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大全,伊人久久成综合久久影院,中文有码人妻字幕在线,最近中文字幕完整版免费,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自由聯(lián)盟 - 暢言堂

  • 分享

    中華書法承襲注略 編制:周學良 2009年3月5日

    8周學良 2011-11-05 20:08

                          中華書法承襲注略

    一.甲骨文

    因其在河南安陽殷代故都出土,又稱殷虛甲骨文、甲骨卜辭、龜甲文、貞卜文字、殷契、殷虛文等名目。

    主要用于占卜,祭禮。商用得最多,周亦有使用。由于契刻技法的成熟和對刻工的培訓,已經形成書法的物態(tài)化手段。大字峻偉,小字秀麗。出土十萬多片,五千個單字,能認識的只有二千多個字左右。

    甲骨文的書法,因為是用刀刻的,字劃大都平直、瘦勁、兩頭稍尖,偶然有些曲折。結構雖說大小長短沒有一定,而安排卻疏密有致、嚴整勻稱。近代書家因為這種字體變化多姿、剛勁有力、運用自如,又有豐富的原刻拓片及地下新發(fā)現(xiàn)的實物可供參考,臨摹者漸多,F(xiàn)在以寫此體著名的書家有唐蘭、商承詐、沙曼翁、諸樂三等先生。

    金文

    金文起于商代,盛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發(fā)展來的。因為金文是鑄或刻在鐘鼎一類的青銅器上,又叫“鐘鼎文”“銅器銘文”。這種銘文字下凹的叫“款”,是刻的意思。字上凸的叫“識”,是記的意思。后來在字畫上題姓名,稱為“款識”,是由此引申而來的。

    周代金文與商代甲骨文是同一體系文字。西周初年的金文與商代甲骨文直接承襲。有《大盂鼎》《散氏盤》《周公彝》《宗周鐘》《楚公鐘》等。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字的主要載體是鐘鼎銘文和摩崖石刻。

    代表南方書風的《王子申盞銘文》越王州勾劍上銘文形似鳥蟲,秀美多變。運筆結構章法較為自然,筆劃流暢起伏,筆意感強于鑄刻感。

    代表東方書風的齊國《國差 銘文》。

    代表西方書風的《秦公簋銘文》。

    代表北方書風的《欒書缶銘文》。

    石鼓文

    藝術特征有較強烈的筆法意識和滲透,筆劃圓潤豐滿而古樸秀逸。結構端莊峻偉,姿肆奔放,疏密變化,錯落有致。

    二.秦漢書法

    秦漢是承前啟后“書同文”的重要時代。中國文字的趨于統(tǒng)一事實上并不始于秦代。自殷代文字逐漸完備和普及,由黃河流域逐漸浸潤到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西周留下的官方文字是金文,官方文字不分南北東西大體上是一致的。但晚周的兵器銘文、刻款、陶文、印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化則大有區(qū)域不同,文字流傳到各地在長遠的時間里發(fā)生了區(qū)域性的異體字。

    小篆(又稱秦篆)

    李斯作《倉頡篇》、中書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成小篆以流行全國字體!短┥绞獭、《瑯琊刻石》、《嶧山碑》、詔版、權量等書法特點筆劃婉轉尚存籀意,簡單瘦勁,鋒棱峭利,結構方正勻稱,創(chuàng)于李斯又稱斯篆。

    漢隸

    漢代是我國書法藝術的全盛期。不僅因為隸書由秦入漢已達巔峰主,其它書體也日臻完善,章草、草書、行書、楷書各體已備,漢代以后的書法藝術原則上說已不再有書體創(chuàng)新的問題,只是繼承和發(fā)展和盛衰的問題了。漢隸是漢代書法特殊的成就,承秦隸的運筆,結構方法,下啟魏晉南北朝及隨唐的書法風范。漢隸藝術的精品力作有渾穆質樸、字勢雄健的《裴岑記功碑》、《西狹頌》、《尹宙碑》。古拙勁挺、渾厚凝重的《張遷碑》、《鮮于璜碑》、《張壽碑》。秀逸俊雅、法度精妙立漢隸之風范的《禮器碑》、《曹全碑》、《史晨碑》。奇麗多姿、樸茂靈動的《石門頌》、《沈府君神道闕》。

