己正確估價了。這種選擇,常?梢钥闯鰧W習者的修養(yǎng)來。意臨也可以稱為博取眾長,但要注意,意臨不是無法臨象,如果連帖的基本臨摹技巧尚未掌握就自詡是“意臨”,那是沒有好處的。
除了意臨這一較高級的學習階段之外,在其它幾個階段中,還要提醒教師注意的是:介紹書法理論時應(yīng)以技法研習為主,不必過早地介紹一些近玄的理論,什么“不似之似” “取其神韻”“法于自然” “無所師承”,這些理論必須在特定的角度去理解才有意義.初學者看到這些口號,懵懂為之,反而造成思想混亂,不知適從,只有壞處沒有好處,還是要分清學習的階段性,初臨帖時,應(yīng)強調(diào)技巧為主。 帖不僅要臨,重要的還在讀,學書善悟,即從讀帖中領(lǐng)悟,有些古人優(yōu)秀的法帖,不一定去臨,只要認真閱讀,反復體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韻味,便會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書法創(chuàng)作之中。讀帖猶同古人對話,交朋友,達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鳴。讀帖從一點一畫入手,仔細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筆、結(jié)字、章法及氣勢、韻味的妙處。通過閱讀,眼觀神會,潛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鍛煉視覺記憶;豐富、積蓄和提高藝術(shù)鑒賞能力。
總之帖臨一本,書觀百家。讀帖不僅限于一兩本,古今許多書法家的實踐經(jīng)驗證明,讀帖勝于臨帖。有些碑帖,我們不一定去臨,但一定要閱讀,深刻領(lǐng)會古人書法作品中的味道,積少成多,逐漸地吸收消化,才能奔匯腕底,充實于紙面,自然會手隨眼高,眼使手靈。入于眼,融于心,出于手,心手相應(yīng),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總結(jié)對書法臨帖學習的膚淺之談,但愿能給好友們有所啟迪。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