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誠是一種品德,誠信是一種行為!盾髯印穲騿柶谌 “忠誠盛于內(nèi),賁于外,形于四!保ㄒ馑紴椋簝(nèi)心的忠誠熾盛,就會振發(fā)在外,遍布于四海之內(nèi)。“賁”同“奮”)。忠誠在于內(nèi)心,發(fā)誓效忠的對象(國家,人民,事業(yè),上級)。朋友(盟友)、情人(愛人)或者親人(親戚)等真心誠意、盡心盡力,沒有二心。
-
在一個價值體系里面,英雄的榜樣是決定這個民族價值觀的。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寫過英雄史觀,他總結西方歷史的發(fā)展,我們看到希臘里面有無數(shù)的英雄,各國的史詩里面出現(xiàn)無數(shù)的英雄,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時候,斯大林是用俄羅斯史詩里面的英雄《伊格爾遠征記》鼓勵全民抗敵的。 英雄這兩個詞恰好出在三國時期,三國時
-
關公作為中華民族家喻戶曉的英雄,廣為人們尊拜,以致有華人之地,必尊關公。關公也被道教尊為“天尊大帝”,成了佛教的“伽藍菩薩”。解放前關帝廟更是超越文廟,寺院,道觀等成為民間最多的廟宇,關老爺成了中華民族的保護神。直到后來提倡唯物主義,關公形象漸漸淡化在民間視野,以致于關公是中華民族的“武圣人”都
-
綿延五千余年的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社會,曾經(jīng)是一個英才輩出的漫長歷史過程。在這已經(jīng)逝去的悠悠歲月中,那些曾經(jīng)在中國古代文化發(fā)展史和文明發(fā)展史上放射出輝光的歷史名人,確實浩如煙海,燦若繁星,難以勝數(shù)。然而,在中國古代層出不窮的名人之中,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環(huán)并尊之為“圣人”者,卻僅有二人,他們就是被民間尊
-
關公崇拜,指對被尊稱為關公、關老爺、關王、關帝、武圣等的三國時期蜀國名將關羽的崇奉與膜拜。關羽的“義絕”形象是《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刻畫的“三絕”之一,這一形象深入人心,千百年來實現(xiàn)了“由人而神,由神而圣”的演變。關羽作為“武圣”,與“文圣”孔子并稱。而為了供奉關羽而設的關帝廟也與孔廟一樣遍布全國
-
很多人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入世的世俗文化,缺乏超驗的宗教神學,因此中國人沒有信仰。如果說神學,儒教道教佛教都不能稱為神學,因為他信仰的對象是生命,而不是高于生命的神。但不能就此就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沒有信仰,這種信仰甚至超越了宗教的高度。 宗教起源于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人類的弱小、無助和畏
-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暗馈睙o形無象,而又生育天地萬物!暗馈痹谌撕腿f物中的顯現(xiàn)就是“德”。故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散則為氣,聚則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濟世度人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 如今在越來越多的店面和家庭里供奉著關公像,
-
伽藍菩薩俗稱關公,于三國時期,為一名聞天下之大將。其威武正氣,忠勇義德,誠信質(zhì)樸之風范流傳千古。尤以桃園結義,千里尋兄等智勇雙全之事跡,最為后世津津樂道。乃具備了以忠事主、以勇立功、以義待人、以德服眾的高尚品格。關羽雖于人道之品格高風亮節(jié),卻因生前殺業(yè)太重,死于瞋恨。其英魂游蕩至玉泉山,受普
-
兵家尊為武圣 關羽的一生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著稱,故兵家對其都很推祟。統(tǒng)帥領兵治軍,將校率卒打仗,凡爭戰(zhàn)之事,不論正義的和非正義的,都希望自己的將校兵卒武藝高強,英勇頑強,關羽便被樹為榜樣而尊為武圣。北宋時期梁山泊農(nóng)民起義軍,為了爭取關羽的后裔 “ 大刀關勝 ” 上山入伙
-
帝君曰:“天地無私,善惡昭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神道設教,藉以此傳!蔽岙斞悦魇ソ(jīng)三字!懊鳌闭呷缤赵缕照涨o物不到,使我心性常懷不昧靈臺潔凈,打掃如同寶鏡一般明心鑒性。“圣”者昭然也。參天化育,千古忠肝義膽,萬載圣神,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敖(jīng)”者常也。所言無非人生日用,常行道理,可以流傳萬
按照發(fā)布時間排序