    隸變

    隸書為以后的各種書體變化充當了重要媒介。隸變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草書,一個是楷書。草化先是章草,而后是草書、行書。章草保留了隸書的波捺筆,字字分離,但筆劃連綿。章草是隸書之捷也,相傳東漢張芝創(chuàng)草書,其取法杜度、崔瑗而創(chuàng)。行書是介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書體,東漢劉德升所創(chuàng)務求簡易。較早的《谷朗碑》帶有漢隸之遣風,而開楷書之雛形,隸變開拓了書法的實用功能,強化了書法的藝術價值。

    漢簡

    漢簡在漢代書法藝術寶庫中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寫在竹片上的稱為簡,寫在木片上的稱為牘。統(tǒng)稱為簡牘。有敦煌《流沙墜簡》、內蒙出土的《居延漢簡》、甘肅出土的《武威醫(yī)簡》均出自民間書法家之手,運筆質樸,飄逸瀟灑不羈,結構體勢多變,純任自然富有清新之氣。比漢碑探索觀察更真實直接、風韻神采畢現(xiàn)。東漢蔡邕(133-192年)工篆隸精隸書。

    三.魏晉南北朝書法

    是個光前裕后流派紛呈的輝煌時期,雖戰(zhàn)亂分裂割據狀態(tài),而書法各體同步發(fā)展,風格多樣而臻于精美。出現(xiàn)了彪柄書法史冊的“書圣”王羲之,“小圣”王獻之。我們看到一邊是金戈鐵馬動亂紛繁,一邊是鐵畫銀鉤豐神瀟灑。書畫成了士大夫階層遣興抒懷的載體。

    鐘繇(151-230年)79

    三國魏國大書法家。師法曹喜、蔡邕。官至太傅,各體皆能。代表作品有《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缎蜁V》評其為“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

    皇象(生卒不詳)

    三國東吳書法名家。代表作品有《天發(fā)神碑》、《松江本急就章》

    王羲之(307-365年)58

    字逸少,山東臨沂人,嘗官右將軍,故世稱王右軍。他出身晉室的名門望族,祖父王正,父王曠是王導之堂兄,曾任淮南太守。王羲之初為秘書郎,后歷任臨川太守、征西將軍、寧遠將軍、江刺史、護軍將軍等職,永和七年(351)拜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在任四年,于永和十一年辭官,隱跡山陰,與諸名士游于山水之間,放浪形骸之外。

    千古名作“蘭亭序”確定了被尊為“書圣”的地位。不僅由于他有增損古法裁成今體的創(chuàng)新精神。主要原因是他的行書在審美觀念上代表了中國最為基本的兩種哲學思想:一是老莊的自然之道,一是孔子的中庸之學。其行書天質自然,風神蓋代,渾然天成。正如黃山谷所謂:“右軍筆法如孟子言性,莊周談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

    王羲之初學衛(wèi)夫人,衛(wèi)鑠善隸書、楷書、傳鐘繇之法。又有白云上人傳以“書訣”。再師法張芝、鐘繇。作品有《蘭亭序》、《快雪時晴帖》、《頻有哀禍帖》等。

    王獻之(344-386年)42

    王獻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幼蒙家訓,故有專精。與羲之并稱“二王”,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作品有《中秋帖》、《洛神賦》、《鴨頭丸帖》、《東山松帖》、等。

    魏晉書論

    晉書法論述達到高峰,當時的書家大都有理論著述,形成了書學理論體系。如衛(wèi)恒《四體書勢》、衛(wèi)夫人衛(wèi)鑠《筆陣圖》、王羲之《論書》、《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索靖的《草書狀》、成公綏的《隸書體》等,是當時書法實踐的總結,顯得藝理并茂。

