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臨帖到創(chuàng)作,古代書法家這么干!
明代書法巨擘,近代筆神王鐸,自定日課,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我們可以翻開王鐸的作品集,會發(fā)現,他老人家很多自稱臨帖的作品,其實是用巨幛寫歷代大家尺牘手札的,并且改變,或者說完全改變了原來作品的形制、大小和風格,相差千萬里,更有甚者,其臨帖作品再用筆和結字上,都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或者把原帖的書體都變了,行書變成草書,草書變成行書,比比皆是!
從他的《庚寅臨王獻之帖軸》和《淳化閣帖》王獻之原作比較立見分曉。
▲王鐸《庚寅臨王獻之帖軸》
▲王獻之《淳化閣帖》
這種臨帖方式,我們可以稱之為“以臨代創(chuàng)”,王鐸是這種書法學習和訓練方式的代表書家,王鐸說:“書法貴得古人結構”,也說:“予書何足重,但從此道數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為!,又說:“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
這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就是王鐸對于傳統的認識和重視,并且一直在努力,作為大師級的書法家,王鐸能夠“以臨代創(chuàng)”充分說明了他高超的筆墨技巧和驚人的藝術表現力,這也是一個學術思想的體系,也就是說:
在掌握了基本的技法之后,更需要注重追古人之氣,摹古人之韻,得古人之格!而不是亦步亦趨,不敢越藩籬一步。繼續(xù)對比董其昌:
▲董其昌臨顏真卿《裴將軍詩》
▲董其昌臨蘇東坡書
我們在臨寫碑帖時,可以先從訓練技法入手,在熟練掌握原碑帖的技法后,經過“以臨代創(chuàng)”這一中間過程,逐步擺脫原碑帖文字束縛,最終進入自由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我們看看黃道周怎么臨王羲之:
▲黃道周《臨王羲之誓墓文》
說到底,臨帖要出帖,首先得臨的夠深入,理解了帖本身,才能為我所用,學書法,雖然不是為了當書法家,也不能當書匠。
原載——書法思考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