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張九齡:唐朝開元盛世最后一位宰相詩人
提起寫月亮的詩句,可能大家會對很多千古名句脫口而出,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或是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
榜上有名的一定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边@兩句耳熟能詳?shù)脑娋洌鲎蕴拼娙藦埦琵g的五言律詩《望月懷遠》。

張九齡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還是個出色的政治家,是中國歷史上首位擔任宰相的嶺南人。清朝大文人王夫之稱贊他是“當年唐室無雙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那張九齡是如何從蠻荒邊疆的一介書生成長為百官之首的宰相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詩人宰相”的一生。
01 少有才名,進士及第入仕途
張九齡,字子壽,出生于韶州曲江,也就是今天的廣東韶關(guān)。自張九齡的曾祖父開始,張家?guī)状硕荚诘胤缴献龉伲趶V東一帶頗有聲望。
張九齡自幼聰明好學(xué),據(jù)說七歲就能詩善文,從小就展示出過人的才華,在當?shù)赜小吧裢钡拿雷u。
可是在唐朝科舉制度下,一個人若是想要入仕為官,光有才學(xué)和美譽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賞識的“伯樂”才行。張家?guī)状嘶燠E官場數(shù)年,早已摸透這個官場規(guī)則。
張九齡十三歲那年,他

前往廣州拜見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讀完張九齡的文章后,當即認定他是一位難得的神童。他拿著張九齡的文章對身邊的人說:“此子必能致遠!
有了王方慶的賞識和肯定,張九齡更加勤奮學(xué)習(xí);侍觳回撚行娜耍L安二年,24歲的張九齡進京赴考,一舉中第,從此走上仕途。
這令那些有地方歧視的人對張九齡刮目相看,原來在嶺南蠻荒之地,竟有這樣的才子!
不久后,張九齡被授予校書郎一職,從此步入仕途。隨后太子李隆基招攬?zhí)煜氯瞬,親自策問,張九齡的才華又一次讓他脫穎而出。先天元年,李隆基即位,張九齡被擢升為左拾遺。
但被皇上賞識并不意味著從此能夠平步青云。在張九齡擔任左拾遺期間,他因直諫當朝宰相姚崇,招致其不滿。張九齡深知自己遠不夠資格跟姚崇斗,于是在左拾遺任滿四年,張九齡以侍候母親為由,辭官歸隱嶺南。
當時出入嶺南必經(jīng)大庾嶺,此路險峻狹窄,且年久失修,不時有坍塌風險,往來極為不便。回鄉(xiāng)途中,張九齡萌生了重修大庾嶺古道的念頭。

回到嶺南的張九齡,立即上書朝廷,請求開鑿大庾嶺古道。當時的廣州已是重要的貿(mào)易中心,南北商旅往來頻繁,唐玄宗有意改善嶺南交通,因此張九齡的請求很快便得到朝廷的批準。
于是張九齡親自主持大庾嶺古道的開鑿?fù)貙捁こ獭i_元四年十一月,他帶著工作小組,親自考察現(xiàn)場,研究地理地形,率領(lǐng)農(nóng)閑的廣東百姓施工,開鑿修筑出一條寬一丈多、長二十多里的道路,于開元五年春天就完成了工作。
大庾嶺古道修通后,南北交通得到極大改善,古道上商旅絡(luò)繹不絕,后人稱之為“古代的京廣線”。張九齡修大庾嶺古道,可謂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張九齡懷有滿腔報國的熱情,即使無法在皇帝身邊為他排憂解難,但能為家鄉(xiāng)百姓做點實事,也算是把為民謀福祉落到實處。
因在修路項目中表現(xiàn)優(yōu)秀,開元六年,張九齡被召回京,授職左補闕,之后又提升為中書舍人。隨著朝中能臣相繼被調(diào)任或去世,加上前宰相張說的大力舉薦,開元二十二年,玄宗對張九齡委以重任,授予其“中書令”一職,實際上就是行宰相之責。
出身于嶺南邊疆地區(qū),張九齡憑著自己的才學(xué)和努力,一步步做到了宰相,即使中間有辭官和被貶等經(jīng)歷,但變換的是職務(wù),不變的是他那顆赤誠忠貞的報國之心。
人生數(shù)十載,總會遇到挫折或磨難,只有不忘初心,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行,才能實現(xiàn)心中夢想。
02 忠耿爽直,盡顯諫官之本色
張九齡是名副其實的“賢相”,為堅守正義,他直言敢諫,數(shù)度得罪權(quán)臣貴胄,甚至觸怒唐玄宗也在所不惜。