    魏碑

    魏碑的興旺是北魏前書法的演變,各民族的融合及審美心理的相互滲透。北魏佛教造像及碑記鐫刻的蔚然成風。最初的碑刻楷書《葛府君碑》、《谷朗碑》是隸書向楷書過度體。其中圓勢一路的如《顏謙婦劉氏墓志》、《孟府君墓志》。方勁一路的如《王興被夫婦墓志》、《王潤之夫婦墓志》。變化后形成的《寶子》、《龍顏》。

    南北朝書法家

    羊欣(370-442年)72

    南朝人獻之外甥入室弟子,尤擅行書,師法二王。

    王僧虔(426-485年)59

    齊國人。王羲之四世孫,師法二王。

    智永(不詳)

    陳國人,王羲之七世孫,師法二王。

    四.隋唐書法家

    隋書法著名代表作有《龍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

    唐初四家……唐代楷書和草書是中華書苑的雙子星座。

    虞世南(558-638年)80

    師法智永,代表作有《夫子廟堂碑》、《汝南公子墓志銘》。

    歐陽詢(557-641年)84

    師法二王,精于隸書。創(chuàng)歐體楷書。代表作有《九成宮》、《張翰思莼帖》。

    褚遂良(596-659年)63

    師法二王、虞世南。代表作有《孟法師碑》、《雁塔圣教序》。

    薛稷(649-713年)64

    師法褚遂良、虞世南。魏征之外甥,代表作有《信行禪師碑》。

    中唐書法家

    孫過庭(648-703年)55

    師法二王、乃二王嫡派。工文辭,精正、行、草書,尤以草書見長。代表作有《書譜》、《千字文》、《景福殿賦》等。

    張旭(不詳)

    唐代草書名家。觀天地之形,察萬物之象。顯示出高超的浪漫主義精神。

    代表作有《肚痛帖》、《古詩四首》。

    顏真卿(709-785年)76

    師法二王、初學褚遂良,后得張旭筆法,參以篆書筆意寫楷書。代表作有《勤禮碑》、《大唐中興頌》、《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祭侄文稿》、《爭坐位》、《多寶塔等。

    懷素(725-785年)60

    師法從張旭之學生鄔彤學筆法,學顏真卿。代表作有《苦筍帖》、《自敘帖》,《自敘》是懷素狂草代表作之一,敘述了自己的身世、學書經過以及草書特點。

    柳公權(778-865年)87

    師法二王、又學顏真卿。代表作有《玄秘塔》、《金剛經》、《李晟碑》、《神策軍碑》、行書有《蘭亭詩鈔》。

    晚唐至五代書法家

    楊凝式(873-954年)81

    師法二王氣韻神采、學顏真卿、柳公權。其書有書卷氣。代表作有《韭花帖》、《夏熱帖》、《神仙起居帖》。

    李邕(678-747年)69

    因做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初習二王,既得其妙長于行草書。后撰碑八百多本擺脫舊習,面目一新。其筆法體勢方而頓挫圓,筆力峻而氣度緩,縱橫開合,風采動人。代表作有《岳麓寺碑730年立。李陽冰稱之為“書中仙手”。筆法以行為真,此碑即是。

    五.宋元書法家

        宋初對書法并不重視。至宋太宗趙光義才有所改觀。其好書法購募名家墨跡,摹刻成《淳化閣帖》十卷。二王書法占了很大比例。唯二王是尊,唯帖是學。使筆墨形成格式化。由于翻刻技術低下,從而點劃失去神氣,謬本流傳。又缺理性的藝術精神和美學覺悟,形成權貴意識“趨時貴書”而“后體失調”。形成了千人一面,千筆一體的雷同局面,阻礙了風格流派的產生!摆厱r貴書”之風一直漫延到南宋,“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后學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最后作孫過庭,而孫字以又盛。”(《書林藻鑒》)

