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無意打開“地獄門”
太平洋戰(zhàn)爭開打之前,石油是貌是強大的日本帝國身上最大的軟肋。與之相反,擁有堪薩斯油田的美國是日本主要石油供應國。
據(jù)統(tǒng)計直到1938年,日本國內(nèi)(包括所有的殖民地)只生產(chǎn)石油消費量的10%左右。剩余份額全部依靠進口,其中80%來至美國。日本對美國的這種嚴重的資源依賴在二戰(zhàn)前一直是美國用以牽制日本的一張王牌。
20世紀20年代,日本對美進行“親善外交”,也曾經(jīng)利用這一點給美國人吃了定心丸。這一度促成了日美之間短暫的和諧,讓美國一度放棄了其在東亞的為所欲為。
不過,這嚴重的依賴也刺激了日本擴張的胃口。尤其是“九一八事變”日本占領東三省后,日本曾在當?shù)卮笠?guī)模進行石油勘探。日本此舉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擔心日本能源自主后尾大不掉的美國,罕見地通過國務院和外交部對日本發(fā)出了“雙重警告”:抗議日本不遵守對華“門戶開放”政策,在東北搞石油壟斷。這次抗議可被視為美國對日石油制裁的先聲。日美之間關于能源問題出現(xiàn)了裂痕。
美國人這次抗議,本意給日本人一個警告,告誡其不要逃脫自己的牽制。然而,此時已被軍國主義燒昏了頭腦的日本顯然無心聽從美國,反而更加堅定了追求能源獨立的野心;既然在中國東北折騰了半天搞不到石油,不如南下東南亞去搶。
當時,日本石油每年消耗490萬噸左右徘徊,屬于荷蘭殖民地的東印度群島一年產(chǎn)油470萬噸,正好填滿日本的石油野心。只不過荷屬東印度的石油產(chǎn)量完全控制在西方石油公司的手中,不可能優(yōu)先供應給日本。因此,如果日本想毫無阻力的獲得該地區(qū)的石油,就必須控制該地區(qū)。荷屬東印度群島就繼中國東三省之后被日本軍國主義者看作了第二塊必須占領的“皇國生命線”。
洞悉日本這一野心的美國,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如果向日本供應石油,就等于支持日本向外擴張;如果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就等于鼓勵日本戰(zhàn)領荷屬東印度群島。
因此,在1937年至1940年的這段時間里,面對日本對華的侵略擴張反復猶疑,甚至一度妥協(xié),綏靖,僅僅要求日本退出中國關內(nèi)的省份。但在1940年歐戰(zhàn)局勢明朗之后,由于法國和荷蘭在德國閃電戰(zhàn)下迅速投降,其所殖民的東南亞大片土地在日本軍人們眼中,一下子成了無主的土地。
這個時候,日本駐南中國派遣軍的副參謀長佐藤賢了認為:現(xiàn)在德國人開始接受東亞英國法國和荷蘭的殖民地
日本再不出動就沒有機會了。于是,在未經(jīng)上級許可的情況下,擅自出兵進入了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日本人這一出手,全世界立刻看出是要以其做跳板,南下占領荷屬東印度的節(jié)奏。日美之間原本微妙的能源默契就這樣被打破,放棄對日幻想的美國,開始轉而準備對日本作戰(zhàn)。因此,日本人評論這次事件是“開辟了一條通向地獄的通道”。
發(fā)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