其中有一件事,就是力阻玄宗廢掉太子李瑛。
彼時,武惠妃受寵,唐玄宗在武惠妃的攛掇下,想借故廢掉太子李瑛,把武惠妃的兒子立為太子。但張九齡卻堅決反對,甚至搬出隋文帝錯廢太子而致失國的典故,希望皇上以國家江山為重。
武惠妃秘密派近身宦官去游說張九齡,意思就是,有廢就有興,你站在我們這邊,以后這宰相的位置就可以坐得長長久久的。但張九齡嚴辭拒絕了武惠妃的糖衣炮彈,把宦官轟了出去,并將此事報告玄宗。
在這場太子廢立風波中,為了保全太子的地位,穩(wěn)定朝廷局勢,張九齡不惜得罪了武惠妃,也令玄宗大為不快。
張九齡的忠耿爽直,還體現(xiàn)在用人上敢講敢說。
開元二十三年,鎮(zhèn)守幽州的節(jié)度使張守珪大破契丹立下大功,玄宗打算提拔張守珪做宰相,以作獎勵,但張九齡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宰相是代替皇帝來治理天下的,只有當一個人具備了當宰相的德才,才能任命,把“宰相”這個職位作為一個獎品,實在太兒戲。
玄宗退一步問:“僅僅給一個名號,讓他當空頭宰相,如何?”張九齡堅定地說:“名號也不能隨便給,今天張守珪大破契丹,就能當宰相,假如有人平定了奚族和契丹,陛下您又加封他們什么官呀?”玄宗無言以對,只好作罷。
在張九齡看來,不隨便把榮譽授予他人,是愛惜榮譽。適當?shù)莫剟羁梢约盍⒐φ撸p易給他們過高的榮譽,則難免功高震主。
張九齡不僅在用人上敢說直諫,在識人上也有犀利的眼光。但畢竟忠言逆耳,并不是每次勸諫皇帝都是愿意聽的。
一次,時任范陽偏校的安祿山入朝奏事,態(tài)度傲慢張狂,張九齡只見了他一面,就斷定“亂幽州者,此胡雛也。”
開元二十四年,安祿山在執(zhí)行某軍務(wù)時因輕率用兵而慘敗,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將其押送京城,奏請朝廷發(fā)落。張九齡主張立即將安祿山殺掉。但玄宗卻剛愎自用,為宣示“皇恩”,準備將安祿山無罪釋放。
張九齡極力反對,他苦口婆心勸誡玄宗,此人狼子野心,一臉壞模樣,不懲治以后必成大患。
唐玄宗聽了大為不快,一句“不要誤害忠良”,當即赦免了安祿山,縱虎歸山,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和禍患。
不得不說張九齡還是有一些見微知著的能力的,很快他的預(yù)見就成了事實。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公然叛國,唐朝自此進入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迅速走向衰落。
在其位,謀其職。身為宰相,張九齡心系江山社稷,以天下興亡為己任,把直言勸諫當成自己的職責,為開元之治做出了卓越貢獻。
03 提攜后輩,開創(chuàng)盛唐田園詩派風氣
張九齡在官場上不僅盡忠職守,直言敢諫,還實行選賢任能的用人政策,提攜了大量的有識之士。
其中受張九齡提攜的文學(xué)才俊,就有盛唐的兩大田園山水大家王維和孟浩然。
王維因“舞黃獅子”事件被貶濟州,他向張九齡獻詩自薦,張九齡很欣賞王維的才學(xué)志趣,在自己拜相后,很快便升任王維為右拾遺。這讓消沉的王維再一次燃起了政治熱情。
孟浩然一生孤傲,仕途上郁郁不得志。張九齡卻非常欣賞孟浩然坦誠孤高的個性,在自己被貶為荊州長史后不久,他便召孟浩然入幕做從事。

張九齡選拔任用了很多才華橫溢的文士,即使他們之間的地位、名望和年齡上差距懸殊,但因志同道合、興趣相近,使他們結(jié)下了深摯的友情。而伯樂的才學(xué)和賞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創(chuàng)作風格。
在唐代詩壇上,張九齡是繼陳子昂“詩骨”之風后,通過山水的引入,開創(chuàng)盛唐山水田園詩派風氣的第一人。我們熟知的唐代詩人王維、孟浩然、韋應(yīng)物等都借鑒了他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
可以說,張九齡以其詩歌創(chuàng)作和政治地位,影響了一代詩歌的發(fā)展。
張九齡的詩大多是在他被貶時所寫,但字里行間卻看不出有悲觀失意的情感。相反地,他總是以一種清新、灑脫的口吻,以托物言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境,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
在此期間,他除了因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創(chuàng)作了千古名詩《望月懷遠》外,還作有《感遇十二首》,這組詩以托物寓意的方式,表達自己即使不被人賞識也會堅守高雅的品行。張九齡的風度與風骨,在《感遇》一系列詩中盡顯。
開元二十八年,張九齡在家鄉(xiāng)病逝,終年六十八歲。在張九齡去世一年后,李隆基將開元年號改為天寶,開元盛世就此落幕。

有人說,唐朝的衰敗,其實是從張九齡被貶開始。在他之后,朝中奸相當?shù),再也沒人能夠直言敢諫,提醒唐玄宗清廉為政。
也正因為此,張九齡才格外讓人懷念;蛟S他不是一個完美的宰相,他在吏治改革和財政方面沒有亮眼的政績,但他的才華,他剛正不阿、忠耿直諫的性格,卻為唐朝的開元盛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他的風度不僅在于才氣,更在于忠義的品格和高雅的節(jié)操。這才是他穿越千古,依然被人們記住和歌頌的真正原因吧。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