    蔡襄(1012-1067年)55

    師法二王、顏真卿。其傳世尺牘取王字秀逸,顏字雄健而變匯,形成了剛柔并兼靈動的書風。

    蘇軾(1037-1101年)64

    師法二王、顏真卿、李北海、楊凝式。代表作有瀟灑豪放的《寒食帖》,穩(wěn)健渾穆的《赤壁賦》、《答謝師民論廣帖》等。

    黃庭堅(1045-1105年)60

    師法草書學周越、張旭、懷素、高閑。學草三十年。代表作有《松風閣帖》、《蘇軾寒食帖跋》、《諸上座帖》等。

    米芾(1051-1107年)56

    師法二王、顏真卿、李邕。其精詩文、繪畫、鑒賞,任書畫學博士時,廣閱宮中書畫秘跡,開拓了視野,其書尤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 代表作有《苕溪詩》、《蜀素帖》,著有《海岳名言》是平日論書之語,對書法創(chuàng)作、鑒賞、評論多有闡發(fā)。他強調書法要結合創(chuàng)作實踐,符合客觀“要在入人”,不要過于玄妙。

    元代書法家

    元代只有九十多年,但書法藝術并不寂寞。仁宗、英宗都較注重書法,至文宗時設“奎章閣”,當時的名書畫家柯九思任鑒書博士。元初沿襲宋代尊帖之風,以宗唐為主。趙孟頫效法晉代書法,才使當時書苑改為宗晉。

    趙孟1254-1322年)68

    師法二王之妙,兼長眾體,筆法圓轉周到 ,恣態(tài)優(yōu)美。又有稱趙字“端莊秀美”。元代學者虞集曾稱他“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諧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日書楷能達萬字。代表作有楷書《妙嚴寺記》、《六體千字文》、《秋興八首》、《金剛經》等許多作品。

    鮮于樞(1256-1301年)45

    師法王獻之、懷素。與趙孟頫合書,前人稱之為“聯(lián)璧”。二人各有所長,以筆力論,鮮勝于趙。代表作有《千字文》、《李白襄陽歌》、《水濂洞歌》、《送李愿歸盤古序》等。

    康里巎巎(音撓)(1295-1345年)50

    新疆人,少數民族書法家。師法王羲之,以行草見長。筆墨圓健遒逸、氣韻生動、有剛中寓秀之態(tài)。據《元史》記載“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翅金玉”。

    楊維楨(1296-1370年)74

    宗法晉唐,納古求變,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行草中摻入隸意,別有一股清新之氣。代表作有《行書詩冊》、

    六.明代書法家

    明代帖學大興,善行草書者較多,但無一能超趙孟頫。明代由于“帖學大興,明人皆能行草,雖絕不知名者,亦有可觀,簡牘之美,幾越唐宋。惟妍媚之極,易黏俗筆,可與入時,末可與議古。次則小楷亦劣能自振,然館閣諸體,莫由得筆。明遂無一能名家者。對其帖學,大抵亦不能出趙吳興(頫)范圍,故所成就終卑。偶有三數杰出者,思自奮軼,亦未敢絕塵而奔也”。(馬宗霍《書林藻鑒》)。

    宋克(1327-1387年)60

    追蹤魏晉鐘繇、王羲之、并摻以筆墨瀟灑、氣勢雄健的個性而自成一格。如他的《杜甫詩》,運筆宕蕩激越、氣酣墨暢,并融入章草筆意,于險勁逸放中見秀雋麗之態(tài)。

    祝允明(1460-1526年)66

    祝與文征明、唐寅、徐禎卿同稱“吳中四才子”?◣熺婔、王羲之等,草法承王獻之、懷素、張旭、蘇、黃、米。晚年更是人書俱老,達到了“風骨爛漫,天真縱逸”(王世貞《藝苑厄言》)的佳境。作品草書《赤壁賦》線條暢達跳躍,氣勢雄強。其小楷十分精湛,點劃工麗,筆墨嚴謹。

    文征明(1460-1526年)66

    以小楷、行書見長。小楷師法鐘繇、王羲之。行書法王羲之、蘇、米、黃。代表作有《滕王閣序》等。

    董其昌(1555-1636年)81

    書法始學顏真卿,后師法鐘繇、王羲之。及李邕、柳公權、趙孟等人。俱顏字筆意趙字風范。運筆豐潤工穩(wěn),結構嚴謹規(guī)范。

    徐渭(1521-1593年)72

    工書善畫。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書法率意逸縱,筆墨奔放,具有鮮明個性,其草書運筆繳越奇縱,尤如急風驟雨,純任處然。,給人以神采飛揚的美感,從而折射出狂放的性格和落拓的境遇。

    七.清代書法家

    清代書法基本上是較封閉的板結狀。崇尚帖學。清康熙推崇董其昌書法,上行下效。朝野內外一時皆效董,書壇為董書籠罩。乾隆崇拜趙孟頫,趙體書風覆蓋書壇。依然是以帖學不主。嘉慶、道光以后,碑學興起。由于金石出土的增多,文人學者轉向實物的金石考古,如釧鼎款識、秦詔漢碑、北魏造像、唐代石刻,為清代書壇開拓了視野,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料,從而獲得了突破的契機。因魏碑剛健遒勁,強化了筆墨線條的形式美。一改尊帖導致筆墨線條纖弱的狀態(tài)。清代著名書家的王鐸、傅山、金農、鄭板橋、鄧石如、伊秉綬、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等。

    清初期書法家

    王鐸1592-1652年)60

    書法效法魏晉。師從顏真卿,米芾筆法蒼健沉郁,氣勢激越,筆調頗有米意。其草書線條雋秀矯健,變化莫測,墨色枯澀相間,神采飛揚。達到了較高的書法審美層次。

    傅山1607-1684年)77

    其博學而多才,是當時的著名的思想家、醫(yī)學家、書畫篆刻家。書法遠追晉唐鐘繇、二王、顏真卿等人。其草書有“驚蛇入草,飛鳥投林”的美感。印證了他“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書法美學觀念。

    清初書法家除以上二人外,還有較著名的劉墉、翁方綱、王文治、錢南園、錢獻之等人。大都偏重于傳統(tǒng),囿于帖學,創(chuàng)新意識較弱。

    清中期書法家

    此時已經展露振興之氣象。由于“揚州八怪”崛起于藝壇,以其清新的美學意識,為整個藝壇觀念更新、手法創(chuàng)新起了表率。此時“碑學”始興。

    金農1687-1764年)77

    他從《天發(fā)神碑》、《國山碑》中悟得筆法、結構,變化貫通,突破時流,形成獨特書風。其隸書運筆方勁平直而欹側變化,古穆簡淡,頗俱力度與氣勢。給人以視覺上的立體感和厚重要感。,可謂平中出奇,怪上見法,具有內蘊的藝術感染力。其楷書也帶有隸意。

    鄧石如1743-1805年)62

    他是清代篆刻大家。精研碑版,臨《天發(fā)神碑》、《泰山石刻》等,主張“書從印入,印從書出”。精于隸楷、行書等體。其篆書筆力圓健,線條寬綽舒展,于秀逸多姿中見骨力洞達,并摻有隸,高古相茂。

    伊秉綬1754-1815年)61

    崇尚秦漢碑刻心追手摹,從顏真卿豐滿勁健的運筆中吸納養(yǎng)份,涵養(yǎng)了他簡靜平實、貌拙氣盛的書風。其隸書風格最為強烈。筆墨質相圓潤,結構嚴謹,帶有稚拙之意趣,內蘊卻含蓄深沉,深得筆中三昧。

    鄭板橋1693-1765年)72

    “揚州八怪”之一,在《署中示舍弟墨》中說己“字學漢魏崔()、蔡(邕)、鐘繇,古碑斷碣,刻意搜求!睂W王羲之《蘭亭序》懷素《自敘帖》,效法蘇東坡、黃山谷,取徐渭、沈石田、高其佩線條為筆法,變法求新創(chuàng)“六分半書”其章法如“亂石鋪街”散而不亂,密而不悶,得用點劃穿插行氣布白,利用字形斜正來組合呼應。其行草錯、落、疏、密、和諧嚴謹中自然成趣。藝術貴在標新立異。

    清晚期書法家

    清晚期書法頗為興旺,名家林立,流派紛呈。繪畫、篆刻非;钴S。尤其是篆刻,本身就是書法與雕刻的結合。凡是優(yōu)秀的篆刻家都精于書法。從而使當時的書法藝術呈現(xiàn)了濃郁的金石味,體現(xiàn)了清末特有的書法時代特征。

    何紹基1799-1873年)74

    工于詩文、繪畫、篆刻、律算等,先師從顏真卿、歐陽通,后追漢魏晉,特別是《張黑女墓志》、《張遷碑》、《禮器碑》致力猶深。其臨碑非簡單摹仿,而是溶鑄古人,自成一家。其隸書古樸雋秀,摻以篆籀筆法,顯得典雅遒麗,俱金石味。其行書融入篆隸筆意,更顯貌秀骨勁,婉約奇峭。

    趙之謙1829-1884年)55

    清末書畫篆刻一代大家。書法先習二王和顏真卿,后以致力于魏碑,不囿陳法,自辟蹊徑從而形成“顏底魏面”的獨特風格。隸書筆畫方勁,結構嚴密,點畫在提按中摻有魏碑筆意。行書亦帶有強烈的魏碑氣息。筆墨渾樸靈動,形態(tài)秀逸雋麗。

    吳昌碩1844-1927年)83

    幼好臨池,少長博覽群碑諸帖,因此,他的篆、隸、楷、行、草皆精。并各呈風格。其篆書早年取法楊沂孫、李斯,中年后涉足石鼓。摻以秦權量,封泥、漢瓦兼以《瑯琊刻石》、《散氏盤》等文字的筆意氣勢。隸書從《漢祀三公山碑》、《嵩山石闕》、《張公方碑》、《石門頌》等精研不懈。其隸書摻以篆草之意,變橫勢為縱勢,含篆書玉柱遺緒及石鼓形意。其行書初學王鐸,后取法歐陽通及米芾諸家自成一格,氣息暢達而蒼勁郁勃。特別是晚年行草更入化境,“強抱篆隸作狂草”。筆勢古拙厚重而奔放瀟灑。融貫古今自出新法。具有一個藝術家個性氣質的衍化折射。

    這一時期的書法名家還有趙之琛、吳讓之、楊沂孫、錢松、康有為、黃牧父、吳大澂等。都有一定的藝術特色。

    八.編后語

    以上6830字,以簡約之筆,歷數中國書法傳承與沿襲,脈胳一目了然。以二王為代表的美率派占據了約百分之八十五的主流地位,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相當的關聯(lián),中國本土道家和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發(fā)展闡揚。這一主流符合藝術本真和大眾審美觀念。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因此占據了書壇的主導地位。習書之道,秉于人之性情。追求險峻奇絕是個性的彰顯,有創(chuàng)新意識,值得闡揚。人有學識、閱歷、素養(yǎng)、愛好不同,不可能千人一面,千筆一體。然古法不可丟,根本固則枝葉榮!坝蟹ㄖ畼O歸于無法,師法自然通神達化”。

    “中華書法承襲注略”編寫時參考書目:《中國藝術通史》、《書法概論》、《中國書法全集》、《中國書法理論經典》等書目。               2009年3月5


你還不是該群組正式成員,不能參與討論。 現(xiàn)在就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